<p class="ql-block">作者:张陶、美篇号:369701283</p><p class="ql-block">摄影:张陶</p><p class="ql-block">文字:张陶</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烟雨江南</p> <p class="ql-block">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浔阳”、“柴桑”、“江州</p><p class="ql-block">现为江西省辖地级市,地处江西省北部,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p><p class="ql-block">九江拥有超过2200年的历史的古城,自 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便设为 九江郡 ,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九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高祖六年,最初被称为浔阳,其前身浔阳在西汉时期已置县,因地处寻水之北而得名。九江在历史上曾多次改名,但其作为古城的历史地位始终未变。例如,在唐代,九江被称为浔阳,这一名称持续了300余年,直至五代南唐时期被改为德化县,宋代时又一度设立浔阳郡,民国时期又曾设置浔阳道。尽管在这些历史时期中,名称偶有变化,但九江这一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九江这座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众多历史遗迹,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古迹很有名气的有:</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东林寺、浔阳楼、锁江楼、琵琶亭、烟水亭、望湖亭等</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甘伍叔缚孽龙、神龟传说、周郎识琴等七大传说</p><p class="ql-block">烟水亭作为九江 甘棠湖 中的文化瑰宝,汇集了多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主要包括以下七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神龟护亭:灵龟守护甘棠湖的奇幻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二、甘伍叔缚孽龙:地方英雄制服湖中恶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三、烟水浪井:与亭畔古井相关的风水轶闻。</p><p class="ql-block">四、思贤桥典故:纪念历代贤士烟水亭的民间传说之思贤桥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五、烟水亭的民间传说之周郎识琴,小乔梳妆。</p><p class="ql-block">六、烟水亭的民间传说之吕祖藏剑</p><p class="ql-block">七、烟水亭的民间传说之黄腾春梦医救母</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七大传说故事细说:</p><p class="ql-block">一、神龟护亭:灵龟守护甘棠湖的奇幻传说。</p><p class="ql-block">烟水亭整体建筑群从高处俯瞰时,其轮廓酷似一只漂浮在甘棠湖上的巨龟,如同."神龟游湖"的视觉意象</p><p class="ql-block">传说,烟水亭附近这只神龟,它能够预知天气变化,帮助渔民避开风暴。这个传说强调了烟水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p><p class="ql-block">二、甘伍叔缚孽龙”的故事讲述了甘伍叔如何降服孽龙的故事,具体故事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甘棠湖中有条孽龙作乱,给当地百姓带来灾难,甘伍叔是传说中的人物,他勇敢地与孽龙斗争。甘伍叔通过智慧和勇气,最终成功地将孽龙束缚,解除了湖边的水患,保护了百姓的安全。</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还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九江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三、烟水浪井的核心风水轶闻围绕“井通江涛”的灵异现象与三国孙权的祥瑞之兆展开,主要故事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风水奇观:井水应江浪</p><p class="ql-block">浪井( 灌婴井 )因与长江地下水系相通,江涛汹涌时井中可闻浪声,形成“浪井涛声”奇景,成为古浔阳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古时唐代李白认为井底泉眼通江,故江浪传声至井</p><p class="ql-block">宋代苏辙提出井底自有泉眼涌动导致涛声。</p><p class="ql-block">明代记载佐证:嘉靖年间有人掘井至泉眼,井水涌浪与江涛呼应,后因恐惧填塞。</p><p class="ql-block">孙权瑞兆与铭文预言</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孙权驻军九江时重挖此井,发现西汉灌婴所留铭文石,刻有“三百年当塞,塞后不满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孙权自认“应运者”,遂改名“瑞井”以为祥瑞。</p><p class="ql-block">风水象征与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井名“浪”“瑞”均含吉祥寓意,象征治世明主与城市兴盛。</p><p class="ql-block">作为九江建城标志性遗迹(与城同寿2200余年),浪井被赋予“市井烟火”与“背井离乡”的文化隐喻。</p><p class="ql-block">现状:因现代江堤建设堵塞地下通道,涛声已消失,但井亭仍存于九江闹市,供人凭吊。</p><p class="ql-block">四、烟水亭 和 思贤桥 的典故和来历</p><p class="ql-block">烟水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南岸的 甘棠湖 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这里是 东吴名将 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湖中建亭,并取其《琵琶行》中的诗句“别时茫茫江浸月”,将之命名为“浸月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建起另一座亭子,以“山头水色薄笼烟”为名,即如今的“烟水亭”。</p><p class="ql-block">思贤桥位于甘棠湖中,由唐代江州刺史李渤筑的长堤上,桥上有宋代建筑。思贤桥将甘棠湖一分为二,游客可以通过这座桥登上高12米、六角三层的映月楼,眺望湖光美景。</p><p class="ql-block">烟水亭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最早形成于东汉末年。