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wg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岁月,是一段充满艰辛、奋斗、激情和执着的岁月,是我们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它让我们成长、坚强、勇敢,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对那个年代农村的艰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也有了许多切身体验和感受。尽管这段岁月已离我们远去,然而却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珍贵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多年前,我和同厂的一百多名同学上山下乡来到宜宾县商州区(现为宜宾市叙州区商州镇)插队。那时我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怀揣着对未来懵懂的梦想,走进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当年的商州是该县最偏远的贫困山区,群山起伏,山高坡陡,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十分落后。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许多人几乎一生都没有走出去见过外面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度过的几年知青岁月,尤其是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是对自己人生的历练。无论是当年的青涩和困惑,曾经的艰难困苦,还是知青间的情谊,乡亲们的善良淳朴和他们对我们的关爱、帮助,都成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来,时不时都会想起。对这个度过了几年青春岁月的地方,有一种第二故乡般的眷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5月中旬,我与宝元、兴东一道驱车回商州,回到我们仨当年插队的生产队(当年生产队有包括我们在内的八名男知青),同来的还有我夫人和宝元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来这里插队时我们还是十七八岁的青涩小伙。几十年一晃而过,蓦然回首,我们已逾古稀之年,时光流逝得多么快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回到生产队见到乡亲们时,当年生产队的小姑娘小伙儿们都已变成了大妈大爷,比我们年长的已是满头白发,相见时,我们相互都认不出来了。认出我们后,他们都很高兴,也感到很亲切,和我们讲起我们离开这里后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往事,聊这里的种种变化与世事变迁,也询问我们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与当年生产队的副队长韦世交夫妇的合影,他们都已近九十高龄,右二的小伙子是他们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十年过去,这里的面貌已有了极大的改变。当年的茅草房和旧瓦房已被一栋栋水泥小楼房所取代。公路家家通,大约三分之一家庭有了小车……,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我们为乡亲们感到十分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生产队为我们修建的知青屋已无踪影,在房屋原址上是村民修建的水泥小楼房。</span></p> <p class="ql-block">在房屋原址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在当年曾经走过的路上,看到当年我们住过的地方,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山山水水,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许多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记得当年每到年关将近,乡亲们家中宰杀年猪的不少家庭都会请我们八个知青一起去吃“刨汤”(杀猪当天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吃的一顿大餐,也是许多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的一种传统习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难吃到一顿肉,油荤非常短少,猪肉可谓是最紧俏的食物。按照当时的规定,宰杀年猪实行“交一留一”政策,即宰杀的年猪要上交一半,自己只能留一半(如宰杀两条猪要上交一条;宰杀一条要交半条),所以即使是宰杀了年猪的家庭平时也难吃一次肉。即便是这样,他们宰杀年猪的那顿刨汤也没有忘了我们。记得在妇女队长家吃刨汤时,她把一碗肉端上桌几乎刚转身就被我们一扫而光,接着她又从锅里舀来一碗,很快又被扫光—那时的我们多馋啊!已记不清当时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了,但肉的美味仿佛还长留在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忘不了我们当年的邻居唐光林、唐光杰兄弟俩和他们的家人对我们的好。他们比我们年长一些。由于当地玉米是主粮,而玉米要做成粑需要先磨成粉,因此我们经常要磨玉米粉而我们又没有石磨,他们兄弟俩就叫我们去他们家磨玉米粉。我们隔三差五就要去磨一次,等于是他们把自己家的石磨与我们共用,他们从无半点怨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记得有一年我得了像是疟疾(俗称“打摆子”)的病,持续几天高烧不退。