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汾市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博物馆陈展共分为“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龙首人身雕塑名为铜蟠龙盘,是馆内核心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远古时代走向未来世界</p> <p class="ql-block">晋霸春秋展厅分为“星罗棋布”、“星月交辉”、“众星捧月”、“三星在晋”、“星光灿烂”五个部分,展示了春秋五霸之最晋国的历史故事和光辉历史。</p> <p class="ql-block">说山西,不能不说晋国,因为山西简称晋或三晋;说晋国,不能不说晋文公,因为他开创的晋国霸业,称霸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说晋文公,不能不说临汾,因为临汾是晋国的核心,这里是晋霸春秋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尧舜之后,政治中心转移,夏商两代干余年间,临汾地区盘踞着若干方国,史籍上记载的唐国就在这里。西周肇始,分封建国,晋国取代了唐国,但依然是偏居一隅,百里之地,与众多诸侯、戎狄共处,没有显山露水。</p><p class="ql-block">晋文侯勤王,晋国崭露头角;晋献公假途灭虢,晋国锋芒毕露;晋文公称霸,使临汾地区再次成为中国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整个春秋时期,晋国最为引人注目,直至三家分晋。</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韩赵魏分别从山西迁都到新郑、邯郸、开封等地,三晋之雄延续晋国霸业的余绪。</p><p class="ql-block">晋国与三晋,既是新兴封建阶级的基地,又是多民族文化的熔炉,还是法家思想的母体。</p><p class="ql-block">晋国,永远是山西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铜方簋( gui )</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临汾市尧都区庞杜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饕餮( tao tie )纹双贯耳铜扁壶</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永和县郑家塬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直内戈</p><p class="ql-block">商朝</p><p class="ql-block">永和县郷家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云雷乳钉纹铜瓿( bu )</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永和县城郑家塬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铜罍( lei )</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浮山县桥北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重环纹術簋</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曲沃县曲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叔虞铜方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曲沃县曲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甗( yan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曲沃县曲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饕餮( tao tie )纹铜方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车軎辖( weixia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漆木俑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漆木人俑,发掘者认为是通天地的巫觋( xi ),与接引墓主的灵魂升天或佑护墓主攘除其他鬼神干扰有关;另有一说此乃《周礼》中所记载的"方相氏",周代每年都要春傩、秋傩和冬滩,在室内搜索并驱除疫鬼,保障人们平安;在天子、公侯举行葬礼时除开道引路外,还要到墓里面手持兵器击打四个角落驱除小鬼。</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霸伯铜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霸伯盘铭文</p><p class="ql-block">唯正月既死霸丙午,戎[大](?)捷于霸白(伯),博戎,获讯一,霸白(伯)对杨(扬),用乍(作)宜(?)姬宝盘,孙子子其万年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铜盉( he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首柄铜斝( ji ă)</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跪人顶盘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春秋以降,周王不断受到诸侯的挑战,只得策命诸侯之强者为"侯伯"。</p><p class="ql-block">晋文公重耳历经艰难即位,在很短时间内整顿内政,励精图治,并通过勤王、城濮之战,获得霸主地位。雄才大略,实属罕见。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也就是诸侯领袖,意在让他率领诸侯共同拥戴周王室。此后150年中,晋国一直努力领导北方各诸侯国,与楚国为首的南方势力相抗衡。楚国意欲问鼎中原,不尊崇周王室在名义上的共主地位,晋国实际上是维护西周以来传统政治秩序的稳定力量。在此其间,国势虽有起伏,影响力或许无法实现政治意图,大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在称霸过程中,晋国版图也在不断扩大,最终裂变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雄。</p> <p class="ql-block">错金鸟篆文铜剑</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尧都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工夫差者武 働自作用剑</p><p class="ql-block">春秋错金鸟虫书銅剑铭文释</p> <p class="ql-block">蟠虺( pan hui )纹模</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侯马市白店铸铜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螭( pan chi )纹模</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侯马市白店铸铜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鸟形捉手镂空龙纹柄铜熨斗</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螭( panchi )纹四铺首衔环铜鉴</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螭( pan chi )纹双铺首衔环铜莲瓣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铜莲瓣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隰县瓦窑坡春秋墓地30号墓室的铜莲瓣壶共两件,两件形制、纹饰、大小相近。壶身侈口,长颈、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壶盖边缘饰窃曲纹,花瓣面边为"人"字形鳞纹,内部为蟠虺纹,壶身颈部饰一周波曲纹和一周窃曲纹,腹部饰两周波曲纹,圈足饰垂鳞纹,兽头衔环耳的环面上,饰一周三角纹和一周卷须纹,工饰精美、层次分明,壶颈两侧各有一龙形兽头衔环耳,兽头上另立着一尊稍小的龙形兽头,小兽头身形俏丽、神态呆萌,为此壶平添了许多生趣,壶盖呈八片莲花瓣状,盖为子口,套入壶口内,故以,此壶被命名为铜兽面纹莲瓣壶,从其神秘、凝重、繁缛的风格来看应为春秋贵族所配的礼器说明此墓葬主人在晋国地位较为显赫。