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遗址与纪念馆是我们此次红色之旅的第一站。屹立在纪念馆主题公园入口处的镜框式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蒙阴县的孟良崮,位于蒙阴县城东南28公里沂南县交界处的垛庄镇泉桥村。因为北宋时期,抗辽英雄孟良曾在这里屯兵而得名。因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在此发生了一场孟良崮战役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指一种顶部平坦、四周陡峭的山体形态,属于桌形山或方山地貌。</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主题公园是为了纪念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而建,位于孟良崮山脚,与主战场遗址战役纪念碑相距7.8公里,座北朝南,气势宏伟。整个主题公园占地81000平米。</p><p class="ql-block"> 此图是百度网上航拍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主题公园,纪念馆的主题建筑都在图中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排开,而最北边的山峰就是孟良崮战役主战场遗址。遗址崮顶隐约可见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主题公园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和雕塑园四部分组成。最南端,在镜框式大门之南矗立着指挥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元帅与副司令员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两位将帅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p> <p class="ql-block"> 红色花岗岩底座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诗兴大发,挥毫写下的七律《孟良崮战役》:</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p><p class="ql-block">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p><p class="ql-block">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p><p class="ql-block">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p><p class="ql-block">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p><p class="ql-block"> 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p><p class="ql-block"> 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p><p class="ql-block"> 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传到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耳中时,气得他直跳脚,我军将士们感到大快人心。</p> <p class="ql-block"> 1987年3月,为纪念孟良崮战役40周年,山东省民政厅拨款40万元,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建了数座大约长35米、宽7米、高5米的钢筋混凝土碑厅,碑面共用79块黑色花岗岩组成。碑文凹刻贴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镌刻着由</span>徐向前、陈丕显、叶飞、张爱萍、杨得志、江渭清、梁步庭、武中奇、赵朴初、于希宁等2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书法家为孟良崮战役的题字、题词。</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外形是两面红色的三角形战旗,红色代表着红色革命、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纪念馆的高度为19.47米;前面的台阶是47级; 纪念馆的外墙上镶嵌有194700个弹壳,让我们时刻铭记着1947年那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火激烈</span>的孟良崮战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胡杨魂艺术团的团员们来参拜和祭扫粟裕大将和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台阶最上方一座题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字的石碑,石碑上的大字是前任总书记、国家主席胡耀邦所题。</p> <p class="ql-block"> 两面三角形战旗建筑中间还有一座雕像,是正在战斗的解放军战士,基座上的“英雄孟良崮”五个大字是粟裕大将所题。</p> <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馆二楼北面俯视下方的瞻仰广场,经常党政组织在粟裕大将墓前举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仪式。</p> <p class="ql-block"> 瞻仰广场最前端是粟裕将军之墓。按照粟裕大将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在全国12处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粟裕大将骨灰撒放处两边及后方的树林中,一共埋葬有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这些都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p> <p class="ql-block"> 粟裕大将之墓后是英烈亭,亭中石塔上镌刻着安葬的烈和烈士2865名,烈士的平均年龄为23岁, 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之一是华野四纵三十团副团长黄竞。亭子匾额上的名称“英烈亭”三字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p> <p class="ql-block"> 瞭望塔坐落于主题公园中轴线末端,与镜框式大门、战役纪念馆形成严谨的空间轴线关系,构成园区核心景观序列。</p><p class="ql-block"> 塔体高度47米,这一数值可能与1947年战役发生年份形成数字关联。</p><p class="ql-block"> 瞭望塔两项功能:</p><p class="ql-block"> 1、登临塔顶可俯瞰整个纪念园区景观,包括陈毅、粟裕雕塑群,烈士墓区等核心纪念场所;西北方向可远眺大崮顶战役纪念碑,实现山下园区与山上遗址区的视觉串联。</p><p class="ql-block"> 2、空间节点作用:作为纪念园区末端制高点,承担着由纪念空间向自然景观过渡的视觉收束功能,强化了场馆设计的空间叙事逻辑。</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两座三角形建筑中间夹缝望过去,远处的山包就是孟良崮战役遗址,隐约可见遗址处建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遗址纪念碑,建于1985年,坐落在蒙阴、沂南交界的芦山大崮顶上。海拔575.2米,方园几十里可见。</p><p class="ql-block">(图片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碑基座呈三角形,三面有台阶,南面有通向山下的石阶,碑身建在基座中央,碑高20米。碑的主体造型为三把刺刀,象征着解放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支强大兵力。碑姿别致,庄严大方,采用钢筋混凝土建成,表面镶贴白色大理石。碑的正南面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碑名“孟良崮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西侧镌刻的是1947年春陈毅元帅率部转战沂蒙山区,途中写了《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赞美沂蒙山区的风光,词中写到:“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遍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p> <p class="ql-block"> 东侧镌刻着粟裕大将手迹“英雄孟良崮”。</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主题公园内,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0平米。馆内共分为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p> <p class="ql-block"> 门厅正面是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邓、江的题词和孟良崮战役大型沙盘。