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李静波</p> <p class="ql-block"> 古长宁(今双河古镇)历史悠久,战国(公元前475年)时为巴国地,秦代(公元前221年)属巴郡,汉时(公元前206年)分属巴郡、蜀郡、犍为郡僰道县,至南北朝萧梁时(502一557年)设江阳郡绵水县;兴盛于唐,结市于唐朝久视元年(700年.庚子),其时以“淯井”为名;前蜀武成三年(910年.庚午)设“淯井镇”,是为建镇置吏之始;因地处西南蛮夷之所,唐时置羁縻长宁州、羁縻淯州,设治淯井镇(即双河镇古称)。</p><p class="ql-block"> 羁縻:( jⅰ mⅰ),据【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时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清几朝称土司制度,是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县,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也可以理解为本地官管本地人。</p> <p class="ql-block">老长宁.双河古镇</p> <p class="ql-block"> 据宋.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财富-蜀中官盐》记载:“蜀中官盐有隆州之仙井,邛州之蒲井,荣州之公井,大宁、富顺之井监,西和州之盐官,长宁军之淯井,皆大井也……淯井四十万斤,岁取其赢五万余缗为军食之用……”。据宋史云:“川峡四路公私百需皆仰淯井盐利”……</p><p class="ql-block"> 盐,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物质;盐,在古代更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其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盐及盐业对社会民生、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的影响,成为涉及国家兴衰、政权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老长宁古淯井</p> <p class="ql-block"> 宋乾德三年(965年.乙丑),升淯井镇为淯井监置监管盐。监在当时不仅仅只是行业专门管理机构,属地方行政建制序列,更是一个军事机构。《宋史.蛮夷列传》记载:“西南诸蛮夷,重山复岭,杂厕荊、楚、巴、滇、黔、巫中,四面皆王土……淯井监在夷中,朝𨑳置吏领之,以拊御夷众"。可见,设建淯井监的重要性就是为了保卫淯井之盐利、安抚和抵御当时居于这一地区及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达到以兵止战之目的。淯井,千年盐城,因盐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甲午),置长宁军,升武宁寨(今龙头镇江河村)为县,军、县同治于武宁寨。六年后(1120年.庚子),军治迁回淯井监治,废武宁寨为堡。</p><p class="ql-block"> 宋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长宁、宁远以南势力最强的少数民族首领晏子挟持晏州山外六姓蛮夷企图进犯淯井监,为熊本所平息。长宁等十州八姓的少数民族皆內附置于淯井监管辖之下。其时淯井监下辖十州五十六县领六堡。</p><p class="ql-block"> 十州:巩州(今珙县罗坝),定州(于高县、筠连县之间),高州(今高县南部),奉州(今珙县西南部),淯州(今长宁双河古镇),宋州(今兴文中城镇),纳州(今叙永西南部),晏州(今兴文县僰王山镇),投附州(今珙县附城乡),长宁州(今长宁镇)。 </p><p class="ql-block"> 六堡:梅硐堡(今长宁县梅硐镇),清平堡(今高县沙河驿与长宁县花滩镇之间),武宁寨(今龙头镇江河村),三江寨(今三江口),安夷寨(今长宁镇),石笋堡(今长宁县双河镇富兴乡)。</p><p class="ql-block"> 境域东到安溪(今叙永、纳溪县境內),南辖晏州、巩州、定州、投附州,筠州,并达今云南省楚雄,彝良等县境內。北据长江南岸(今江安下场二码头一带)与南溪为邻。是长宁军建制以来境域最大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老淯州地域图</p> <p class="ql-block"> 据《與地纪胜》记载:长宁于泸叙之间,入夷地一百二十里,外邻番夷,內接戎泸,管盐置监,深介夷腹……有警则长宁常为兵冲,实西南之扼控也。充分体现了长宁军淯井监在宋朝时期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p><p class="ql-block"> 元泰定二年(1325年.