传说中,烟水亭是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后来白居易和周敦颐分别在此建亭。这些传说和历史事件在千百年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丰富了烟水亭的文化内涵4。</p><p class="ql-block">烟水亭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烟水亭不仅是历代文人骚客宴游之地,还是本城民众祭祀先贤的场所。亭内有风格各异的楹联匾额,文景交融,雅趣盎然。烟水亭内的建筑群包括翠照轩、听雨轩、浸月亭、纯阳殿、五贤阁等,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气息,是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p><p class="ql-block">五、烟水亭 的民间传说之 周郎识琴 和小乔梳妆的故事如下:</p><p class="ql-block">周郎识琴</p><p class="ql-block">周郎识琴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周瑜 (字公瑾,人称周郎)不仅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统帅,还精通音律。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在听人演奏时,即使酒醉,也能准确指出演奏中的错误。因此,有歌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小乔 (周瑜的妻子)常常在梳妆台上摆弄纸船,思考破敌之策。一次,小乔在摆弄纸船时,一阵风吹来,将纸船吹到铜炉里烧着了。周瑜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小乔的意图,从而制定了火攻的计策,最终大败曹操。</p><p class="ql-block">小乔梳妆</p><p class="ql-block">小乔梳妆的故事与周瑜的军事策略紧密相关。小乔不仅容貌秀美,还博学多才,擅长军机和兵法。她在都督府内建了一座梳妆台,不仅用于梳妆打扮,还用于观察天象和商议军机大事。小乔每日登台梳妆打扮,观察水军操练,有时还会提出破敌的计策。一次,周瑜看到小乔摆弄纸船,受到启发,制定了火攻的计策,最终大败曹操。</p><p class="ql-block">六、烟水亭 的民间传说之一是 吕祖藏剑 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吕祖藏剑的故事发生在烟水亭景区内。相传,吕洞宾在游历烟水亭时,发现此地风水极佳,便决定在此藏剑以镇压邪灵,保护一方平安。他选择了一个石匣,将其置于烟水亭附近,匣内藏有一把宝剑,这把宝剑据说有斩妖除魔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烟水亭的传说故事还被列入 江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体现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七、烟水亭的民间传说之黄腾春梦医救母的故事如下:</p><p class="ql-block">在1593年的一天,九江关督黄腾春在游览甘棠湖后回到家里。晚上,他梦见吕洞宾教他如何为瞎眼的母亲治疗眼病,并在梦中将母亲的眼病治好了。醒来后,黄腾春发现母亲的眼病真的奇迹般地好了。他对此感慨万分,决定在浸月亭原址上重建亭台,用来祭祀吕洞宾,并将新亭命名为“烟水亭”。</p><p class="ql-block">烟水亭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还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游历、创作。清代德化县令罗广煦曾在此写下“才识庐山真面目;且将湖水洗心头”的楹联。烟水亭内的纯阳殿内陈列着许多文物,包括吕洞宾手迹的“寿”字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路标</p><p class="ql-block">烟水亭是一座水榭式建筑,四周环水,远离尘嚣。漫步在九曲小桥上,穿过洞门,就能到达这座亭子。亭子周围是粉墙环抱,楼台高耸,绿树成荫,湖水如镜。这里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心旷神怡。亭内有船厅、翠照轩、境波楼、纯阳殿等建筑。纯阳殿左壁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个大草书的"寿"字,传为吕洞宾的手迹。殿内陈列着许多文物,其中以东林寺标记的砂钵最为引人注</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周围环境如诗如画,有山有水,景色秀丽。湖水波光潋滟,映照出亭台的倒影,岸边绿树葱茏,烟雾缭绕,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象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明末在浸月亭旧址重建烟水亭,延续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烟水亭周边的水光山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醉于这迷人的景致之中。</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浸月亭</span></p><p class="ql-block">岛上的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人们习惯上称岛上整个建筑为烟水亭,其实每座建筑各有名称。左为翠照轩、听雨轩、亦亭;右为浸月亭和船厅;中间依次是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观音阁。这三组建筑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形式变化多样,风格协调统一。庭院、天井内花木扶疏、秀石玲珑,清新典雅,让人赏心悦目,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建筑之美,如今的烟水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古建筑群。走过九曲小桥,就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入口</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周瑜点将台故址</p> <p class="ql-block">我在三国时期周瑜点将台故址留影</p> <p class="ql-block">通过周瑜点将台的左右有工匠凿了两个石剑匣,名称:藏剑匣</p> <p class="ql-block">藏剑匣</p><p class="ql-block">烟水古时候的九江常遭遇屠匪寇骚扰,甚至出现过多次被屠城的情况。于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九江知府陈鼎找来风水师傅,说这是因为庐山北面有一座双刃峰,且剑锋直指九江市,杀气太重,破坏了风水。风水师傅罗盘定位后选定了现在的位置,命工匠凿了两个石剑匣,用来收藏剑锋,化解杀气。