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穆旦雕像位于南开大学校园内 ,穆旦1953至1977年任职于南开大学,其雕像也在此校园中 ,以此纪念这位著名诗人、翻译家 。(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1952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20世纪四十年代接连出版《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1日晚,青岛书城二楼明阅岛,一场以“穆旦:诗人的远行与归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拉开帷幕。这次活动的三位嘉宾是:文史学者、作家刘宜庆,山东省特级教师、“不器堂书院”创始人林诗红,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李莹。</p>  <p class="ql-block">  今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一卷)公开后,引起全社会一片哗然,纷纷点赞,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出得好,不仅考察了考生的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更考察了考生的思考维度和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作文给了三段素材:一、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二、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三、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老舍的故事和艾青的诗,穆旦和他的作品并不那么为人熟知。事实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被誉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更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西方经典引入中文世界。穆旦成为高考第一天的热门人物。</p>  <p class="ql-block">  桌面上摆放着一本名为《穆旦传:新生的野力》的书籍,旁边摆放着一束色彩斑斓的花束和一个红色不器堂标牌。背景中可以看到书架和几位读者,营造出一种温馨的阅读氛围。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书籍的魅力,以及阅读带来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穆旦译文集》的书籍,共有八册,每册封面数字从1到8,排列整齐,书脊上印有“穆旦译文集”的字样。书籍的封面设计简洁,以棕色为主色调,书名和作者名清晰可见。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穆旦在翻译领域的成就,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众人围坐,目光聚焦前方。不同年龄的身影汇聚,将空间填得满满当当,热烈氛围里,满是对知识交流的期待,尽显高朋满座之景 。</p>  <p class="ql-block">  走进青岛书城二楼的明阅岛,一股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在柔和的灯光下,人们围坐在书架前,聆听台上演讲者的精彩分享。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一本封面醒目的《穆旦传:新生的野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台上的听众认真倾听,台下的人们或坐或站,沉浸在阅读与分享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  明亮的青岛书城明阅岛内,许多人坐在椅子上,专注地听着三位老师的演讲,在这里大家共同探讨文学的魅力,感受知识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一颗星亮在天边。半生悲歌,怎样看待自己的一生呢?穆旦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是说:“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文史学者、作家刘宜庆表示,穆旦一生跌宕起伏,受时代影响深远。他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又与中国的诗歌传统融会贯通,以娴熟的技艺、饱满的激情、深邃的内涵,将中国新诗的格调推向了一个高峰,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他翻译的拜伦、雪莱、普希金等人的作品,在翻译界和读书界享有很高声誉。刘宜庆建议书友们了解穆旦可以阅读三本书《穆旦传:新生的野力》《穆旦传:幻想底尽头》《一百年 许多人 许多事》</p>  <p class="ql-block">  在刘宜庆看来,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算是穆旦的“归来”,他人生中共有四次意义重大的“远行”:第一次,抗战爆发,随校远行长沙;加入湘黔滇旅行团,68天步行到昆明。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他是抗日战争催生的诗人。刘宜庆说,远行途中,他随身带一本英文词典,每背过一页便撕掉,到达昆明时,一本词典撕光了。第二次,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2年,时局变化,热血青年参军卫国,他加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任中校翻译官,九死一生归来。根据入缅作战经历创作了《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阻滞的路》《活下去》等作品,诗中有野人山里的炮火和胡康河上的白骨。第三次,抗战胜利后,他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后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职,从事英俄诗歌翻译,却一度成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第四次,1977年2月,穆旦病逝。这是辞别人间的远行。</p>  <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特级教师 、“不器堂书院”创始人林诗红着重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了分享。她表示,穆旦一家三代对教育的重视和践行,值得人们关注。穆旦母亲21岁作为继室嫁给了不求上进的查父,要求查父每天教她识字,后来可以读四大名著等旧体小说。穆旦和妹妹也都注重孩子教育,其妹查良玲曾回忆说妈妈喜欢带她去看电影。林诗红感慨道:“一个母亲才是一所好学校的校长。”因为时代影响,穆旦的四个孩子都没有受到好的学校教育,长子只读过小学,次子读到高中,老三老四都读到初中。但穆旦一直鼓励孩子们读书,最终四个儿女都学有所成功成名就,长子查英传小学五年级毕业就去内蒙古插队,后自学初高中课程,恢复高考第二年就考取了内蒙古大学电子学系,后来出国读到博士毕业;次子查明传1980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长女查媛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次女查平1982年考入天津外国语学院。</p>  <p class="ql-block">         林诗红表示,查媛当年在天津塑料厂做工人,三班倒,“一个初中毕业就进厂当工人,而且三班倒非常辛苦的工厂女工,在恢复高考当年就能考上北大,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叫查良铮的爸爸,一直没有间断地督促孩子学习。”当年,穆旦每天给孩子们讲英文原版名著,直到去世的那年,他还给查媛讲了《林肯传》,讲了一本400多页的《欧洲史》。林诗红感慨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我感动的,不仅是穆旦以自己带血的双手,拥抱着我们这个苦难的不屈的民族;而且他身体力行地做了一个优秀的父亲。”其后穆旦的四个子女联合撰文《忆父亲》《言传身教永志不忘》。