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俎上的诸侯

平安老爹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篇目 《宫之奇谏假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臧哀伯谏纳郜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655年,晋侯又一次向虞国借道,要 通过 虞国去 攻打䝞国。</p><p class="ql-block"> 虞国大夫宫之奇反对,认为晋国如同强盗,虞是小国,不能同晋这样的流氓大国交朋友,虞和䝞国的关系如同唇和齿,唇亡齿寒,䝞国一灭,虞也没有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宫之奇看形势是清醒的。虞和虢都在晋国的南边,䝞国亡了,虞国便处于晋国的包围中,如同蒸笼里的一个包子。</p> <p class="ql-block">  虞侯不听,大讲虞和晋自古以来就是好兄弟,不相信晋会对自己不利,同意了晋借道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宫之奇对虞侯的劝谏和对局势的分析,在《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的第一篇中已作过解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处从略。)</span></p><p class="ql-block"> 宫之奇连连叹息:虞国完了,连腊祭的日子都等不到了,晋要灭虞,就在这一次,根本不会等下一次再发兵。然后带着老婆家人逃离虞国。</p><p class="ql-block"> 果然,晋国大军先灭了䝞国,军队返回时顺手就灭了虞,答应借道的虞侯成了俘虏。虞和䝞两个姬姓的小国,灭的这么简单,连个水花都没溅,只留下一个“唇亡齿寒”的成语。</p><p class="ql-block"> 命运差不多的还有个郜国。</p><p class="ql-block"> 郜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是个很受气的小国家。公元前713年,宋联 合齐 鲁等几个 诸侯国 打下了郜,抢走了郜的大鼎。</p><p class="ql-block"> 之后,宋国 内乱。太 宰(官名)华文督杀了司马(官名)孔父嘉,还抢了人家“美而艳”、漂亮又风骚的老婆。在位的宋殤公看不下去,生气了。华文督干脆连宋殤公一起杀了,拥立了宋庄公。要防止鲁、齐等国干预,便大肆贿赂,把抢来的郜鼎送给了鲁国,以求谅解。</p><p class="ql-block"> 鲁桓公没心没肺的,把郜鼎放到太庙里,跟祖宗牌位摆到一起。</p><p class="ql-block"> 郜鼎的来头可不小。</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分封,把同父异母的庶弟分到了郜,还给他铸了个鼎,上面铸上赏赐了他多少土地及牛羊。</p><p class="ql-block"> 鲁是 周公旦的封地,和郜是同一个父亲一一周文王的后代。同宗兄弟拿堂兄弟的东西也不脸红,看中的是鼎代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鼎三足两耳。先古时是炊具,换个说法——古时候的大火锅,后来变成了祭祀 用的礼器。《周礼》规定,祭祀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故有“一言九鼎”之说。鼎就不单是礼器,代表了国家权力。鲁桓公把郜鼎放到太庙里,表明的是想要人家的国土江山。</p><p class="ql-block"> 鲁国大夫臧哀伯跳出来提意见了。他先说,君主应当 发扬品德,阻塞所有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这样还不够,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昭示子孙。接着大谈祭祀的严肃 性,批评 国君收取 郜鼎 是受贿,把郜鼎放到太庙里,更是把受贿公开化,鼓励百官贪腐。</p><p class="ql-block"> 态度很 严厉,话也说的 很 难听。</p><p class="ql-block"> 不管你怎么说。鲁桓公就是不听。</p><p class="ql-block"> 《臧哀伯谏纳郜鼎》一文,并没有正面叙述郜国的命运,郜鼎被送来送去,折射郜国和郜君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郜国人以郜为姓,是中国郜姓的起始。</p><p class="ql-block"> 郜国 位于今天山东武 城县,由于《左传》的这篇文章,郜鼎历史上留名,鼎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武城县有村名叫郜鼎集。上个世纪 80年代,武城县开挖鱼塘,出土了一批文物。经发掘,确定是郜国都邑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考据,郜 鼎上有铭文,记载武王所赐庶民、臣仆、车马、戎兵、田地等数目。</p> <p class="ql-block">  根据郜鼎的历史图片,当地复原此鼎,全名为郜史硕父鼎,现存于山东武城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虞国、䝞国、郜国的命运,很说明了春秋兼并的惨烈状况。小国诸侯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命运不能自主,就看厨子何时下刀。</p><p class="ql-block"> 《左传》还有一段关于鄅(音同禹)国的记载,没有选入《古文观止》。鄅子的经历,非常有戏剧性,完全可以当个“鱼肉”形象代言人。</p><p class="ql-block"> 鄅国国君姓妘(音同云),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周灭商,要 搞统一战线,根据血统,黄帝和 尧舜禹的 后代都 封了爵,妘 没有 什么战功,靠祖先的名气封了个子爵,称鄅子。