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极目楚天舒(1)武汉 . 东湖绿道 . 磨山楚城

小法岱特

<b>武汉,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自然景观的城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武汉不仅有悠久的文化传承,还有壮丽的自然风光。</b> <b>尤其是黄鹤楼和东湖,它们既代表了武汉的文化象征,又展现了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 style="color: inherit;">武汉之名,历经沧桑】</b></h3> <b>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 ,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中心城市。</b><br><br><b>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b><div><b><br></b><div><b>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b><br></div></div> <b>武汉从远古走来......</b><div><b><br></b><div><b>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北郊的盘龙城遗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距今有3500年历史。</b></div></div> <b>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b> <div><b>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b></div><div><b>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b><div><b>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b></div></div> <b>1978年在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实证,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在音乐、铸造、艺术等领域代表了当时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是二十世纪中国考古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b><br> <b>这些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尤以屈家岭文化、楚国历史和古代乐器等方面的藏品最为典型,其中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和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成套编钟极为珍贵,出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珍视。 </b> <b>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b><div><b><br></b></div><div><b>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b></div><div><b><br></b></div><div><b>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b></div> <div><b>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b></div><b>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b><div><b>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b></div><div><b>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b></div> <b>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b><b>。</b><div><b>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b><div><b>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b></div></div> <b>武昌地区叫鄂州叫了一千多年,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成宗于1301年将鄂州路正式改为武昌路,武昌城既管辖着武昌路,又是湖广行省的行政中心,应该说从这时起,武汉的江南地区才正式有了武昌之名。</b> <b>武汉博物馆馆藏元青花四爱梅瓶</b> <b>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b> <b>在明代,武昌路改为武昌府,因其同为总督衙门和省级三司衙门所在地,又是府级(相当于市)和县级官署所在处,又有了“湖广会城”之名。到清代,湖北基本沿袭了武昌城的省府设置,依旧是湖广地区的行政中心。这便是“武昌镇”之由来。</b> <b>汉口的真正兴盛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由于武汉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谓,常年有大批的外地商人与来客搭乘航船来此,并更多地选择在两江汇集的汉口地区聚集,这就逐渐把汉口营造成了一个新兴的物流繁盛的工商市镇,以至于后来成为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和江西景德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汉口的发展度与名气将武昌和汉阳甩在了后边,真正是后来者居上。