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勇气》有感

心怀感恩

<h3> 《教学勇气》这本书买回来已有几年,静躺书架,偶尔一瞥,抽出来启读,可读了一章后,又有想把它再放回去的冲动,因为书中的内容让我觉得读不明白。因为不想背负“半途而废”的自我评价,所以,我还是硬着头皮以每天读一到两小节的速度,“小碎步式”地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全书,并没有豁然开朗之感,脑海中还盘旋着一些问题:“这本书主要讲的究竟是什么?”“教学勇气让我们发现自我,做自我,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能心与行分离,但究竟该如何找到自己心灵的追求呢?”“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份‘勇气’呢?”这种感觉,犹如被蛛网网住一般,想要挣脱但是却挣脱不掉。直到此刻,我开始准备写这篇读后感,重新翻了翻这本书,读了读我此前勾画的句子,我想到了以前读过的几本书,认识的那几个人,突然,那个缠着我的蛛网就瞬间失去了粘力,我“自由”了。<br> 当我再次读到“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则更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这句话时,脑海中突然浮现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小豆豆第一次去巴学园面试时,他并没有问小豆豆很多机械的问题,而是静静地听着小豆豆畅所欲言地说,没有不耐烦,而是听得很认真,小豆豆面试时竟连续说了四个小时,在面试结束后,小豆豆竟嘀咕着:“要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一个被“学校”“校长”“老师”头疼的,无能为力的,被退学的孩子在小林校长的学校重新焕发了新的热情和活力。在巴学园小林校长还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与众不同的比赛项目:“接力跑”“升鲤鱼旗比赛”,这些比赛的冠军都被先天患有圈腿的“高桥同学”摘得,而这也正是小林校长举办活动的目的,培养高桥君不要因为身体残疾而自卑。小林校长为这些在不同方面受过伤害的“困境”孩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让他们在这个赛道上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增加每个孩子自我认同感,因此,在这里,不同的孩子的成长就以不同的形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br> 当我再次读到“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学生蕴藏的知识将会获得释放,鼓励学生互相学习,问责的准则由小组间产生,而教师的角色则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变换。”《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艾斯奎斯出现在我的脑海。他任教班级中的学生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但是却在雷夫老师的培养下,长大后他们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雷夫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解放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双手、眼睛和大脑,他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边学边用边检验边丰富;他坚持与“小红花”奖励不同,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习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在这样实践、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聚集在伟大事物的周围,被它迷住,同时它也在学生身上发生用,如同地质学家听到岩石说话,历史学家听到辞世已久的人的声音,作家听到字词的音乐一般,他们也听到所着迷事物的不同呼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能够找到“惊喜”,自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br>  当我再次默读书的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话:“教学勇气是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与此的勇气。”让我不禁想起《走出大漠的女孩》曼曼的成长蜕变的故事。曼曼一个被视为智障的女孩,陈美丽老师来到内蒙古罕台实验小学成为她的语文老师后,在其他老师都被曼曼气得大哭,自我怀疑时,陈老师却始终坚信曼曼的生命可以舒展到最好的状态。陈老师看到曼曼母性之爱的缺位,把曼曼接回家住了一段时间,从头开始,教她洗头洗澡,如何推门,给她讲故事,读绘本,带她逛超市放烟花······陈老师总是从她身上找优点,给予她力量,时间长了,“相信自己”的种子在曼曼的心田开始生根发芽,到六年级时她敢于在舞台上主持节目,唱歌,从曾经的“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让她有勇气开始在自己的生活里尝试、发现、探索。陈美丽老师凭借着内在爱的力量,相信的力量,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奇迹。这,是教学技术不到抵达的!<br>  “教学勇气”中美好的教育蓝图不是理想和愿景,原来它已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一些教师,一些教室,一些学校悄然生长,只不过,原来只把那些看做是“个例”和“特例”,认为离自己很远,是对教育生活的“美化”,甚至误以为是“加了滤镜”,但当这些真人真事与帕默尔的《教学勇气》相互印证的时候,我恍然大悟:“教育的美好,只要始终坚信,带着我们的爱与责任持续践行,这种美好终会成为一种双向奔赴的成全。”教育是唤醒,《教学勇气》唤醒了我——坚守从教初心,做一个主动创造精彩与美好的教育工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