</p><p class="ql-block"> 鄅的地盘很小,人口很少。据有的史学家说,鄅只有一座城邑,一千多人口,今天来看,充其量是个村长。</p><p class="ql-block"> 鄅有个邻国叫邾(音同朱),人多地广,有好几个城邑,好几千人口,还有军队,实力不算弱,可是和鲁、宋等国一比,太菜鸟了,充其量算个乡长吧。邾一向跟着鲁当小弟,也经常受老大的气。</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24年夏天,鄅子高高兴兴的带着农夫们去“籍田”。天子和诸侯都要籍田,类似于后世的大领导们到地里挖上两锄头,摆个姿势,同农民们握手亲切交谈,照几张照片儿,表示重视农耕。</p><p class="ql-block"> 鄅村长架子没这么大,不能光摆姿势拍照,得实实在在陪着农民在地里待上一天。那块麦田离村子有段距离,清早出去,黄昏才能回来。等他 回来一 看,糟 了!城破了,家没了,祖庙里值钱的东西全没了,祭祀的钟鼎等礼器不见了,祭不了祖,等于国灭了。更要命的是,太太不见了,宝贝女儿也不见了,城邑里所有的人都不见了。真正的国破家亡啊。</p><p class="ql-block"> 谁干的?隔壁老王。</p><p class="ql-block"> 隔壁的邾乡长早对鄅动了坏心思, 派了武装埋伏到靠鄅最近的城邑里,等鄅村长下地干活,便 趁虚而入。</p><p class="ql-block"> 鄅村长人少,没有专职军队,大约有个村民自卫队之类的。自卫队长见邾国的军队冲过来,还想去关寨门,被一刀砍掉脑袋。</p><p class="ql-block"> 春秋版的鬼子进村。上至鄅村长的太太、家人、仆伇,下至能动的妇女儿童、祖庙里的礼器编钟、鸡羊牲畜,凡是能带走的,通通打包。</p><p class="ql-block"> 鄅村长哭都哭不出来:我招谁惹谁了?不就是下个地,怎么老婆女儿江山社稷就全都没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春秋最搞笑的一段:诸侯下个地回来,老婆就被抢跑了。</p><p class="ql-block"> 鄅子愁的啊,告状没处告,打又打不过,跑到邾乡长那里去哭诉求情,要求放老婆和女儿:你要是不还,干脆连我一起关了,好歹做俘虏,我们夫妻俩还能待一块儿。</p><p class="ql-block"> 邾乡长还算有点人情味,没有赶尽杀绝,看鄅村长哭的可怜,把鄅太太给放了,一个资深美女,留着意思也不大。至于漂亮女儿嘛,留着有用,坚决不放。</p><p class="ql-block"> 鄅村长和太太哭着回来,想来想去,只能找鄅太太娘家告状去。</p><p class="ql-block"> 鄅太太的爹叫向戊,哥哥叫向宁,都是宋国的大夫。听了妹妹妹夫的哭诉,咽不下这口气,报告宋公,要求派兵报仇。宋公 同意了,这不就是个立威的机会吗?</p><p class="ql-block"> 军队准备准备,就到第二年了。</p><p class="ql-block"> 宋国打下了邾的虫邑,邾国扛不住,赶快去请邻国求情说和,释放了掳走的村民,包括鄅村长的宝贝女儿,又归还了全部财物,包括祖庙里的编钟和其他礼器。</p><p class="ql-block"> 邾乡长手下的人不乐意:好不容易逮个机会抢了鄅的钟鼎,还没捂热乎,怎么又要退还?砍上它两刀,砸它两下,出出气。</p><p class="ql-block"> 鄅国也只有自己补一补,重新焊一焊。</p><p class="ql-block"> 鄅国得以苟延残喘,靠的是鄅村长的岳丈和大舅哥。过了几年,靠山倒了。大舅哥野心膨胀,居然想夺权篡位。阴谋败露,逃到了楚国。</p><p class="ql-block"> 邾乡长马上抓住时机,手起刀落,灭了鄅国。</p><p class="ql-block"> 邾乡长的好日子也没多久。公元前493年,鲁国伐邾,邾乡长求和,把鄅的土地割让给鲁。</p> <p class="ql-block">邾国后来改名为邹国,当然也免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战国时被楚灭了。</p><p class="ql-block"> 邾的故城在山东邹城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鄅国故城在山东临沂城北古城村。故城遗址约0.2平方千米,出土文物若干,其中的编钟残片有砍砸、破坏和焊接的痕迹,让人可以脑补当初的若干情节。</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春秋时天下混乱至此,这还得从周取代商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 周 原 先只占有 陕西 的一片土地,灭了商之后一看,哇,天下这么大呀。从东走到西得走几个月,从南走到北也得一个多月吧。这么大的国家怎么管理?想来想去,想出了这么几招。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是四大制度:政治上分封制,土地“井田”制,政权交接“宗法制”,法律文化礼乐制。</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政治上实行分封。周王建国,把有功的宗室子弟、跟随灭商的部族,还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以及投降的商贵族,全部分封疆土,分人口百姓,赐爵位,封为诸侯。</p><p class="ql-block"> 诸侯们到自己的土地上,也管不过来呀。再封,给家臣大夫封采邑,叫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立侧室。</p><p class="ql-block"> 分多少土地呢?爵位分五等,公侯各方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50里。还有许多跟随的小部落,不足50里的就叫诸侯的附属国。</p><p class="ql-block"> 周初封了70余个诸侯,后来又加封了一些,大约是一百多个。加上附属国,按《史记》的记载是千八百国,数目十分庞大吓人。</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很自信啊。他占了九百里。