</b> <b>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br><br>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b><br> <b>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b> <b>为统一武汉三镇的政令施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便于商贸往来,航运交通和铁路修建,以及和洋人打交道的考虑,张之洞采取了这种名为三镇分治,实为统一管辖的建置改革,且在其折中第一次讲“武汉”二字并称。</b> <b>民国时期汉口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三镇综合实力曾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b> <b>正是因为确立了汉口与汉阳和武昌的分治,解决了原来行政建制的问题,激发了汉口发展的活力,才为后来的三镇合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方芝加哥”从此名满西方。<br></b> <b>张之洞离任湖广总督才几年时间,辛亥革命的枪声就在武昌城中响起了。湖北新军攻克了武汉三镇后,以黎元洪为鄂军都督府都督,1912年,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对武汉三镇进行了改组,将汉阳府改为汉阳县,将夏口厅改为夏口县,之后又仿照唐代的行政区划,将武汉三镇划归江汉道。</b> <b>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br><br>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br><br>1914年属江汉道。1917年,汉口德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特别区。</b> <b>1922年11月4日,江汉关大楼奠基兴建。</b> <b>1923年至1924年间的江汉关。</b> <div><b>1925年,汉口俄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特区。</b></div><div><b>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划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划夏口县城区设汉口市。</b></div> <b>到了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发起北伐战争,势如破竹般得在年底就攻下了武汉三镇。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将首都从广州迁到武汉。这时国民政府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将武昌县改成武昌市,将汉阳县和夏口县合为汉口市。</b> <b>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将汉口、武昌两市划为京兆区,武汉成为国民政府首都。<br>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3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改称外交部汉口第二特别区。4月,武汉市政府成立。</b> <b>只可惜中华民国不是太平治世,先后爆发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反革命事变与“宁汉合流”,武汉由原来的全国革命中心变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集中营。其城建也多次变化,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汉口作为湖北省特别市又被单独划出,日占时期还成立过“伪武汉特别市政府”。</b> <div><b>此后,武汉市行政区域时分时合,市政机关名称数易,先后建立武汉(特别)市、汉口(特别)市、武昌市政府(处)。</b></div><div><b>1929年4月,设武汉特别市,7月,武汉分治,设汉口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余皆隶湖北省</b><b>。</b></div><div><b>1929年7月30日,夏口县建置撤销,管辖区域分别划人汉口市和汉阳县。</b></div><div><b>1938年8月,汉口日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第四特别区(武汉沦陷后,日租界又得以恢复)。</b></div><div><br><b>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武昌两市恢复建制。同时,汉口日、法租界正式被中国政府收回,汉口区域均归汉口市政府管辖。1947年汉口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b></div> <b>经历过一系列的分分合合,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三镇。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继续走三镇合辖的路子,先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区,同年将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合并为武汉市,受中央直辖,从此再没分开过。</b> <div><div><b>综上所述,武汉的得名历尽沧桑!</b></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汉东湖<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3><div><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的绝美画卷——东湖</b></h3> <b>东湖因位于武汉市武昌东部,故此得名。