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许多人都看过《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这是一部1981年出品的英国电影,当年赢得最佳影片等几项奥斯卡奖。影片取自真实故事,Eric Henry Liddell(埃里克·亨利·利德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将信仰放在第一位并以此指导生活。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得知百米资格赛在星期天举行,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参加奥运会100米比赛的机会,因为比赛与他的信仰相冲突,他严格遵守着“安息日只用来敬拜上帝”的教义。</p><p class="ql-block">这一决定引发了他与身边人的冲突和挑战,但埃里克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放弃参加最有希望夺魁的100米比赛,而改为参加400米比赛,并最终在400米比赛中取得了胜利,夺得冠军。</p> <p class="ql-block">Eric Henry Liddell是英国苏格兰运动员,英国伦敦会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1902年1月16日生于中国天津,1945年2月21日在中国山东去世,他的中文名是李爱锐、也曾用名李达,在奥运会历史上,他是第一位出生于中国的奥运会金牌得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Eric Henry Liddell,中文名李爱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02年1月16日—1945年2月21日)</b></p> <p class="ql-block">李爱锐的父母James & Mary Liddell(詹姆士·丹露帕·利德尔和玛丽 利德尔)是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到中国的宣教士。他们夫妇初被差往內蒙古传道,因为义和团事件,撤退到上海,他们的长子罗柏(Robert Victor Liddell)1899年十月二十三日生在那里;时局平静后,1902年一月十六日,他们在天津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取名为Henry Eric Liddell;在预备去登记的时候,途中遇到一个宣教士朋友,告知了孩子的名字,朋友听了告诉那新父亲:这样的名字在学校会给孩子受嘲笑,因为简写HEL,跟HELL(地狱)发音相近。父亲马上决定把名字和中间名换了一下,改成Eric Henry Liddell,中文名字李爱锐。</p><p class="ql-block">爱锐出生后在中国长大,6岁时和8岁的哥哥一起回到英国,进入专收伦敦会传教士儿子的男子寄宿学校埃尔撒姆学院(Eltham College)学习。在埃尔撒姆学院时,爱锐显示出了他的运动天赋,曾当选学校年度最佳运动员,并且是学院的板球和橄欖球队长,他的短跑成绩尤为惊人。</p><p class="ql-block">1920年,李爱锐跟他哥哥一样,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他在学校里参加100码和220码短跑,并且是学校橄榄球队的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爱锐与父母哥哥妹妹的合影(1908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李罗柏与李爱锐在埃尔撒姆学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Eltham College)(1908年)</b></p> <p class="ql-block">.1924年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举办,当时很多媒体和大众都寄希望李爱锐可以实现英国奥运会一百公尺短跑金牌零的突破。</p><p class="ql-block">预先安排的比赛日程把男子100米跑预赛定在一个星期日,在与组委会商量改日无果后,李爱锐决定放弃参加这场比赛,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对于他,星期日只用来敬拜上帝。</p><p class="ql-block">他改练没人看好的400米跑,经过几个星期的苦练,比赛中,他终于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巴黎奥运会400米跑的金牌,在这届运动会上,他还获得了200米跑的铜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李爱锐在奥运会的400米比赛中</b></p> <p class="ql-block">在19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他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取得科学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奥运会后的第二年,李爱锐決定和父亲一样,到中国华北传教。他于1925年返回出生地天津,並在教会学校新学书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学)教授化学和体育。他的另一项工作是在他父亲任牧师的联合教会(Union Church)负责主日学。</p> <p class="ql-block">1925年,爱锐与家人在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由于李爱锐在世界体坛上的名气,以及在各地参赛的丰富阅历,英租界工部局邀请他参与民园体育场的改造工程。李爱锐根据其以往参赛经验,提出模仿他曾在此获胜并拥有他最欣赏的跑道质量的斯坦福桥(Stamford Bridge)球场(今切尔西主场)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同時,他对诸如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在当时都具有先进的水平。在他的筹划与监督下,天津民园体育场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当时在亚洲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p><p class="ql-block">回到中国后,埃里克仍偶尔参加比赛。1928年在中国南满铁路庆典上,他在200米和400米比赛中击败了1928年法国和日本奥运代表队的成员。1929年,李爱锐在天津民园体育场参加了旧英租界当局举办的万国田径运动会。在比赛中,他击败了男子500米賽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德国选手阿图·费尔莎,並同时夺得了該届运动会400米跑的金牌,而这成为他运动生涯中得到的最后一枚金牌。</p> <p class="ql-block">1927年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28年,爱锐的父亲因为他健康的问题回英国休假,并准备退休。爱锐送別了父母和弟妹后,在联合教会担任了主日学校长,並领导唱诗班。</p><p class="ql-block">诗班新来了一位司琴,是加拿大传教士的女儿,芙洛(Florence Mackenzie),她居然是他四年前在苏格兰的主日学学生,他乡遇故知,两人对在中国再逢都很欣喜,不久他们订了婚约,订婚后,芙洛回到加拿大,去完成计划中的护士训练。</p><p class="ql-block"> 1931年,爱锐回英国休假。在休假期间,他完成神学培训课程,並於1932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回中国前,受按立成为了正式牧师。</p><p class="ql-block">有人曾问他是否后悔放弃了体育界的名声和荣耀,爱锐回答说:</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有时确实会回想起那些事,但我很高兴能从事我现在的工作。