</p> <p class="ql-block">九江烟水亭,是江西省九江市甘棠湖中的标志性历史建筑群,以三国时期周瑜点将台故址、唐代白居易“浸月亭”与北宋周敦颐“烟水亭”为文化源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的江南园林风格,集历史底蕴与湖光山色于一体。 </p><p class="ql-block">起源:三国时期:相传为东吴周瑜操练水军的点将台遗址。1</p><p class="ql-block">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建“浸月亭”,取自《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之子周寿建“烟水亭”,源于诗句“山头水色薄笼烟”。</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正亭中周瑜雕像,也是周瑜战迹陈列馆:馆中介绍了周瑜的生平,周瑜塑像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3米多高,</span>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从烟水亭前拾级而下,过桥后迎面的方亭和其前方的拜台,就是三国时周瑜的点将台,让你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周瑜挥师点将、赤壁鏖战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仅是短暂的六十一年(220-282年)。然而、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此前后、涌现大批署名的历史人物、周瑜就是其中之</p><p class="ql-block">周瑜是东吳名将,切为建威中郎将,中护军、偏将军,他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建宝十三年。由孙权派遣、联合刘备,成功地指挥了赤壁之战,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三国的形成乃至晋王朝的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当时、周瑜年仅三十四岁,赤壁大战前后、他"治军于柴桑",此地成为赤壁战役的决策地和指挥中心,如今之九江,仍留有一些关于周瑜等人的活动遗迹和传说、周瑜事迹广为今人所知、更为九江人们所晓,</p><p class="ql-block">相传甘棠湖是胡瑜操练水军之地、周瑜坐镇湖北面浸月岛(现烟水亭)指挥,本次展览、以史实为基础,也收集了某些民间传说,将以周瑜为点、窥视整个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军事、生活、经济等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p><p class="ql-block">在筹办中、多蒙各育关单位以及相关同志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谨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故事一、丹阳借兵</p><p class="ql-block">兴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从父调尚。此时孙策率军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长江,于是写信给调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并带去了船粮器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有了你,事就成了。"于是、周瑜随从孙策攻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珠陵(今南京江宁昧陵关),打败了管融、薛礼、转而攻占湖轨(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泵、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绿。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吧。"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p><p class="ql-block">故事二、离开袁术</p><p class="ql-block">周瑜最初因袁术势力强大而投靠,但发现袁术目光短浅、骄横无知,且法度废弛,认为其难成大事。建安三年(198年),袁术想任命他为将领,但周瑜仅接受居巢县令一职,借机谋划离开。</p><p class="ql-block">转投孙策:周瑜与孙策自幼交好,志同道合。他借居巢任职之便,与鲁肃一同返回江东投奔孙策。孙策对其极为器重,委以中郎将等要职,君臣共同开拓江东基业。</p><p class="ql-block">脱离袁术后,周瑜辅佐孙策、孙权,成为东吴核心人物,主导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奠定三国鼎立格局。</p><p class="ql-block">故事3、官居要职</p><p class="ql-block">周瑜与孙策因志趣相投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孙坚讨伐董卓时,周瑜将家中的一部分住宅让给孙策居住,并时常以财力支持他。两人共同广交江南名士,声名远播。在孙策的征战过程中,周瑜多次提供关键支持,尤其是在兴平二年(195年),周瑜率兵迎接孙策,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孙策称其为“吾得卿,谐也”。</p><p class="ql-block">周瑜在东吴政权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护军、大都督、江夏太守等。他在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为东吴制定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周瑜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后人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p><p class="ql-block">故事4、安邦重臣</p><p class="ql-block">周瑜是 东吴 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对东吴的建立和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担任了重要的安邦重臣角色。</p><p class="ql-block">军事成就</p><p class="ql-block">周瑜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协助 孙策 一统江东,并在 赤壁之战 中借东风火烧曹军,重创曹操,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不世之功。此外,他在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被任命为偏将军并兼任南郡太守。