</b><div><b>东湖是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位于长江南岸,是由长江淤塞而形成,100多年前曾和武昌其他湖泊相通并与长江相连,水患频繁。</b></div> <b>1899年至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在长江与东湖之间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闸和武丰闸。在人工干预下,从此东湖及其周边的湖泊与长江分离。</b> <b>武汉的东湖,位于武汉市之东。整个风景区面积88公里,约占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武汉市最大的风景游览地。四季皆可游览,素有“春兰、秋桂、夏荷、冬梅”之美誉。</b> <b>作为武汉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湖素有“武汉之肺”之称。</b><div><b><br></b><div><b>这里水天一色,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武汉最具自然魅力的景点之一。</b></div><div><b>东湖的景色四季各有千秋,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冬时节湖面平静如镜,时常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b></div></div> <b>东湖面积88平方公里,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湖北省博物馆五个片区组成,楚风浓郁,楚韵精妙。</b><div><b>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碧波万顷,青山环绕,岛渚星罗,素有九十九湾之说。</b></div><div><b>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东湖湖畔,成为一道绝佳的风景线。</b></div> <b>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武汉东湖之旅——</b><div><b><br></b><div><b>一进东湖景区,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b><br></div><div><b>眼前那平静的湖面,清凉的湖水,沿途的树阴,美不胜收</b><b>。</b></div><div><br></div><div><b>不能不承认,武汉东湖一点也不比大名鼎鼎的杭州西湖逊色!</b></div><div><br></div></div> <b>在湖岸边向东湖望去,就会看见那得蓝像天空,清澈明亮得像镜子的湖面,阳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面对此景,此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美哉,东湖!</b> <b>行于东湖边,湖面如镜,岸边绿树成荫。一阵微风吹过,在太阳的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如一颗颗耀眼的宝石,亮晃晃的让人睁不开眼。</b> <b>倏然,一阵凉爽的轻风拂过,初秋的天气,袖子里凉嗖嗖的,疲惫的腰腿顿时有了力量,舒服的神清气爽!</b><div><b>偶见一群鸟儿在湖面上飞来飞去,尽情舒展着丰翼的羽毛,人的心情也随之雀跃……</b></div> <b>大美东湖有拍不完的景色,到处是美景,处处可触景生情,诗意般的美景,让你有拍还完武汉东湖故事。</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湖绿道】</b></h3> <b>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b><div><b> </b><div><b>全长101.98公里,宽6米,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的东湖绿道,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听涛道、森林道、白马道主题绿道组成。</b><br></div></div> <b>在东湖,最值得一游的莫过于东湖绿道。</b> <b>东湖绿道“藏身”于武汉东湖风磨山景区,它依托于东湖秀丽的风景和人文历史。屈原、楚庄王、刘备、李白、毛泽东等历代名人都曾在东湖留下足迹。当代作家陈运和也夸赞东湖“曾消化过多少历史故事,也健壮了一座城市肌体”。</b> <div><div><b>走在绿道上,沿途有山有水,湖面波光粼粼,绿道旁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b></div><div><b>途中可以选择骑行或步行,慢慢地感受这片自然的宁静与美丽。</b></div><div><b>如果有时间,不妨在湖边停下车,乘船游湖,近距离感受东湖的浩渺与深邃。</b></div></div> <b>踏入磨山风景区,仿佛瞬间被大自然的魅力所包围。</b><div><b>这里三面环水,逶迤六峰,山水相依,景色如画。沿着山间小道漫步,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让人心情格外舒畅。</b></div> <b>秋风吹拂,湖面泛起一道道小波纹,轻轻抚摸着岸边,哗啦啦,哗啦啦,然后,又依依不舍地慢慢退去,把湖岸冲湿,冲绿,冲刷得越来越美丽。</b> <b>正值初秋,是荷花欲落的季节,朵朵荷花甩开了初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还在努力开放,扬扬洒洒的想挽留最后的美丽!</b> <b>水面平静,这时的东湖又像一个温顺、听话的小姑娘,这是湖水最清、最绿的时刻。</b> <div><b>阳光照在湖面上,就像是有人撒了一把金粉末似的,闪闪发光,亮晃晃的,让人睁不开眼睛。</b></div> <b>湖畔偶遇开着几朵粉花的树,也叫不上名字。</b><div><b>微风吹来,树枝就像小姑娘那柔软的辫子,轻轻摇曳着,我停下脚步悄悄跟花儿私语.....</b><br></div> <b>东湖仿佛一幅生动的水彩画,湖畔那粉嫩的花瓣随风轻舞,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增添了几分浪漫与柔情。