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年前的2021年6月,我们经219国道穿越丙察察和阿里南线进入新疆后,专程来到帕米尔高原,准备去红其拉甫看看,向守卫世界上最高国门的祖国卫士们表示敬意。谁承想因国际疫情影响,红其拉甫国门关闭,成为我们那次万里旅途中的一大遗憾。</p> <p class="ql-block"> 4年后的2025年6月,我们穿越216羌塘无人区进入新疆后,再次将红其拉甫列为行程终点。红其拉甫,我又来了,这一次你一定会了却我们的心愿,我们一定会不见不散。</p> <p class="ql-block"> 6月6日恰逢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古尔邦节,全疆放假5天,平日游人不多的帕米尔高原成了疆内旅行热点。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里的汽车牌照以新疆本地牌照为主,疆外的汽车倒成为个别。看来这次到访红其拉甫,会是在熙熙攘攘中进行了。</p> <p class="ql-block"> 帕米尔之巅,山顶与白云浑然一体,白雪覆盖的山峦近在咫尺,如一道道银色的屏风,护卫着壮丽的祖国山河。离国门3公里外的入口已排成长队。这里的海拔已在4700米以上,不少游客还吸上了氧气。</p> <p class="ql-block">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是“血染的通道”之意;而波斯语称之为“死亡山谷”,地质学家则称之为“永冻层”。看似恐怖的名称,实际却暗示了这里不仅海拔较高、地势险要,气候也异常恶劣。但是,它却是历史上我国与中亚和西亚物质交流中无法避开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游人们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来到这里,看到的是白雪皑皑、风光旖旎的边关美景,却想像不到戍边卫士们每天负重30余公斤装备,在高寒缺氧和冰天雪地中巡逻守护边防线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红旗猎猎,军威浩荡。海拔5100米、有“雪域孤岛”和“西部天门”之称的红其拉甫哨所,在含氧量不足内地48%、风力平均在8级以上、最低温度零下40℃的条件下,戍边卫士们却创造多项奇迹,所在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本想采访一下,哨所外却拉起了警戒线,也许是节日的执勤任务更加繁忙的缘故吧。</p> 来到国门。 红其拉甫国门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通道,过去因高海拔和冰雪天气原因,通道系季节性开放。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去年9月已改为常年开放。国门两端,北至我国的塔什库尔干县城,南至巴基斯坦的苏斯特小镇,都是130公里。 <p class="ql-block"> 国门后方海拔4733米处的左右两侧,是中巴两国的国境线界碑。该界碑为7号碑,一碑双立,立碑时间为1986年。红其拉甫界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路口岸地理标志,也是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的两国对接点。界碑处,排着长长的留影队伍。</p> 国门旁边,有一座巨大的石碑,雕刻着红其拉甫国门的海拔高度。但我查看了手机上显示的海拔适时高度,石碑和国门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实际应为4730余米,也许标注的海拔高度是指驻红其拉甫的某个哨所位置吧。 出了国门,隔离带之外就是巴基斯坦的土地,一面巴基斯坦国旗在其领土上迎风飘扬。据说中巴两国边防军警时常进行联合巡逻,游人还有机会与巴基斯坦军人互动,但我们当天没机会看到这样的活动。<br> <p class="ql-block"> 我方领土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国旗早已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不知为什么,在边境线看到我们的国旗,心中仍然格外激动,甚至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不少人还眼含热泪,这也许是根植于内的爱国之心吧。</p> <p class="ql-block"> 一边是祖国,一边是巴国,边境线上,不仅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补充了历史和地理知识,更得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国门小广场人山人海,人们忘情的挥舞着国旗,唱着《我爱你中国》的歌曲,每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团队被摩肩接踵的人流冲得七零八落,好不容易集中在一起的队友,在国门前留下了难得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