</p><p class="ql-block">政治成就</p><p class="ql-block">周瑜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以中护军之职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并在孙策去世后继续辅佐孙权,为东吴制定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他坚决主张占据江南、拥兵观变,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个人品质与影响</p><p class="ql-block">周瑜文武双全、雄才大略,他的远见卓识和卓越才能使他成为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关键人物之一。尽管他英年早逝,但他的影响深远,为东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故事5、为主抗曹</p><p class="ql-block">在 东汉末年 , 曹操 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踏平江南。孙权面临是否抵抗曹操的重大决策。东吴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意见不一,周瑜冷静分析了曹军的疲惫和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情况,主张迎战。</p><p class="ql-block">周瑜分析了曹军的疲惫和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情况,指出曹军长途跋涉,士兵疲惫不堪,且多为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东吴水军精锐,具备地理优势。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决定抗曹。周瑜随后积极备战,亲自监督士兵训练和战船布阵。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战术,命令部将黄盖率小战船装载柴草并灌以膏油,假装投降,接近曹军后点火,借助东风冲向曹军舰队,最终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吴的士气,奠定了东吴与蜀汉的</p><p class="ql-block">同盟关系。周瑜因此声名远扬,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故事6、赤壁之战</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意图统一南方。孙权和刘备则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周瑜作为东吴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与刘备的军队一起溯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由于曹军士卒染病,初战失利后,曹军退至乌林地带,与周瑜的军队隔江对峙。</p><p class="ql-block">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采取了多种策略。首先,他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心理,采纳部将黄盖的建议,实施了著名的“苦肉计”。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合,甚至出言轻视,最终被周瑜下令笞打,使得曹操相信黄盖已经投降。随后,黄盖率领小战船,装满柴草并灌以膏油,假装投降,接近曹军后突然点火,借助风势冲向曹军,导致曹军大败。</p><p class="ql-block">故事7、南郡之战</p><p class="ql-block">南郡之战是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为夺取荆州重镇南郡与曹军展开的一场攻城战役。此战由建安十三年(208年)开始至建安十四年(209年)结束,战斗时间将近一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退后,留 曹仁 、 徐晃 屯江陵,使乐进守襄阳,自己领兵回邺。周瑜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南郡,别遣甘宁取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刘备则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周瑜先是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后攻曹仁岁余,杀伤甚众。最终,曹仁在战败后弃江陵北归,联军获取胜利,周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p><p class="ql-block">在南郡之战中,周瑜贡献了自己的军事生涯的最后绝唱。他以劣势兵力拿下有精兵强将据守的坚城,这在整个汉末三国都是罕见的。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周瑜最终成功拿下了江陵,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此外,周瑜在南郡之战中还获得了刘备一方的相助,如关羽、张飞等猛将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联军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故事8、病卒巴丘</p><p class="ql-block">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备战西征益州途中,突发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后,周瑜长期处于高强度军事状态:</p><p class="ql-block">209年南郡之战中右胁中箭,伤势未愈,210年筹备西征益州,需往返江陵与巴丘督运粮草,周瑜在返回江陵整顿军队途中,于巴丘"病卒"现代医学推测可能因旧伤复发、过劳猝死或家族遗传病导致。</p><p class="ql-block">临终向 孙权 推荐 鲁肃 接任,但后者战略转向保守,放弃部分荆州利益。</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纯属虚构,正史中周瑜以"性度恢廓"著称,其死亡与诸葛亮无关。现存四座周瑜墓中,岳阳(卒地)与庐江(故乡)的可信度较高。</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 的五贤阁是烟水亭景区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烟水亭的右部,与 浸月亭 和 船厅 相邻。五贤阁是为了纪念五位在九江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贤士和贤吏而建,他们分别是 田园诗人 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朝理学大师 周敦颐 和明朝理学大家王阳明。