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点辣———《热辣滚烫 活色生香》赏析【文学评论81】

欧阳华

<p class="ql-block"> 李利先生近日在《萍乡同城》发表的散文———《热辣滚烫 活色生香》,是一篇意韵悠长,生活气息浓醇的佳作,咬文嚼字,认真读了二遍,感到此文写得好。</p><p class="ql-block"> 《热辣滚烫 活色生香》好在它讴歌了新时期餐饮市场的繁荣兴旺,颂扬了“辣在萍乡”的饮食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萍乡人乐此不疲吃辣椒,而喷涌出来的热辣滚烫,活色生香的新生态。</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作者以辣为主题,以辣味为由头,文采飞扬顺畅,润笔生动活泼,叙述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辣都”———萍乡的市井风貌的同时,寓意人们在砥砺奋进中要有点辣味,在人生爬坡跨坎中要有点辣劲,在克难致胜中要有“辣”的铿锵,在攀登学习和事业成功顶峰时,要洋溢辣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故乡与萍乡上栗县桐木镇唇齿相依,山水相连。因地缘风俗的影响,萍乡离湖南省近。段子说:“四川、重庆不怕辣,湖南是辣不怕”。</p><p class="ql-block">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那首成名作“辣妹子”唱得非常好:“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p><p class="ql-block"> 伟人润之一生勤俭简扑,吃饭餐餐离不开辣椒,而且他调侃说,吃辣椒象征着革命立场坚定,有辣的闯劲。</p><p class="ql-block">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实际上早先萍乡就是楚国的属地,不仅如此,连隔壁的宜春也属于楚。公元前201年設立宜春县,其属地糸袁河流城,即萍乡、宜春、分宜、新余,一直管到赣江西岸。</p><p class="ql-block"> 后来,公元前129年,长沙王刘发封他的第三个儿子刘成为宜春侯,宜春侯国管辖范围大体就是宜春县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二千多年来,辣风和畅,从“辣不怕”的湖南顺着袁河和锦江,吹遍了赣鄱大地,使江西老俵也爱上了吃辣。</p><p class="ql-block"> 这种地缘政治的影响,使靠湖南近的萍乡市和宜春市辣味浓浓,而且扣肉,鸡,鸭都放辣椒,所以就冒出了很多名菜:如萍乡的莲花血鸭、袁州的慈化鸡、分宜的麻辣鸭……这些体现地方特色的佳肴,为提升当地的名气和热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作为在湘赣山旮旯里出生和长大的我,从小受辣椒的熏陶和辣味的洗礼,也是无辣不上桌,无辣吃不下饭的,浑身散发“湘韵”的“辣椒王”。</p><p class="ql-block"> 是辣椒激活了我平生饮食的味蕾,是辣椒素哺育了我的成长,是辣椒的“辣”诱发了我躯体中蕴藏的“辣”劲,因为辣,才使我事业、家庭逐步完美起来。</p><p class="ql-block"> 因比,读着李利先生的力作《热辣滚荡,活色生香》,感到佳作既是萍乡饮食日常的原生态描写,也是宜春辣味的生动写照,从一是意义上讲,又是我日常餐饮的习惯。读到这样的好文,爱不释手,内心深处由然而发的感想滔滔而来,因此,就有了今天洋洋千言的唠叨。</p> <p class="ql-block">  《热辣滚烫 活色生香》一文主题鲜活,立意高端,生动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弘扬传统饮食文化,抓住黎民百姓日常离不开辣的特点,努力发展辣椒经济,竭力打造“中国辣椒之都”。这种行政的作为,一方面对辣文化赋予了新的特色和内容,另一方面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简洁明快,突出主题,引人入胜。李利先生在文中说:</p><p class="ql-block"> “辣在萍乡滋味悠长,热辣滚烫,活色生香。这个冬天,何不来一趟“中国辣都”萍乡,共赴一场“辣”么独特的味觉之旅,享受一次酣畅淋漓的味觉狂欢。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绕,都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为了突出和深化主题,作者文采飞扬地在文中叙述了萍乡作为“中国辣都”的盛况。他说:</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江西省萍乡市正南街,华灯如昼,人潮涌动,老街的烟火气弥漫悠长。随着’江西小炒’火爆出圈,莲花血鸭、花蝴蝶等美食产地萍乡一跃成为热门旅游的目的地。萍乡市紧抓热度,提出要打造’中国辣都’的响亮口号,努力塑造’辣红文化’的城市品牌……”</p><p class="ql-block"> 坦率而言,萍乡市执政者推出创建“中国辣都”的設想和实施既是根据市情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敢为人先”的大胆尝试,更是经济生活的必要。</p><p class="ql-block"> 试想,泱泱中华吃辣椒的太多了,川渝麻辣、云贵酸辣、湖南香辣,也有人吹牛皮说:江西“就要辣”。其实江西老俵吃辣椒厉害还是湘赣边界的一些县份,到了赣抚平原和赣中、赣南等地,菜肴没什么辣,比起萍乡和宜春的“辣”差远了。</p><p class="ql-block"> 萍乡的“辣”被作者写活了,写丰满了,写高大了,李利先生说:</p><p class="ql-block"> “辣在萍乡,辣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将天南海北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交方式。无辣不欢,无辣不成席,是萍乡人的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热辣滚烫 活色生香》一文中,作者还对萍乡人为什么爱辣、恋辣、痴迷辣的背景作了翔实的交待:</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辣椒从南美洲传到我国沿海地区,后又被带入江西,引入萍乡。地处罗霄山脉的萍乡潮湿多雨,萍乡人发现辣椒口感辛辣,配菜可百搭,开胃下饭,醒目提神,故十分喜爱……”</p><p class="ql-block"> 由于辣文化的传承久远,聪明的萍乡人浓墨重彩地绘制了“辣”的美好图画,他们在“辣”字上大做文章,使一种配莱形成了主食,滋生了佳肴,演译了餐桌上</p><p class="ql-block">五花八门的辣,丰富多彩的辣,激越了人们的味蕾。滋生了市民的“辣气”和“辣劲”。</p><p class="ql-block"> 辣文化在萍乡已经成为了一种新业态和新生态。衍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辣美食,你看:</p><p class="ql-block"> “萍乡十大碗、莲花血鸭、萍乡小炒肉等辣味萍乡菜又乘着’江西小炒’的东风传遍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 在萍乡,不仅可以吃到辣得满头大汗的佳肴,就连一些用萝卜、白菜等当家菜制作的小食品,都要打上辣的印记。如今,萍乡辣食品走俏海内外市场,有效提升了辣椒名气,振兴了萍乡经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