诸 侯四 方八面 一分 散,五十里,七十里,一百里,如同扎篱笆一样,一层一层往外扎,形成了对周天子的保护圈。又如同养了一大群看家护院的犬,一层一层往外摆放,划定活动范围。</p><p class="ql-block"> 怎么管理这些诸侯呢?周王对诸侯的管理主要是朝贡制度,按照诸侯国离周王室中央所在地的距离远近,确定每年朝贡的次数。这一点呢,我们在前面读书笔记 《 历史聚光灯下的女人——褒姒》一文中已经讲过,以后的读书笔记还会详细解读,此处不多讲。</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礼乐制度。著名的周公旦对尧舜禹时代以来的各种制度进行整理和改造,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甚至于包括了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细致到和什么人见面要用什么礼节,怎样问候,怎样鞠躬。甚至娶个亲要走16个步骤,都规定得很明确,可以照着去做。用今天的话说,叫“可操作性很强”。当然,这些是对诸侯及卿和士的。所有的一切核心,都是规定了一个尊卑等级的制度。用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和制度,把人们规范和约束起来,制造出一个有上有下、有尊有卑的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 乐是对先前的音乐进行整理,确定祭祀、宴饮的音乐,努力用音乐去统一人们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礼,成了判断 是非的 唯一标准。正确的、合乎礼;错误的,非礼或不合礼。《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结尾处,左老先生跳出来对周礼下个定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说周礼是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建立社会秩序,确定民众等级,有利于后世子孙的。对周礼的作用做了一个概括,说得很简洁也很准确。</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在3千年以前,分封和礼乐大约是那个时代能够设计出来的最好的制度了,人是不能脱离时代限制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制度开始实行的还不错,但后来就变了。</p><p class="ql-block"> 诸侯们力量强大了,诸侯们带着族人、庶民奔向封地。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到处是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我们农耕民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先民们在土地上奋力劳作,繁衍人口,收获粮食,华夏大地一片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诸侯哪管你封多少疆土,土地和实力不断在扩大。原先是“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发展成了“诸侯立国,大夫立家”。</p><p class="ql-block"> 诸侯建国,给卿大夫们封地,叫采邑,称为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的家并不是你那个老婆孩子一堆的四合院,而是一个采邑,一个 城邑。小 的 是 一个村寨,大的是一个城镇。有土地,得有军队。诸侯有国家军队,卿大夫也要有自己的武装。到后来出现了孟子说的“万乘之国,千乘之家。千乘之国,百乘之家”。大诸侯国国君拥有上万辆战车的军队,卿大夫拥有上千辆战车的私家武装。相比周王室的军队,一点都不弱。</p> <p class="ql-block">  周王室弄一群看家护院的犬,一部分变成了恶犬,不听主人的,总想冲出自己的窝,到别的地盘上抢口吃的。</p><p class="ql-block"> 大诸侯国灭小国,眼睛都不眨一下。一个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力量大了,看国君不顺眼,杀了吧!另拥立一个。真的是江湖一片乱麻麻!</p><p class="ql-block"> 礼乐制度管不住了,叫“礼崩乐坏”。怎么办?孔老二急的,头发 抓 掉了一大把,开了 个药 方,叫“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简称“兴灭继绝”。就是要把被灭掉的诸侯国恢复起来,把丢失的地盘的贵族们请回来。总之最好就是恢复周初分封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了,你还想恢复过去的样子?行不通的。</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管不住天下啦,小诸侯们着急了: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拿去煎炸爆炒啊!周天子当不了老大,我们得另找老大呀!</p><p class="ql-block"> 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平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春秋霸主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宫之奇谏假道》 为汉语贡献的成语及词汇:</p><p class="ql-block"> 唇亡齿寒 辅车相依</p><p class="ql-block"> 假道 寇 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微信公众号 yN彭老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