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巍八百里太行山,群山连绵,千峰耸立,万壑沟深。</p><p class="ql-block">当汽车行进在壁立千仞的峡谷中,犹如树上的一片落叶,在空茫无垠的半空中漂浮。</p><p class="ql-block">做足旅游攻略的友人,在车中部署当天的行程。避开摩肩接踵的热门景区,选择游人较少光顾的小众景点。他说,去徒步白陉古道,切身感受一次太行山的历史空灵。</p><p class="ql-block">“陉”(音xing),山之绝坎,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有多条东西向的陉,古称太行八陉,其中的白陉是第三陉,也称孟门陉。白陉位于河南辉县的太行山南关山,连接山西陵川的马圪当大峡谷,因傍白鹿山通过而得名白陉,全程百余公里。自白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在古代战略地位十分显要。</p><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穿越历史的长河,风雨兼程,历经沧桑。从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庄公伐晋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连接太行山黄土高原与中原大地的来往,孕育了一路的经济繁荣,是一条贯通晋豫及江南诸省的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古道迢迢,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现今,我们无法领略它的全貌,现存较为完整的白陉古道是指山西晋城陵川至河南辉县,全长约5公里。</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晋城陵川进入古道。深秋的下午,太阳不烈不淡,大捧的阳光在古道上跳跃,在峭壁上攀爬。简易的小门楼上,“白陉”二字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醒目。足有二丈多宽的道路朝山上逶迤,青石铺就的路面破损不堪,有的已被脚底磨得光滑透亮,每片碎石都是时间的岁月。古道两侧,红的、白的、鹅黄色的野菊花芬芳吐艳;灌木丛中野柿树挂满小灯笼似的柿子,香袭心脾。</p><p class="ql-block">白陉古道没有常见的台阶,石板一式地向上平铺,但每隔二多丈竖一横排突起的条石。这是古人的精妙杰作,既减少了台阶建设的工程量,又阻挡雨水对道路的冲刷,也防止天寒地冻人畜前行时打滑落入山崖。</p><p class="ql-block">古道弯弯,险不可测。有时依绝壁前行,俯视山谷深不见底;有时在茂林深处,幽暗的前方不知尽头;也有时峰回路转,看重峦叠嶂,听空谷回音。</p><p class="ql-block">约莫一个多小时,有人疲惫不堪,气喘吁吁。我们各自沉默不语,低头赶路。走着,走着,我脑海里浮现一帧画面,前方拐弯处,立一老者,鹤发童颜,发髻高耸,看其装束似宽宽衣袖的老道人,他文雅的样子又似读书人,莫非是“竹林七贤”中的某位?仔细瞧,更似竹杖芒鞋身背竹篓的樵夫。他望着我笑,我纳闷,笑啥呢?耻笑我们吗?不,我坚定地相信,他是欣慰地笑。他想,哪朝哪代,奔走在这条路上的行人,不是为生计而流血流汗!他回望后世的来者,只有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才能找乐子步他们的后尘,他在为我们祈福啊!</p><p class="ql-block">我快步上前,找他握个手,问候几句。倏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就在我站在那儿愣神的瞬间,耳旁似乎传来嘶嘶的马鸣,如雨的箭矢在我的头顶上呼啸飞过,一众商旅正在拼命地抵抗劫掠者的偷袭。终因寡不敌众,他们有的坠入深谷,有的倒毙路旁,劫掠者们带着抢夺来的成果扬长而去。那些倚门盼着商旅归来的老人、女人还有孩子,他们是父母妻儿,再也等不回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恍惚中,同行友人高声地说:“这些圆洞干什么用的”?</p><p class="ql-block">循着他的声音,我看见古道上,石隙之间不规则地分布着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圆洞。大家猜测,要么是马蹄印窝,要么是方便肩挑手扛的行旅者稳杵歇息之用。带队的友人说,他看过介绍,是马蹄踩踏的印痕。</p><p class="ql-block">古道悠悠,风雨经年,这些历史的遗迹虽不能语,但它深深地嵌在石块里的岁月沧桑,还是在我们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p><p class="ql-block">白陉古道最艰难的一段旅程莫过于“七十二拐”。从山顶通往山下村落的陡峭山崖或山坡上,古人凿就一道“之”字形道路,每走十多米就呈“之”字形拐弯,上窄下宽,路基的外墙用石块堆砌,再夯实碎石,路面用鹅卵石及青石铺筑,坚固耐用,防水防滑,坡度平缓,从山巅到崖底拐七十二道弯,全程2.5公里,相对高度达到400多米。</p><p class="ql-block">宋金时期陵川人秦略曾形象描述七十二拐:"梯危一上八九里,之字百折萦回环,”这是“七十二拐”时间之久远以及它的磅礴气势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行走在“七十二拐”下山的路上,树木参天,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倍觉清爽。我为古人高超的智慧赞叹不已,它非常完美地解决了“陉”对交通阻隔的难题,使太行山满盘皆活。也许受它的启示,现今的盘山公路复制了“七十二拐”的原理,它的科学性、实用性早被古人证明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跨过“七十二拐”最后一级阶梯,眼前别有洞天。山脚下的空旷地带散落几户农舍,霞光为大地披上了金装,炊烟正在升起,随着风向,慢慢地向后面的山坳飘去,落日像一只大火球在燃烧,大地一派祥和安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