</p><p class="ql-block">五贤阁不仅是纪念这些历史人物的场所,还展示了他们的生平和贡献。陶渊明以其田园诗著称,李渤在江州任职期间有所作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广为人知,周敦颐的《爱莲说》影响深远,王阳明则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贤士和贤吏在九江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故事和成就通过五贤阁得以传承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五贤阁内纪念的5位贤士和贤吏分别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唐代江州刺史李渤、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 中的 亦亭 是烟水亭内的一组建筑,位于左路,与 翠照轩 和 听雨轩 相邻。亦亭是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建筑,花木扶疏,秀石玲珑,长廊贯连,月门相通,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亦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亦亭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它不仅是观赏美景的好地方,也是文人墨客宴游和吟诗作对的重要场所。亭内的楹联匾额不仅装饰了环境,还寄托了历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吕洞宾寿字碑</p><p class="ql-block">相传为道教八仙之一的 吕洞宾 (号纯阳子)所书,碑文现存于九江市 烟水亭 的纯阳殿侧。吕洞宾曾为浔阳县令,此碑寄托其对九江百姓“人寿年丰”的祝愿。</p><p class="ql-block">碑高115厘米,宽67厘米,上方篆刻“九转丹成”四字,中间为草书“寿”字,字形似仙翁肃坐,笔锋如帚扫清云。</p><p class="ql-block">独特设计,初看为“寿”字,细观实由“九转丹成”四字组合而成,寓意道教炼丹的“九转丹成”境界。</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游九江</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年(1283年)世界著名旅行家、探险家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旅游九江,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载:"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由于濒临水边,所以它的船舶非常之多……不下一万五千艘。"</p> <p class="ql-block">李渤进城</p><p class="ql-block">唐长庆元年(821年),李渤任江州刺史。当时,江州城南有一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时人称之为景星湖,给南来北往行人造成诸多不便。李渤决定在湖之西侧筑起一道七百步(约二里)的长堤,南连琥珀山,北接庐山路,以沟通南北交通,方便行旅之人。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以利于农田灌溉和水上航运。这一利好工程,极大地惠及到江州百姓,人们为感恩这位父母官,特将景星湖改称为甘棠湖,将这个堤叫"李公堤"。</p> <p class="ql-block">灌婴筑城</p><p class="ql-block">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从刘邦击项羽于垓下,追羽至东城,破之,率将吏破吴郡,得吴守,定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身经百战,功绩显著。灌婴南略时,抵豫章.下九江,始筑九江城,民得安堵。据《九江府志》"古迹篇"记载:灌婴筑九江城时,曾在庾楼侧,开凿一井,因井水应江浪而动,名为"浪井"。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诗云:"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p> <p class="ql-block">浸月亭:</p><p class="ql-block">江西九江的甘棠湖中,是一座名为"浸月亭"的古亭。这座亭子的名字来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别时茫茫江浸月"。相传,这座亭子的旧址是周瑜点将的地方。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曾在此建亭。</p><p class="ql-block">烟水亭与浸月亭关联:</p><p class="ql-block">两者均位于九江 甘棠湖 中,浸月亭为早期建筑,烟水亭为后期重建的统称。</p><p class="ql-block">现代景区中“烟水亭”实际包含浸月亭的历史痕迹,如九曲桥、点将台传说等,形成文化叠加的景观。</p><p class="ql-block">综上,烟水亭是浸月亭历史延续与重建后的统称,二者实为同一景点的不同时代名称。</p> <p class="ql-block">浸月亭的石凳石桌是园林庭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些石桌石凳成套摆放,圆形石桌搭配四个石凳,适合室外使用。由于石材桌凳坚固耐用,耐风吹日晒和自然风化,无需特殊护理,只需自然摆放即可。精美的雕刻图案和花纹更增添了艺术感,提升了庭院的档次和主人的品味。</p> <p class="ql-block">石坐</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一角</p> <p class="ql-block">在周瑜点将台故址前方停一艘小船,</p> <p class="ql-block">这只小船就是1927年7月24日 小船会议(又称小划子会议) 的历史的見证</p> <p class="ql-block">九江城内甘棠湖还记载着一段红色记忆,<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划子会议。 </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24日 小船会议(又称小划子会议) 贺龙、叶挺、叶剑英、高语罕、廖乾吾五人,在九江城内甘棠湖中一条小船(又称小划子)上,以游湖作掩护,讨论下一步的打算。最后决定三件事情:第一,贺龙、叶挺不去庐山开会;第二,不执行张发奎将部队集中德安的命令,而一直开至昌北牛行车站,到南昌去;第三,叶挺的队伍明天开,贺龙的车皮先让给叶挺,贺龙的队伍后天开。</p><p class="ql-block">小船会议(又称小划子会议)虽然很简短,但确定了叶、贺部队赴南昌参加暴动的军事行动,对保证南昌起义主力部队顺利开往南昌和保护军事领导人的人身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接近傍晚明月升起,月影洒在古亭上,仿佛经历一场与历史的对话。给古亭又增添浪漫?。</p> <p class="ql-block">烟水亭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