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詩達托斯卡納號西地中海環線遊記4 -奇維塔韋基亞一瞥

华城

<p class="ql-block">  晨雨初歇,第勒尼安海上空仍壓着厚重的鉛灰色雲層。奇維塔韋基亞港褪去了晴日里地中海特有的明艷色彩,在潮濕的空氣中暈染開來,猶如一幅洇了水的水墨長卷,靜靜鋪展在羅馬西北的海岸線上。</p><p class="ql-block"> 作為永恆之城-羅馬的海上門戶,歐洲第三大郵輪母港,奇維塔韋基亞每日吞吐着成千上萬的旅客。這些匆匆過客從巨型郵輪魚貫而下,目光越過這個古老的海港小鎮,來不及駐足,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七十公裡外那個閃耀着永恆光芒的羅馬。</p> <p class="ql-block">  街道兩旁高大的地中海松伸展着傘狀的樹冠,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陰影。我放慢腳步,任由松針的清香和海風帶來的微咸氣息交織在鼻尖。這一刻,時間彷彿被拉長,連呼吸都變得格外清晰。遠處港口隱約傳來汽笛聲,卻更襯得眼前這份寧靜愈發珍貴。</p><p class="ql-block"> 在這條不知名的小街上,我竟找到了旅途中最為奢侈的饋贈-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不被行程追趕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 在奇維塔韋基亞漫長的歷史長卷中,公元二世紀的古老印記早已被時光衝刷無蹤,二戰的炮火更將殘存的古蹟幾乎摧毀殆盡。唯有這座範維特利噴泉,如同一位沉默的見證者,奇跡般地在歲月更迭中保存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1630年,當港口開始徵收關稅時,一道高牆拔地而起,將城市與港口生生分隔。這道牆不僅是物理的屏障,更象徵着權力與利益的界線。一個世紀後的1740年,當高牆轟然倒塌,建築大師路易吉 •範維特利以其非凡的智慧,在殘垣斷壁間構思了這座噴泉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噴泉的每一道曲線都訴說着那段被高牆分隔的歲月,每一股清流都在衝刷着歷史的記憶。它不僅僅是一件建築傑作,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將城市的滄桑變遷凝固在永恆的水流聲中。</p> <p class="ql-block">  當我沿着濱海長堤漫步,視線驀地被一座日本武士的挎刀青銅雕像釘住,這是支倉常長(1571年-1622年),是日本仙台藩伊達政宗的家臣,1613年率領使節團造訪歐洲,正是在此處登陸 ,1620年返回日本。他是最早被派往歐洲的日本使節之一,也造就了歐洲與日本第一次有記錄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紀殘留的磚牆靜默矗立,斑駁的牆面如同泛黃的歷史書頁,記載着歲月的痕跡,而牆外,現代建築則展示了時代的變遷。這道飽經風霜的磚牆,宛如一道時空的界碑,將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分隔開來-內側是沉澱了四百年的歷史記憶,外側則是躍動的當代脈搏。</p><p class="ql-block"> 當海風拂過牆頭,彷彿能聽見時光流淌的聲音。這堵牆不僅劃分了空間,更連接了過去與現在,讓每個駐足的行人都能在這方寸之間,觸摸到這座城市跳動的歷史脈絡。</p> <p class="ql-block">  離港口不遠,一座厚重的鐵鏽色石頭城牆沉默地立在那裡,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兵。這就是建于1535年,因米开朗基罗设计而因此得名的米開朗基羅要塞。它曾是守護海港的堅盾,如今成為軍事禁區而不對外開放,只能沿着它的外圍走一圈。手掌撫過粗糙冰涼的石頭,能感受到歷史的重量,但也僅此而已。