有感于穆旦子女的成长经历、成材经验,林诗红说:“如果一个父亲或者母亲,能够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一个精进的阳光的好学的形象,那么我们的孩子也错不了。”</p>  <p class="ql-block">思考和描摹“我与时代”</p><p class="ql-block">         文学博士、海洋大学教师李莹在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任教,做现当代文学研究,她从穆旦的诗歌解读、鉴赏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李莹表示,穆旦的一生,历经大变局时代,变动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就穆旦诗歌而言,其文学的根脉一在教育,其二就是与时代的关系,“思考我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我和不确定的关系,可能是这个话题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李莹表示,从古代诗歌讲起,写战争、写国难的诗歌,诗写的是家国天下,没有“我”;新文化运动后,胡适、郭沫若以及徐志摩等的诗歌,充斥的是“我”,“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主体,作家通过‘我’这个主体,去表达他对这个时代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李莹由穆旦的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具体解析新时代文学的这一特征,解析了穆旦在战争年代对“我该如何面对这个时代,我应该如何成为我”的抒写,以及“战争让那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不知道明天将要去往何方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思考。李莹表示,穆旦诗里写的是身处防空洞一个刹那间的感受,是一个很平凡的个体刹那间的记录,但他看到了受苦受难的人,诗里层层递进,“从他到我到我们,这个力量在逐渐加强。穆旦在诗里不回避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力,他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去应对战争,而是感受到了我和你和他们在一起这样一个逐渐加强的力量。这是我读穆旦的诗受教特别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李莹老师坐在桌子旁,手持麦克风,面带微笑,在进行演讲或分享。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穆旦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李莹表示,读穆旦的诗歌,在不同场合有特别多的呈现,“我不必是英雄。穆旦没有英雄主义的限制,‘我’可以是普通人,非常平凡的人,‘我’也可以是弱者。穆旦在诗里不回避这种人性的复杂,这才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正常人。”在李莹看来,穆旦的诗里,“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没有英雄主义色彩,也不受制于外物,不做先知,不随便去贬斥他人,而更有反思性。当面对时代巨变,历史的航船不断往前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该怎么办?其实他更多的是有这样一个思考,是一个面向自身的反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莹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以穆旦作为源头,去感受中国现代新诗的魅力,看新诗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时代的变化中如何演绎出了自身的品格,“当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现代性的苦痛的冲击的时候,那些冲击能够激活诗人自身创造新艺术风格的意识,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面对苦痛中感性的意识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消极去沉溺、随波逐流,还是能够撇开已有的世俗的观念,去反思现成的这些格式,然后去探索一些让苦难加速消弭的出路,我觉得这些又何尝不是</p><p class="ql-block">另外的英雄主义呢?”</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诗人、青岛科技大学教师赵晓芳朗诵了穆旦的诗歌《园》,并分享了她对穆旦诗歌的印象和感受。赵晓芳表示,自己对穆旦的故事了如指掌,对他的诗歌很喜爱,也很感动,读他的《冬》每次都感动得流泪,她希望大家也都来读读穆旦的诗歌,“你会发现他跟很多诗人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七位少年与刘宜庆、林诗红合影,背景是整齐排列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面带微笑,显得轻松愉快。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以及书籍带来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文史学者、作家刘宜庆在给读书爱好者签名,周围聚集了许多刘老师的粉丝,他们手持刘宜庆老师书集,有的在签名,有的在等待签名,氛围热烈。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读者对书籍的热爱,以及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  最后,以《赞美》(节选)作为本文的结尾。</p><p class="ql-block">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p><p class="ql-block">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p><p class="ql-block">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p><p class="ql-block">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p><p class="ql-block">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p><p class="ql-block">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p><p class="ql-block">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p><p class="ql-block">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p><p class="ql-block">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p><p class="ql-block">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p><p class="ql-block">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p><p class="ql-block">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p><p class="ql-block">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p><p class="ql-block">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p><p class="ql-block">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p><p class="ql-block">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p><p class="ql-block">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