那时当地医疗条件很差,后来知青同伴们把我搀扶到生产队的民兵排长唐吉银家,他用自己的土方法(依稀记得好像是用麝香之类的东西怎么整治了一番)才使我逐渐退烧,并得以康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乡亲们对我们的关爱、帮助,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一直心存感激,终身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勤劳,他们那种面对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在无形中影响和教育着我们,使我们即使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乃至面临艰险处境时也保持着一份淡定从容,不怨天尤人,不灰心气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当地一到夏天蚊子、墨蚊(一种比普通的蚊子更小的蚊子)特别多,有时不经意间就发现腿上密密麻麻的墨蚊一片,叮得人很难受,一巴掌拍下去,手上也会沾附一些。为防蚊虫叮咬,我们就把洗衣粉加水稀释后涂在腿上。但后来,对这些蚊虫叮咬似乎也渐渐习以为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到山崖上云雾缭绕的南天门,就想起了当年我们上山砍柴从南天门爬上爬下的情景。南天门是生产队后山崖顶一处陡峭石壁,是上崖顶的森林中去砍柴往返必经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们和乡亲们都是从南天门爬到山崖顶上的大森林中去砍柴,再把砍的木柴一段段、一捆捆从崖顶推下去搬回家。南天门石璧高十多米,几乎呈垂直状地矗立于山顶岩边。石壁上开凿有一级级类似天梯般的浅浅的石阶,上下山顶要踩着这些石阶,双手拉着石壁上的蔓藤才能上下。以前我们上山砍柴曾多次从这里上下过,十分危险,好在我们每次上山崖砍柴从这里爬上爬下都安全无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段岁月中,还有一次在深山老林中迷路历险的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在一个初夏的下午,我和同队插队的兴东、长富一起参加完某水电站修建任务结束后要返回相距20多里的生产队。返程之路有两条,一条是来时的原路;另一条是近一些的小路,但要穿过一片深山老林,我们都没有走过 。我和兴东选择了走这条小路,长富则从原路返回。我们沿着这条小路走进这片深山老林后,由于此路平时人迹罕至,以至许多路段都被一人多高的茂密野草覆盖,路时隐时现,有时脚下甚至荆棘密布,难以行走。后来,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我们在深山老林中迷路了。想问路在何方,哪有人影啊!只有延绵的群山、参天的大树和漫山遍野疯长的野草!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裳,手上、腿上被茅草划出一道道血痕。眼看天色渐晚,我们又渴又饿,仍未寻找到路,我们开始担心起来,因为我们知道夜晚来临后还迷失在深山老林中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并没有感到害怕、恐惧,依然继续寻路前行。突然,依稀看到远处有一点灯光,我们顿时感觉看到了希望,于是不顾饥渴和疲惫向着灯光方向行进。没想到走着走着,竟走到了一片陡峭的悬崖边,要去到灯光处只有从悬崖边纵身跳到距悬崖一米多远的一棵碗口粗的大树,并抱住树干滑下去。如果这一跳稍有闪失就会摔下这十多米高的悬崖,生死难卜。但当时我们没有多想,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就从这陡峭的悬崖边纵身跳向那棵大树。幸运的是,我们跳过去都抱住树顺利滑了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我们向灯光处行进,走到灯光处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山里的小砖瓦窑。烧窑师傅看到我们两个不知从何而来的知青,感到很惊讶!给了我们些水喝,我们向他问了路继续前行。这时夜已渐深,云层遮住了月亮,山林中只有一点朦胧的月光。我们沿着山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回到我们住的知青屋已是半夜时分。多年后回想起这段历险,我们还感到很有些后怕。因为那片深山老林时有野兽出没,要是那天走不出迷途,很难想象当晚在深山老林中会遇到什么危险。而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害怕、恐惧,甚至没有细想过万一走不出那片深山老林当晚会怎么样,会不会成为野兽的猎物——当时的我们是多么无畏啊!而且我们身手之敏捷,协调性之好,也值得我们自己为自己点赞!这次经历让我们对“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有了切身感受,也深深感悟到即使是在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下,只要不灰心气馁,就有希望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回来我们拜访看望了八九家当年很熟悉的乡亲,本想再多拜访看望几家乡亲,但有些不在家,有些比我们年长的乡亲已离世,再也看不到他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回来不仅看到了这里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也再次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淳朴和他们对我们的情义。当年我们的近邻贺永明大姐在和我们聊天时,年近八旬的她还让我们用她的手机录下一些和我们聊天的视频,“录在我的手机上今后好看”,她对我们说。当我们录下几段视频把手机还给她时,她开心的笑了,我们也感到很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中午,乡亲们以丰盛的午餐热情招待我们,满桌的美味佳肴使我们想起了当年那记忆中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乡亲们挥手道别前,我们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临走时乡亲们还送我们不少自家的腊肉、鸡蛋和竹笋等土特产,我们一再推辞,他们说这是他们的一点心意,无论如何要收下,我们也就收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的车缓缓开动时,我透过车窗,回望这片度过了几年青春岁月、放飞过许多梦想、也流淌过不少汗水的熟悉的土地;回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给予了我们很多关爱和帮助的乡亲们,心里有一种难言的不舍和莫名的惆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衷心地祝愿乡亲们今后每家的生活都更加幸福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