它就這麼安靜地矗立在繁忙的碼頭旁,像個被遺忘的舊夢,與眼前的喧囂格格不入,又奇特地共存着。</p> <p class="ql-block">  這座深嵌在古老要塞石牆中的巨大的黑色鐵錨,攫住了我的目光。它的鐵臂深深插入斑駁的城牆,黝黑的表面布滿層層疊疊的鏽跡,每一道紋路都像是被歲月刻下的密碼。我屏息凝視,耳畔似乎回蕩起幾個世紀前水手們粗獷的號子聲,眼前浮現出滿載貨物的三桅帆船在此鳴笛啓航的盛況。它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歷史詩人,用它鏽蝕的軀體向每個過客低吟著奇維塔韋基亞港口的輝煌史詩。</p> <p class="ql-block">  距離米開朗基羅要塞僅一步之遙,一片開闊的廣場豁然展開。高大的棕櫚樹在微風中搖曳,為這片城市空間投下斑駁的綠蔭。廣場中央矗立著雕塑家蘇厄德·約翰遜的經典之作-《擁抱和平》雕像:一位身着海軍制服的水手正深情擁吻身着白色護士服的女子,這尊色彩鮮明的雕塑生動再現了1945年二戰勝利日那激動人心的歷史瞬間,成為紀念和平與希望的永恆象徵。</p> <p class="ql-block"> 在海濱觀景大道的對面,聖方濟各教堂(奇維塔韋基亞大教堂)的巴洛克式立面驟然映入眼簾。這座始建於17世紀的宗教建築,歷經滄桑,在二戰期間不幸毀於戰火,最終於1950年獲得重建,重現昔日榮光。</p><p class="ql-block"> 教堂外矗立着費爾米尼奧主教青銅雕像。這位1845年出生的主教,在其長達27年的牧職生涯中,不僅創建孤兒院、修繕教堂、資助貧困家庭,被市民親切地尊稱為「窮人之父」;更以其遠見卓識,成為推動奇維塔韋基亞城市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手。</p> <p class="ql-block">  在這裝飾華麗的教堂內,身穿紫色法衣的牧師正在主持宗教儀式。祭壇上的金色燭台、綠植和聖物為這座教堂增添了莊重的氛圍。彩色玻璃窗投射出斑斕的光影,排列整齊的木制長椅和大理石地面讓人感受到教堂的莊嚴與肅穆。我在這裡駐足,感受著信仰的力量和藝術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  随意走在小城的街頭,沒什麼遊客,行人稀少,是本地人生活的模樣。街道不宽,兩邊是有些年頭的樓房、公交車站牌、樹木,充滿了生活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沿着街道漫步,一家掛着「金豐」招牌的華人商鋪突然映入眼簾。在萬里之遙的陌生國度,這熟悉的方塊字彷彿故鄉寄來的明信片,讓漂泊的心驀地湧起一股暖流。</p> <p class="ql-block"> 一家温馨的店鋪内,橙色和木質的主色調讓人感到舒適,展示台上擺放着各種精美的陶瓷餐具、花瓶和裝飾品。背景墙上挂着一幅带有卡通人物的裝飾畫,顧客正在瀏覽商品。我在這裡感受到了奇維塔韋基亞獨特的藝術氣息和生活溫度。</p> <p class="ql-block">  施華洛世奇晶瑩剔透的水晶櫥窗與「Marco L'Orafo」珠寶店璀璨奪目的金飾交相輝映,兩家店鋪的陳列藝術熠熠生輝。櫥窗內,精心雕琢的珠寶首飾如星辰般閃爍;為這座海濱古城平添了幾分文藝復興時期的優雅韻味。漫步於此,連空氣中都彷彿飄散著藝術與奢華的芬芳,讓人不禁沈醉在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緻格調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下午,隨着人流登上接駁車,駛向我們那艘巨大的白色游輪。回望奇維塔韋基亞,小鎮漸漸退後。那些石頭城牆、喧鬧的街市、樸素的店鋪,都慢慢模糊成一個背景。</p><p class="ql-block"> 它沒有羅馬的輝煌,沒有佛羅倫薩的文藝,甚至沒有一個讓人專程前來的景點。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為大海和船舶而生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