乙丑)设长宁州。因“地居川南最远,每有事而能长久安宁”。</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1372年.𡈼子)长宁州分置长宁县(设治于今长宁县双河古镇、俗称上半县),安宁县(设治于今长宁县长宁镇、俗称下半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甲寅。)撤安宁县而并入长宁县(今双河古镇)。</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长宁县治置在城乡(今双河古镇)。</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在城乡更名城厢镇,县、镇同治。</p><p class="ql-block"> 民国15年(1926年.丙寅)置乡,民国24年改联保,民国29年复为乡。 1949年12月8日,撤旧县治复置城厢镇。 </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1日,长宁县人民政府在城厢镇建立,城厢镇属长宁县第一区。</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县政府由城厢镇迁至安宁乡(今长宁县城)至今。</p><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城厢镇分置民兴乡,新民乡。 </p><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城厢镇更名双河镇。</p><p class="ql-block"> 1956年2月民兴乡、新民乡合并后更名为双河乡。</p><p class="ql-block"> 1959年,双河镇、犁头乡合并组建双犁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原双河镇地域分设为双河人民公社,原犁头乡地域分设犁头人民公社和上西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4年,双河人民公社、葡萄人民公社合并组建双河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82年1月,双河人民公社更名为淯水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84年,淯水人民公社改设为淯水乡。</p><p class="ql-block">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淯水乡、龙头乡,犁头乡、上西乡合并组建双河镇。</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撤销富兴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双河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记住这个时刻——1950年3月,长宁县治(政府机构)迁至安宁乡,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的古长宁县城,从此不再长宁,这座饱经沧桑,历尽荣辱的蜀南边陲重镇、千年盐城,是跌入运命兴衰的轮回,还是完成了岁月付与的历史使命和重托,从此,依附于城下东溪西溪被易名为双河。而原本没落的废县——婆娑寨、安夷寨、安宁乡被冠以长宁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记住这个名字——长宁!四川省【长宁】这两个字,于四川、于蜀南,自有史有志以来、或者说自唐代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庚子)起,至之后一千二百余年间,历经唐、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直至民国消亡,就是现如今这个叫双河的小镇的专用名称,在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有古籍、史书、地方志、以及人们头口所讲的长宁,都是指今天的双河古镇。</p> <p class="ql-block">清.老长宁-(今双河古镇)是域图</p> <p class="ql-block"> 早在明.清时期,放眼全国共有三个长宁县,一九一四年,民国政府内务部为调整县名雷同之乱象,将广东省长宁县更名为新丰县,把江西省长宁县改名为寻邬县,唯一保留了具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四川省长宁县——即如今的双河古镇。