</p><p class="ql-block">1、高59厘米、口径26.8厘米、底径33.5厘米</p><p class="ql-block">2、高60.2厘米、口径26.8厘米、底径30.9厘米</p> <p class="ql-block">绹( tao )索纹铜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侯马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错金几何纹铜盖豆</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临汾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蟠螭( panchi )纹铜簠( fu )</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编磬</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浮山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蟠螭( pan chi )纹铜编钟</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镂空龙纹铜刀鞘</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乡宁县嘉坟山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螭( chi )纹铜镈( bo )钟</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马首</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襄汾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平首平足铜布币</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翼城县上吴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平首平足铜布币</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翼城县上吴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铜坐像</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尧都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阿弥陀佛石坐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浮山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菩萨铜坐像</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尧都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铜坐像 </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蒲县东岳庙文管所藏</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铜坐像</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翼城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铜坐像</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翼城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产生距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历过汉代的简陋,表达于宋金的瓦肆,繁盛于近代的舞台。皮影艺韵悠长,极具传统文化特色,表演用灯影,而演唱、伴奏还是真人,戏曲的主要元素般般俱在,只是具体而微,却又增加了另外的美感。皮影戏既是老百姓喜爱的娱乐形式,也承担着一定的宗教功能。酬神还愿、驱邪避疫、祈福祭祀、岁时节庆、婚丧嫁娶,随处可见皮影戏的表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花马</p> <p class="ql-block">人类从远古走来,在黄土高原,在汾清地堑留下了串串足迹。1953年发现于襄汾县的丁村造址,作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开启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新纪元。六十多年的考古发现表明,丁村人及其文化根脉遍布于临汾盆地乃至整个汾河流域并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因而"丁树文化"又被称为"汾河文化"。而柿子滩遗址所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过渡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展厅结合丁村造址群、柿子滩遗址群、薛关遗址等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与研究成果,展示了从远古走来的早期智人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进入农业革命的漫长历史。</p> <p class="ql-block">丁村人牙齿化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5-10万年)丁村54:100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古人类枕骨化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5-10万年)石沟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蚌</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5-10万年)丁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鸵鸟蛋壳串珠</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年)柿子滩遗址S9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牙</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年)柿子滩遗址S5地点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桶形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5300年到5200年)吉县沟堡F1出土</p><p class="ql-block">灶神古称灶王或灶君。因为大约一万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进步到定居、农业时代,出现了灶,而且灶与人类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灶与火,对于一个氏族来说,至关重要。这项职责,由氏族中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因此,最早时灶神一定是妇女形象。</p> <p class="ql-block">三联玉璧(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4300年至3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钺( yue )</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4300年至3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当今的中国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中国最初的本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最初的中国在何时何地诞生?</p><p class="ql-block">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将这一串追根溯源的问题深埋在心底,却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陶寺,这座黄河中游晋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末期都城遗址,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占据着中华文明核心形成与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诞生的关键支撑点,在苍黄的黄土塬下埋藏着重要的系列考古证据。四十年来,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持续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正用手铲逐层刮开尘封的历史,采撷破碎的关键物证,联缀起璎珞般的证据链,破解无字天书,回答我们心中那一串串纠结的疑问,解开藏在中国人心头四干多年的疑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