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70%以上的家庭都会遇到的育儿难题

明德教育

<p class="ql-block">“家人不和外人欺,夫妻不和人人欺。”这是我很小时候就经常听父母亲说的话。</p><p class="ql-block">包含古老智慧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经营家庭的根本准则。近30年的育儿经历,加上近20年的教育从业经历,同时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隐痛。我们满怀爱意组建家庭,却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不经意间将最亲密的伴侣变成了“敌人”——为一道作业题争执,为一次兴趣班选择冷战,为手机游戏混合双打,甚至因教育理念的分歧动摇婚姻的根基。</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夫妻不同频问题。</p><p class="ql-block">这绝非危言耸听,这是我从事教育近20年来从成千上万个家庭中反复见证的现实。夫妻,是一个家庭无可替代的支撑,更是孩子生命成长最深厚的根基。“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力量,不仅指向外在的成就,更指向内在生命的塑造——孩子的安全感、价值观、爱的能力,无不深深烙印着夫妻协同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为何育儿让至亲变成克“敌人”?又如何让夫妻在育儿道路上真正“同心同频”,将分歧转化为滋养孩子生命的沃土?</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至亲成“敌”:夫妻育儿分歧背后的三重迷思</p><p class="ql-block">父母都深爱孩子,为何却在教育中彼此伤害?这背后隐藏着三个亟待破除的迷思:</p><p class="ql-block">迷思一:“爱孩子,就要给他最好的(我认为的)”。</p><p class="ql-block">男人缺位、女人越位,而且还都各有道理。男人说,什么你都干了,还要我干嘛?再说了,我要工作挣钱养家啊。女人说,你天天不沾家,孩子像个没爸的一样,你不管,我才管这么多的。还有,一方坚信“严师出高徒”,认为高分名校是成功的唯一路径;另一方则信奉“快乐童年”,不忍孩子承受压力。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孩子好”,却忽略了孩子的生命有其独特性和自主性。</p><p class="ql-block">在DE未来训练营的教育现场,无论是荒野徒步、还是城市生存挑战中我们都能发现:不管是长期缺位,还是短期越位,对孩子都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父母单方面的“好”,往往是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体验、试错、自我发现的权利,同时,也点燃了夫妻冲突的导火索。事实上,当孩子被爱滋润,被赋予自主决策权时候,尤其是在极端挑战的环境下,他们展现出的能力和韧性远超成人想象。</p><p class="ql-block">迷思二:我的方式才是对的</p><p class="ql-block">丈夫幼时因父亲严厉而倍感压抑,于是决心做个“慈父”,对孩子的错误无限包容;妻子则因母亲过度溺爱而吃过亏,于是处处要求严格。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复制或反抗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将未被疗愈的恐惧和创伤投射到育儿方式上。持续了五年半的DE父母特训营至今积累了数百个深度学习的家庭。当夫妻双方坦诚回溯各自成长经历时,往往恍然大悟:原来对伴侣教育方式的愤怒,深层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某种情绪反应。这种基于个体经验而非孩子真实需求的“对错之争”,不经意间把伴侣变成了“敌人”。</p><p class="ql-block">迷思三:教育是“科学(技术活)”,科学哪能没有统一标准?</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曾遇到一个“极致”的妈妈,女儿才七岁,她就和丈夫一起给孩子制定好了一个爬藤(名校)计划。为了能顺利实现爬藤目标,她们制定了一个“完美”计划:几点起床、学多久、报什么班、如何奖惩,连周末的午饭都是在转场的私家车上吃的…仿佛这个标准的计划,孩子就一定能成功。见到我后,除了给我喋喋不休地介绍她的伟大计划,这位妈妈还不停地给我演示她的标准化爬藤模式。爸爸偷偷给我说,他心疼女儿,但说话不算数。</p><p class="ql-block">这难道就是科学的教育?生命是流动的、情境化的,孩子的教育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强行要求统一“标准”,不仅扼杀了父母各自独特的生命能量和教育优势,也让家庭氛围变得僵化紧张,最终伤害的是孩子感知多元世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同心同频:夫妻构建“教育生命共同体”</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同心同频”,绝非要求夫妻成为完全相同的“教育复读机”,更不是表面上的“同而不和”。“同心同频”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孩子生命成长为共同目标的“教育生命共同体”。它包含三个核心维度:</p><p class="ql-block">同心锚定共同的生命价值观(我们想培养一个怎样的人?)</p><p class="ql-block">夫妻同心,这是一个家庭的根,更是同频的基石。夫妻需要超越“成绩”、“才艺”等表层目标,深入探讨:我们希望孩子具备哪些支撑其一生的核心品质和生存能力?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p><p class="ql-block">我的教育实践总结是:如果没有独立的生存力(适应力、抗挫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力(同理心、爱的能力、追求意义感的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力(持续的好奇心),所谓的教育成功只能是空想。 无论未来世界如何变化,这些底层能力都是孩子安身立命、感受幸福的根基。</p><p class="ql-block">夫妻同频, 我的理解就是在家庭教育的关系能量场里,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夫妻同频,如同一棵树的枝干协同:差异互补,角色清晰。夫妻最深刻的“同频”,不是靠说教达成,而是在共同经历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只有共同经历,才能达成共同认知;只有共同认知,才能产生共同行动。”在DE的教育现场,经常有父母陪同孩子来徒步100公里,或一同参加极端环境的野外生存挑战,更多的父母参与到了孩子的城市生存挑战中。在这些远离日常舒适区的经历中,夫妻会看到彼此在压力下的真实状态和闪光点,孩子也会看到父母面对问题时如何协作解决问题。这种基于真实经历和行动的观察和理解,远胜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当夫妻做到同心同频,孩子的生命会自然绽放</p><p class="ql-block">“教育不同频不是婚姻的缺陷,而是家庭生命成长的契机。”</p><p class="ql-block">“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金,不仅是外在的财富与成就,更是孩子内心铸就的金品质、金能力、金生命。这份“同心同频”,不是要求我们抹杀差异成为一体,而是像森林中的大树,根系在地下紧密相连——共同的价值观,枝干在阳光下各自伸展又相互扶持——相互协同互补,共同为树下懂得幼苗(孩子)撑起一片自由呼吸、茁壮成长的天空。</p><p class="ql-block">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只有爱与不爱,没有爱多爱少的说法。” 在育儿这场生命最深远的合作中,真正的爱,是尊重伴侣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经验和教育智慧;是愿意放下“我对你错”的执念,去探寻差异背后的共同初心;是携手带着孩子去经历风雨、体验真实,在行动中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家庭不是战场,伴侣不是敌人。在DE的旅程中,我见证了无数夫妻从“育儿战场”走向“生命同盟”的动人转变。这种转变,最大的受益者,永远是孩子。让我们回归爱的本质,用理解、尊重、协作和共同经历,将分歧转化为沃土,让夫妻之爱真正成为滋养孩子生命成长的不竭源泉。当你们真正同心同频,孩子收获的将不仅是更好的教育,更是一个关于爱、合作与生命力量的,最生动、最珍贵的人生样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