</p><p class="ql-block"> 一座挺过一千三百多年峥嵘岁月的古老边城,蕴藏了几多文博风采、承载了几多风雨飘摇、历经了几多兴衰荣辱……无须一一赘述;历史的厚重,就镌刻在“万马归朝”般崎峰峻岭间,荡漾在蜿蜒绵亘的箐谷溪涧里,书写在信今传后的历史方志中……伴随着九宫十八庙晨钟暮鼓久远的回荡,深深地溶进三坎九溪十八坝这片炙热的土地,铸就一代又一代长宁人朴质而耿烈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翻开一页页泛黄的古老长宁史志,沐浴着底蕴丰润的翰墨文韵,感念着淳厚古朴的乡土风情,游弋在交织着血泪情仇的字里行间,纵横在彪悍着铁马金戈的蛮荒岁月;我被家乡的曾经震撼,我为家乡的过往惊愕,我的魂魄仿佛在空灵澄澈的箐岭幽谷间游荡,盘旋于那座荒僻远古间深陷夷乱又雄镇南蛮的边陲城邑上空,恋恋不忍拔脚……伫立在古城干霄凌云的楼阁台榭之巅,凝眸远望,″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缭乱边愁,“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壮怀激烈,了了映耀在蛮垭顶上“烟墩子”汹涌的孤直狼烟中……龙背岭清新的岚风撩动起天际间那一丝鱼肚白,虔诚的乡人便汲来东溪之畔的嘉渔清泉,为金龟山(今塔光山)上的波沦殿洗去昨日疲惫的风尘…… 东方第一缕晨晖将百丈文塔斜倚于文峰笔架,轻轻拂去峰顶那最后一丝弥散的硝烟……</p><p class="ql-block"> 荣杖西行路曲斜, </p><p class="ql-block"> 一溪春水野人家;</p><p class="ql-block"> 武陵胜处今何在? </p><p class="ql-block"> 不闻桃源问落花。</p><p class="ql-block"> 吟诵唱和着前人的诗句,漫步在桃源仙洞外西溪边的碎石小径,几个书生模样的翩翩少年一路向北,渡过通秀桥,翻越五车书,攀临宝屏秀色簇拥的登云亭阁,登高远眺,瞭望雪后初晴姹紫嫣红的棫山霁雪,俯瞰宝屏山下氤氲旖旎的淯井晴烟,志存高远,期许未来……明天,他们将拜别东溪书院,辞行万卷书堆,迈出铁门坎,飞驰走马岭,踏着“隔河两榜眼”的足迹,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去成就“五里七进士”的辉煌荣光……</p> <p class="ql-block"> 冷冷月色下静寂的古城,孤零零地,恰似遗失在群峰秀水间一方古老而泛着铜锈色的印信,玲珑小巧、精致方正;蜿蜒迂曲绕城护镇的东溪西溪静静流淌,交于城北鳌汇,聚成一湾清泓,如碧玉般晶莹,远近树影婆娑的山峦倒映在如镜的水面,宛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秀美恬静却又难掩那一抹孤傲高冷的气度…… </p><p class="ql-block"> 更夫手中的竹梆子敲响了五下,金鸡岭寨子上的雄鸡们此起彼伏深沉幽远地鸣唱,惊醒了狗头山下院落农家的小黄犬,伸伸懒腰汪汪汪地欢叫应和……这座雄踞蜀南边陲的袖珍古镇厚重的铜钉城门便在吚呀吱嘎中缓缓开启……偏安了一夜的风车状的四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面开始有了稀许阳气;临街店铺学徒小伙计手脚麻利地卸下一扇扇编了号的木板铺门,高悬在店堂内马灯昏黄的光吝啬地散落在街面凹凸的青石板上,隐隐约约中一担担篾撮箕、一挑挑竹菜蓝满载带露珠的蔬菜瓜果流向市井……身背桐油纸撑花的缀满补丁的身影,急匆匆赶出城门洞,那是出城讨生活的走卒贩夫;坐着滑杆轿子,身穿绫罗绸缎,前呼后拥、悠哉游哉出行的,便是城中赚了大钱的富户和官老爷们。</p><p class="ql-block"> 阳光奋力刺破乌黑的云层,照射出盐工们黢黑的背脊和如雨的汗滴,变幻成淯井晴烟妙不可言的绝美之辞。</p><p class="ql-block"> 北门通秀桥(后名通济桥)下载满锅巴盐的帆船顺江而发,通济八方;万杆翠竹捆扎成长串排笩,漂向山外……码头上挤满了的人,洗菜的、淘米的、挑水的、清衣裳的、涮尿桶的、赶船出远门的、送亲别友的……,忙碌着穿梭在上下码头长长的青石阶梯上…… </p><p class="ql-block"> "早"、″不早"。″吃了”?″吃了"。一揖一问之间,古镇的生动便在亲热又虚伪的寒喧中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炊烟在小镇屋脊的青瓦间缭绕升腾,空气中弥漫着人间烟火醇厚的浓香……远方,蔚蓝高阔的天空连接起绵延不绝的青峰翠岭,如诗如画……原上,色彩斑斓的田陌衬托着祥和宁静的村舍农庄,如梦如烟…… </p><p class="ql-block"> 散落于三坎九溪十八坝青山绿水间红墙碧瓦的九宫十八庙撞击出悠扬的钟鸣,可曾扰乱了天主教堂诗音的袅袅诵唱,与文庙学宫里琅琅读书声交织成一曲和谐动人的交响乐…… </p><p class="ql-block"> 美哉!千年淯洲。壮哉!大美盐城。这就是历史上雄踞蜀南连天烽火中硝烟弥漫难得宁静的古长宁——双河——生我养我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