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下小桃源

战剑如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8489687</b></p> <p class="ql-block">在巍巍梵净山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寨叫寨沙;在滔滔锦江之源,有一个淳朴的民族叫侗族。寨沙侗寨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脚下,清澈的国家一级饮用水源太平河静静流过。</p><p class="ql-block">女儿在网上查到,这个侗族村寨是来梵净山最热门的“下榻”之地,且距景区东门仅3公里,店家还负责接送,立马订房在这里住宿两晚,大概很多来梵净山的游客都会被吸引来吧。</p><p class="ql-block">4月1日,我和女儿女婿到达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寨沙侗寨笼罩在亲切柔和的光影里,红灯笼、红福字、红对联更增添了喜庆温馨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选择了“陌望侗家私房菜”,在院子里用餐。“陌上花开,望你归来”,很符合我们的心境,5天前,因为温度骤降下雨不停景区关闭,我们在难以言表的失落中返回贵阳,这是第二次奔赴了。</p><p class="ql-block">在“陌望”吃到梵净山生态王国新鲜采摘的鸭脚芹、地木耳等山野菜,让我们胃口大增。侗家好客,以酒为礼,热情的女老板为我们敬上自酿的甜米酒。虽然阴云遮住了月亮,但天气预报没有雨,我们举杯祈福,明天顺利进入梵净山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云孚里·隐宿,建筑外观简约,木质门窗与白色墙面的搭配清新自然,环境非常幽雅,是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民宿餐厅享用丰盛的早餐后,离梵净山预约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在寨子里走一走,平复一下亢奋的神经、忐忑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清风拂过,感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怡然祥和,岁月静好,更加理解了昔时陶渊明甘于<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的质朴日常,王维<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b>的心境写真。</p> <p class="ql-block">溪遇情缘、泊云小院、云溪舍、艺圆客栈…… 民宿的名字都那么浪漫暖心。红灯笼、遮阳伞、特色桌椅、矮栅栏、花花草草是标配,装饰设计特有艺术范儿。庭院式错落布局,且一户一景,移步换景。</p><p class="ql-block">走着看着,心里就会涌起<b>“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b>的愜意。 特色的路灯有点现代化的味道,曲径通幽可与大城市公园媲美.....古韵与今情完美融合,诗意与生活绝美邂逅。</p> <p class="ql-block">绿树青翠鲜花红艳,小桥古朴流水清澈,蜂飞蝶舞鸟啭虫鸣,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特有质感的乡村风景画。 </p> <p class="ql-block">这座很有创意的“岁月誌”民宿吸引我多看了一会儿,梵净山蘑菇石的微缩造型竟呈现在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走到了寨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这个呈圆形如孔雀开屏的广场,是侗寨人举行盛会、迎宾送客、表演传统歌舞的场所。最著名的是宋代以前侗族先民创造的集体歌舞踩歌堂,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侗族人民对远方尊客的到来热情爆棚,其歌声和舞姿都非常感染人。可惜是淡季游客不多,我们没有欣赏到“月上寨沙·醉美侗情”文艺表演,也没有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机会,否则更会“乐不思蜀”了。</p> <p class="ql-block">宝塔状的钟鼓楼是寨沙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伫立在广场上。塔高20多层,皆靠16根粗壮的木柱子支撑,未使用一颗铁钉,真叫一绝。每个檐角都翘得老高,像要飞起来似的。檐板上有很多彩绘,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侗寨的文化缩影、精神图腾,承载着侗家人的生活轨迹和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古代以来,凡重大事务决议,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均在鼓楼进行。平时闲暇,人们则聚集在这里休息,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说古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底层宽敞平整,中间还用石条砌了个火塘,是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从梵净山归来时已是傍晚,那座雄伟典雅的寨门楼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凯旋门”。看路边的宣传栏介绍,这个自然村寨共有75户316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78.8%。2008年被列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p><p class="ql-block">自从梵净山申遗成功后,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旅游产业。其中,最热门的就属得天独厚的寨沙侗寨,现已成为梵净山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国家AAA级免费开放景区。</p><p class="ql-block">践行<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的发展理念,2011年起,江口县政府投资2300万元,村民自筹2000余万元,打造侗族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模式。目前年旅游收入近干万元。 </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旁,有几棵苍老而虬劲、百年屹立不倒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丝楠木。其中一棵将军树,是侗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历史的记忆,很有故事和看点。</p><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年间,朝廷腐败,统兵都督大元帅夏麻山曾在这棵苍楠脚下焚香祭旗,誓师起义,后因内有叛徒而失败。民国年间,人们知道了这棵树的起因后,便将其称为“将军树”。自此,侗族儿女每逢重要节庆均会在树下烧香跪拜,纪念先祖。</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梵净山剧场,但没开放。长期上演一部90分钟的五幕实景歌舞剧,来讴歌纪念“萨玛”这位古代女英雄。</p><p class="ql-block">“萨玛”系侗语,汉译为“大祖母”。相传远古,侗族一个叫杏妮的女首领在抵抗敌人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被侗族人奉为代表智慧、勇敢、公正的先祖和保护神。 </p> <p class="ql-block">喜欢田园风光,休息片刻,又到村边走走。<b>“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b>这首描写婺源乡村景致的古诗,也是侗寨的最好写照。古树、斜阳、远山、袅袅炊烟和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画卷,没有亲眼见过陶渊明笔下<b>“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的世外桃源,感觉这里就是噢!</p><p class="ql-block">宋·贺铸词言:<b>“萧闲村落田畴好。”</b>这片似乎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有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见村民在自家屋外端着大碗吃晚饭,很想上前聊聊天,又怕打扰人家。一位深色衣着的村民还在田里干活。一面连接着现实生活,一面连接着悠久的历史,让人觉得既真实又梦幻。</p> <p class="ql-block"><b>“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b>将烟火日子与灵秀山水糅合在一起,大概就是古人与今人跨越时空后异曲同工的愿景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昔日的寨沙,有到梵净山抬滑竿谋生的,有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在家务农或照顾小孩。而如今的它占尽</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天时地利人和”,</b><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民除了从事自家的民宿、餐饮、店铺等工作,还有很多服务于梵净山的管理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回望寨沙,不舍离去,好想在这儿过上一段简单而又平静的日子。不比贵州大名鼎鼎的西江干户苗寨、肇兴侗寨,这个大山深处的秘境,散发着独特的年代魅力,就像那“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虽无倾城色,却散发着温婉可人、凝脂流翠的迷人光彩。</p><p class="ql-block">深感一种自然与人类、古朴与时尚和谐的美,一种暖暖的稳稳的幸福。相信随着梵净山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寨沙的游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会更加红红火火,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字/制作: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摄影:战剑如虹 WZ</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音乐:《山野幽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感谢您的欣赏</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欢迎转发分享</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