</b> <b>好一个秀丽的东湖公园,深不见底的湖水、朦朦胧胧的青山、湖面碧波荡漾,散步在湖边,心旷神怡!</b><br> <b>不知哪个渔父停舟与此,那就暂借舟上歇息片刻,体味渔翁的生活。</b> <b>阴翳蔽日,虽然是武汉,但在东湖绿道上散步,你都不会有炎热之感。</b> <b>放眼望去,偌大的东湖水天一色,有些苍茫,太阳被厚厚的云层围着,几丝凉凉的风袭来,不再炽热。</b> <b>微风像一只小燕子尽情的嬉戏着,却无意中弄皱了东湖淡雅的丝绸外套,引来粼粼微波,有时阳光从云层中射出,好似缕缕金丝,为这些羞涩的微波披上了一件华丽的金色外套。</b> “<b>极目楚天舒”,此刻描写眼前之景是最好的佳句!</b> <b>两株叫不上名字的水草把湖水点缀成水墨丹青,意境及其别致。</b> <b>忽地,王勃的句子跃然心头:秋水共长天一色</b> <b>武汉东湖,这颗镶嵌在长江之畔的璀璨明珠,以其旖旎的风光、浩瀚的水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与文人墨客。</b> <b>磨山道全长5.8公里,从磨山北门进入,磨山部分景区也将免费开放。磨山道将游人从湖边引入山林,体验行走在山水之间多层次的空间变换。<br><br>这段绿道楚风汉韵浓厚,一侧是开阔的湖面,一侧是掩映在山林之中的楚市、楚才园等景点,尽显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山水文化。</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磨山楚城】</b></h3> <b>在东湖的西北角,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景点——磨山。</b><div><b>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是武汉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b></div> <b>沿着绿道继续前行,渐渐就会看到雄伟的磨山。</b> <b>坐着观光车登上上了磨山,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粗壮的大树。这里的树有很多种:雪松,水杉,樟树,枫树,梧桐……在磨山我饱览了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造型精美的雕塑。</b> <b>磨山楚城位于东湖磨山风景区内。建于1992年7月。这个楚城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都纪南城城门的一个再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楚城城门】</b></h3> <b>磨山楚城位于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磨山景区楚文化游览区内,是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的入口。</b><b>设计古朴,气势恢宏。</b><div><b><br></b><div><b>楚俗尚红,城墙采用湖北大冶红砂石,题额"楚城"为甲骨文,由现代商史学家、甲骨文学家胡厚宣先生题写。"荆楚雄风"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李铎手书。</b></div></div> <b>二十多米高的楚城城门,由城墙、水门、陆门、望楼、箭楼和烽火台组成,高大的褐红色石砌城墙,古朴、威严、气派</b><b>。</b><div><b><br></b></div><div><b>城墙上的双阙望楼透出楚国建筑特有的灵秀之气,它恰似楚国出土文物虎座凤架鼓的造型,并由此演变出双凤脊饰傲踞望楼屋顶之上,以展示楚人尊凤崇凤的习俗。</b></div> <b>这是一个占地近5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区——中国楚城公园。</b><b>这里涵盖文化成果,宫廷生活,远古追忆,水上风情游几方面内容。</b><div><b>公园参照古代文献中有关楚国城镇及当时民俗风情的记载与描述,融进屈原作品中遨游天界的绮丽想象与浪漫诗意,建有楚城、楚市、凤标、楚宫、楚天台、祝融观星台、楚辞轩,橘颂亭、渔父村、楚才园等可视、可游的园林建筑景观,实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独具楚风山水特色的园林佳境。</b></div> <b>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郢都),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规模宏大,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楚国历时最长的一座都城,先后经历过20代君王,历时411年。也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据楚人喜爱居高临水筑城的特点,楚城门建在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要道上。<br></b><br> <b>展现中国古代楚国建筑灵秀之气的东湖磨山楚城城门。</b> <b>楚城门最有特点的就是湖面上的水门。水门是南方城门所特有的,因为南方湖泊众多,水门是当时商船、战船的通道。加之楚国商品经济发展,贸易发达。体现了水陆城门并存的特点。</b> <b>漫步于磨山楚文化区,古木参天间,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景交相辉映,让人恍若穿越千年,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韵味。</b><br> <b>楚国(公元前1042年-223年)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从一个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拥地千里的强国。楚武王熊通自称为王,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华南的霸主。