一个人的生命在这项事业中远比在其他事情中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1934年3月27日,他和芙洛结婚,婚礼在联合教会举行了婚礼。</p><p class="ql-block">婚后,他们育有三位女儿:帕特丽夏(Patricia)、希瑟(Heather)和莫琳(Maureen),爱锐缺席了小女儿莫琳的出生,弗洛伦丝怀孕莫琳后因时局动荡回到加拿大分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爱锐和芙洛的结婚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1934年3月27日)</b></p> <p class="ql-block">1936年,爱锐被伦敦会调去贫困的河北农村,今天的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工作,这里是伦敦会在河北省的两个传教站点之一,哥哥罗柏在肖张医院作医生,那里因灾荒,物资极度匮乏,当地病患很多,肖张镇的事工极度缺人,哥哥也鼓励他来这个艰苦的地方工作。</p> <p class="ql-block">爱锐在肖张镇(今天的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中日战爭全面爆发,中国大片土地,迅速的被日军占.领。次年,罗柏医生因染上疾病,和妻女回英国休假。</p><p class="ql-block">不久后肖张镇也成为日军占领区。</p> <p class="ql-block">1938年爱锐与哥哥罗柏在肖张</p> <p class="ql-block">1941年二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肖张镇</span>医院被拆平。日本借口为了要“集中保护”,把英美侨民,包括爱锐家人,都赶到了天津英租界。</p><p class="ql-block">到了五月,形势更为紧张,战爭风云紧密,为妻女安全着想,爱锐趁着海上航行还沒有断绝,把怀孕的芙洛和两个女儿,送上回加拿大的船,从此他与妻女分离。</p><p class="ql-block">同年十二月八日,日本突袭珍珠港,並攻击香港,美英对日宣战,与日本成为敌对国。在租界,侨民的行动,受到限制,日军规定:不准有十人以上的聚集,包括宗教聚会。</p><p class="ql-block">爱锐想办法印好经文和秩序单,预先分发给几个家庭,在主日举行“茶会”,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每周一次的聚会。</p><p class="ql-block">1943年,李爱锐被日本军队逮捕,並和内地会芝罘学校的传教士一起被关到山东潍坊的乐道院集中营(Weihsien Internment Camp,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日军在此关押大批英美侨民)。</p><p class="ql-block">乐道院(Courtyard of the Happy Way)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北长老会差会牧师狄乐播(Robert McCheyne Mateer1858ー1921)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位于山东省潍县县城东南。乐道院集教堂、医院、学校、公园为一体,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今天这里是潍坊广文中学和潍坊市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乐道院被日本人改成了平民集中营,关着约一千五百名囚犯。四面围以围牆,还装上了通电铁丝刺网,碉楼有日军居高临下驻守监视,夜间有強光照射灯。那时,战爭紧急,食物供应短缺,集中营中很多人衣衫褴褛,营养不良,李爱锐也不例外。一位原在肖张医院工作的护士在肖张医院被迫关闭几年后也到了潍县乐道院,看到爱锐,居然第一眼没能认出他来!</p><p class="ql-block">不过,营内管制倒不算太严紧,他们可以在主日聚会,並且组织了学校,使孩子们的教育得以继续;爱锐是数学,物理教员,当然还要负责孩子们的体育,他还是最受欢迎的主日讲员,领查经班,坚持佈道,曾被推选为营区康乐小组的主席,他还要时时充任翻译。并且要负责营内三个大廚房中的一个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日本方面曾向英美等国家用集中营裏的侨民交换战俘,当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爱锐</span>在第一批名单中。但是,他将这个逃生机会让给了别人,自己继续留在集中营帮助他人。由于集中营中劳动强度过大和营养不良,<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爱锐</span>1945年2月16日在集中营去世,没能看到半年后的8月15日日本彻底投降。</p> <p class="ql-block">对李爱锐来说,正是:“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提摩太后书4:7,8)所要得的,是那“不能衰残的永远冠冕”(哥林多前书9:25)。</p> <p class="ql-block">李爱锐被葬于集中营后面的一个小园中,很久以来,这个墓地几乎已经被人遗忘。1989年一位香港李爱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潍坊中学找到了墓地,1991年,爱丁堡大学用苏格兰的花岗岩为他在该墓地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圣经·以賽亞書》中的一句话:“他們應可振翅高飛,如展翅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纪念碑上镌刻着《圣经·以賽亞书》中的一句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他們應可振翅高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如展翅的雄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他們應可競跑向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永遠不言疲累”。</b></p> <p class="ql-block">李爱锐参加巴黎奥运会的故事,被改编到1981年电影 Chariots of FireC《烈火戰車》中。该片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内的四项奧斯卡獎。影片中埃里克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的奔跑姿势被认为是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而李爱锐参加巴黎奥运会之后回到中国以及在戰俘營的故事,2016年被改編成為電影 On Wings of Eagles 中文名为《終極勝利》,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導演是香港導演冼杞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在爱丁堡的校园里,矗立着爱锐当年勇夺400米金牌奔跑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的日子,英国《苏格兰人报》把李爱锐评为苏格兰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p><p class="ql-block">爱丁堡大学翻新了埃里克·利德尔体育馆,该体育馆以这位奥运金牌得主的名字命名,并设立了以李爱锐命名一个体育特长生的奖学金。</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李爱锐1924年巴黎奥运会夺冠100周年,2024年7月23日下午,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内“守望·情洒津沽的奥运冠军李爱锐”永久展区揭幕。</p> <p class="ql-block">在天津重庆道38号(旧英租界时期为剑桥路70号),这里曾是爱锐和妻子芙洛的家,现在那里有一块纪念铭牌告诉大家他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