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咬鹃(广西弄岗)

守护天神

<p class="ql-block">红头咬鹃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二级野生动物。喜欢在早晚出来,几年前在云南盈江记录到了它,这次在广西弄岗正值它在育雏期比较完整的拍到了它,十分幸运。</p> 红头咬鹃(juān) (英文名:Red-headed Trogon,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以其雄鸟鲜艳的红色头部而闻名。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至印尼苏门答腊岛。体色鲜明,雄鸟具有独特的暗红色头部和腹部,背部呈棕褐色,翅膀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雌鸟的红色部分被橄榄棕色所替代。 成年红头咬鹃平均长度约34厘米。雄鸟的头部、颈部和上胸部呈现暗淡的猩红色,有一条狭窄的白色带横跨中胸,下部胸部到腹部为淡红色至粉红色。雌鸟的头部、颈部和上胸部为橄榄棕色,下胸部至腹部同样为淡红色至粉红色。两者均拥有锈褐色的背部,翅膀带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尾巴中央的羽毛为深棕色,边缘的羽毛为白色。雄鸟的喙为钴蓝色带黑尖,雌鸟的喙为浅蓝色。雄鸟的红色头部和胸部是其显著特征,与雌鸟的橄榄棕色头部形成对比。与紫顶咬鹃相比,红头咬鹃的雌鸟缺乏斑点状的下尾羽。 红头咬鹃偏好热带雨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通常在树荫下的树枝上等待猎物,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活跃,以绿色直翅目昆虫、竹节虫、蝉、千足虫、苍蝇、甲虫、蜈蚣、木虱和飞蛾为食,也食用叶子和浆果。 红头咬鹃繁殖期在4月至7月之间,筑巢于离地面1.5至5米的自然树洞中,雌雄共同参与巢穴挖掘、孵化和育雏。每窝产2至4枚圆形、奶油色、有光泽的蛋,孵化期约为18天,雏鸟在13.4天后离巢。 红头咬鹃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南部至印尼苏门答腊岛。在中国,常见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红头咬鹃IUCN:LC(无危);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2021.02.05)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鸟》和网络,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