后来的楚庄王武功彪炳,又励精图治,选拔孙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前606年庄王,楚庄王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楚怀王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前223年,统秦师六十万,大败楚军,楚国亡。</b><br><br><b>(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名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楚国溃败。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b> <b>山下是一片广阔的湖面,湖边的柳树一排排的,很是整齐。当我眺望远方时,我看见湖上的`船只像蚂蚁一样小,好似水线一天。碧波万顷的湖水,悠悠环绕着青山,山水交融的温馨画面,不禁让人赞叹。</b> <b>城墙从水中跨上陆地再延伸到山岗,消失在茫茫的山林中,短短百余米既展示了楚人的生存环境,又反映出楚国城门多聚险要之处的建筑特色,楚国是最早修筑城墙的国家之一,城门无疑是显示国力最为重要的象征,进出城门要通过水门与陆门,这也是楚国城门的营建方式</b><b>。</b><div><b><br></b><div><div><b>追思昔日,郢都城下,艇船衔尾通过水门,马车振铃进出陆门,那该是多么繁华喧闹的场景啊!</b></div></div></div> <b>楚城,彰显了荆楚雄风,是楚文化游览第一景点,再现湖北荆州纪南城的历史。</b><div><b><br></b><div><b>楚城,气势宏伟,古朴端庄,暗红色的红砂石砌城墙体。饱经沧桑,瞬间将人们带入两千五百多年前。</b></div></div> <b>磨山楚城是东湖磨山风景区楚文化游览区的门户,磨山三面紧紧被东湖环绕,在此登高望清涟,乘舟荡碧水,无限遐意。磨山有多种植物栽培,梅花、荷花、桂花久负盛名。</b> <b>根据历史典籍和传说,在磨山第二峰北麓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成了楚文化游览区。 主要内容有开城仪式/楚歌楚舞/楚城集市/楚工艺品展览/楚文物展/楚民俗表演/楚乐编钟表演。</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楚市】</b></h3> <b>进了城门,沿小路穿过一个造型别致的牌坊,便是热闹的“楚市”。</b> <b>这是一条近百米长、极富楚地民间风情的商业店街。在宽十米铺满青石板的街道两旁,伫立着十几家店铺作坊。</b> <b>其空间布局采用了中国画中起承转合的构图形式,而建筑造型则吸取了两湖干阑式民居——吊脚楼露明穿斗的构造特点,加上别具一格的色彩处理与装饰陈设,使其楚国街肆都市风味更浓。</b> <b>楚市中的店铺,主要经营各种楚国器具、织物与装饰品等,以集中展示古代楚国铜器、陶器、漆器,丝绸、纺织与皮革制造业方面的辉煌成就。</b> <b>另在饭庄茶肆中还经营具有楚食特色的面点佳肴。展示楚人的饮食文化。</b> <b>让游人在此领略楚国的建筑风格和市井风俗,获得超越时空的感觉。</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凤标】</b></h3> <b>离楚市不远一片竹林后,有两座高10米的巨大凤标,这两只振翼翱翔的飞凤铜雕,屹立在一个宽阔高大的平台上,它既是楚城建筑主要轴线的一个收束点,又是山下仰望楚天台的一个风景框。</b><div><b>楚城向游人展示其文化的精神风貌也就从这里开始。</b></div> <b>凤标——彰显楚文化徽记,是楚人崇拜的图腾,于至善、至美、至真的统一体,显示了楚人一往无前和开拓进取的精神。</b><div><b><br></b></div><div><b>凤标的设计是按照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中虎座凤架鼓的原型稍加改进而成,展示了楚人凤水合一,与日同辉的艺术内涵。</b></div> <b>“《凤标》不仅是东湖楚风建筑群的标志,更是楚文化的标志,真正的‘楚城之魂’。”楚文化专家喻宗汉介绍,楚人尊凤崇火,以凤为图腾,视为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b><div><b><br></b></div><div><b>《凤标》中两只凤各蹬两只老虎,象征楚人征服邪恶,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b></div> <b>漫步于磨山楚文化区,古木参天间,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景交相辉映,让人恍若穿越千年,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韵味。</b> <b>穿过凤门就是雄踞山脊依山而建的楚天台了。从凤标到楚天台是一条有345级台阶的花岗石蹬道。</b> <b>爬上一级级的`台阶,留下了一滴滴的汗水,终于上到了楚天台。</b> <b>楚天台——是两千多年前楚灵王行宫“章华台”的再现,是磨山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其气势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媲美。站在高高的楚天台上,可鸟瞰东湖全景。</b> <b>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yù xióng)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b><div><b>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b></div><div><b>楚文王时期,灭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名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楚国溃败。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b></div> <b>楚国(公元前1042年-223年)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从一个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拥地千里的强国。楚武王熊通自称为王,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华南的霸主。</b> <b>后来的楚庄王武功彪炳,又励精图治,选拔孙叔敖施行文治,使楚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b><b>前606年楚庄王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b> <b>楚怀王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b> <b>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前223年,统秦师六十万,大败楚军,楚国亡。</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楚乐编钟表演】</b></h3> <b>走进楚天台的楼上欣赏楚乐编钟表演的剧场,台上的布置古朴而有序,找好座位等待演出。</b> <b>楚天台是一处融合了荆楚文化传承,有着荆楚文化风韵的景点,景区中有着我国的国粹音乐,大型编钟表演活动,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穿越千年而来的国粹之音。</b> <b>楚天台位于磨山第二主峰,海拔116.5米。外五层内六层,台高35.36米* 一楼陈列了楚国文物复制品——荆楚八音,仿制「章华台」的地下宫殿,楼梯陡峭,二楼为编钟演奏大厅* 三楼是小型楚国名人蜡像馆,有屈原、老子等9位楚国名人* 四楼展出了楚国器皿与绘画书法艺术,最显眼的「人物御龙帛画」(摹本)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好的帛画之一,2300年前的丝绸画技已经十分精湛。正品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五楼为最高层,正中央的木箱为曾侯乙衣箱的复制品,绘有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正品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b> <b>楚天台——是两千多年前楚灵王行宫“章华台”的再现,是磨山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其气势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媲美。站在高高的楚天台上,可鸟瞰东湖全景。</b> <b>在楚天台上,我们会看到磨山三面环水,饱受湖水的怀抱。从上往下看,湖水清澈见底,好像一面镜子,把周围的景物全部倒映在水中。</b> <b>湖水倒映着湖边的青山和白云,仿如水天相接。</b> <b>西边的珞枷山和东边的磨山是它的天然屏障。正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初秋,我几次有辛观赏到了它的风光。</b> <b>微波荡漾,将金光搅拌,变成无数颗明星,把人的眼睛都看花了。湖水碧绿碧绿的,想一块无暇的翡翠,光彩夺目。而天空呢,是渗蓝的。遥望远方,大概湖水也被天空所感染,越变越蓝,最后终于在天边与蓝天相接。看到这情景,我才领略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处。</b> <b>磨山啊,你是大地的瑰宝,在时光中永恒地闪耀。</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楚才园】</b></h3><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惟楚有才,于斯为盛!</b></div> <b>楚才园是一个以楚国八百年历史为题材的大型雕塑园。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塑形式,反映了楚国800年间典型的33个历史故事和典故。</b> <b>楚才园以楚国编钟为园门,四口大型编钟铸有“惟楚有才”四个字。是以楚国800年历史为题材建造的大型雕塑群,共有圆雕12座,浮雕28组,33个历史典故和故事,以此再现楚国历史</b>。 <b>如楚国开疆鼻祖“鬻熊”,著名天文学家“甘德”,名相令尹“孙叔敖”,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等,都有生动逼真的“形象再现”。</b> <b>离骚碑——此碑有三绝,一绝在于文,是古代伟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二绝在于,石碑上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手书真迹,三绝在于,其碑体之高、之大。</b> <b>东湖边的一座丰碑——离骚碑</b> <b>《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b><br><br><b>离骚碑,傲然屹立于东湖磨山之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东湖碧波,映带左右。</b><div><b>离骚碑,无疑是武汉市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座人文历史的丰碑。</b></div> <b>磨山顶的圆形祭坛上,站立着楚人的祖先——祝融。</b><div><b>传说上古时期,祝融在此观星,这位传说中的火神是楚人的始祖,利用28星宿,在东湖划四季,定四方,神秘又科学。</b></div> <b>向湖的南面望去,可谓“绿水逶迤,方草长堤”。近处有堤坝,草地;再远一点是深绿的树木,盛开的菊花和小山丘;更远处便是隐约可见的山峰轮廓和武汉钢铁公司高大的烟囱、楼房。</b> <b>秋风起时,东湖换上了金黄与火红交织的外衣,枫叶如火,银杏叶金黄,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登高望远,整个东湖景区如诗如画,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让人不禁沉醉在这绚烂多彩的秋色之中。</b><br> <b>风景优美的武汉,东湖可是当之无愧的一枝独秀,美得让人对它依依不舍、不停地赞叹。</b> <b>东湖是一个沉淀着无数美景美丽的好地方......</b> <div><br></div>附:部分历史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