</p> <p class="ql-block"> 战役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展示了战役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7年2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主力部队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span></p> <p class="ql-block"> 战役厅进门处的三句话,总结了孟良崮战役:</p><p class="ql-block"> 打破进攻 转变战局的关键一战</p><p class="ql-block"> 正面迎敌 敢于较量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 以弱胜强 围歼王牌的著名战役</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浴血奋战,</span>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一举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p> <p class="ql-block">一、战役背景</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 至1947年3月,国民党军由于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加之占领地区扩大,所需守备兵力相应增多,其兵力不足的弱点进一步暴露,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取重点进攻的方针。国民党军集中94个旅约70万人的兵力,分别进攻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在其他战场上改取守势,企图首先占领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尤其是一举消灭设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然后再转用兵力于其他战场。</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初的山东,是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地区,蒋介石部署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24个整编师45.万人,除了以7个整编师20万人担任重要点线守备和对突击兵团策应外,集中17个整编师约25.5万人,以"五大主力"中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第五军为骨干,组成3个机动兵团,由汤恩伯、王敬久、欧震分别担任一、二、三兵团司令,执行机动突击任务,向沂蒙山区进犯:汤恩伯兵团由临沂向北,欧震兵团由泗水向东北,王敬久兵团由泰安向东,对华野主力形成弧形包围态势。</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被华野分割包围,国民党军这次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采取“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方针,成纵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线式向解放区推进,使华东野战军不易捕捉战机。</p> <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4月中旬,国民党军打通了津浦铁路徐州至济南段,占领了鲁南解放区,接着向鲁中山区进攻。在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华东野战军积极寻找战机。但由于国民党军接受了以往屡遭歼灭的教训,改变了战法,兵力集中,行动谨慎。华东野战军除4月下旬在泰安歼其整编第七十二师主力外,几次决心均未实现。</p><p class="ql-block"> 针对上述情况,中共中央军委于5月4日指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5月6日又指示:“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据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于5月上旬调整部署,将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并以准备南下华中的第2、第7纵队隐蔽集结于莒县地区,以进入鲁南的第6纵队隐蔽在平邑附近地区,待机配合主力作战。</p> <p class="ql-block">国共全局双方兵力:</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根据权威战史记载,1947年5月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时,共调集24个整编师(60个旅),总兵力约45万人,编为三个机动兵团,由顾祝同统一指挥。其中第一兵团(汤恩伯指挥)为主攻集团,含整编七十四师、整编二十五师等8个整编师约20万人。</p><p class="ql-block">华东野战军:当时辖9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约27万人,装备相对简陋。</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场兵力部署</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战役核心区域实际参战部队为整编七十四师(约3.2万人)、整编八十三师19旅57团及整编二十五师部分兵力,合计约8万人。整编七十四师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全美械装备,战斗力极强。</p><p class="ql-block">华东野战军:粟裕集中第1、4、6、8、9等5个主力纵队(约15万人)实施围歼,并调动阻援部队,实际投入总兵力达19万人,形成局部5:1的绝对优势。</p> <p class="ql-block">二、张灵甫与整编七十四师</p><p class="ql-block"> 参加了抗战期间的几乎所有大型会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民党七十四军,在</span>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再到长衡会战,湘西会战,每次战役都是战区的王牌部队,对于战局的走向影响很大。七十四军就已经成长为了国军王牌部队,和泰山军第十军被誉为第九战区的两大王牌,由于战斗力强悍,部队官兵素质过硬,这支部队是第一批换装苏械部队的军,也是第一批换装美械装备的军。而张灵甫曾在七十四军任团长、副军长、军长。</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七十四军立刻被空运到南京城,担任南京的卫戍任务,所以这支部队也被称之为“御林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十四军被整编为七十四师,奉命驻防南京,师长张灵甫中将兼任南京警备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军高层根据国军部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评出了五支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分别是整编七十四师(原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整编十一师(原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这五支部队又被称之为国军五大主力,其中整编七十四师,也就是之前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由于在抗战期间表现尤为突出,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初期,整编七十四师并没有作战任务,但是师长张灵甫立功心切,他立下了“五年升上将”的誓言,急需用战功来证明自己。蒋介石也十分高兴,于是将整编七十四师派到了华东战场上,整编七十四师虽然在抗战期间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但是却在抗战后充当起了内战的急先锋,成为了蒋家王朝的打手。</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派遣数十万大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受到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的庇护,一些跟随整编七十四师行动的还乡团对解放区老百姓进行了血腥的报复,杀人之多,手段之恶劣,比诸日寇当年在山东的暴行毫不逊色,还对一些反抗比较激烈的村庄进行整村整村的屠村。</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和整编七十四师的这种做法连国民党的报社记者都看不下去,有一位名叫翁鲜豪的中央日报社记者跟随还乡团行动,拍下了多股还乡团屠杀翻身农民的整个过程。他把这记录穷苦农民遭受折磨性杀害的几百张照片送给正在部署向华野进攻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中将,劝他不要让各种名号的地主还乡团跟随整编七十四师行动,担心那种灭绝人性的血腥报复会带来恶劣后果,会给整编七十四师这支抗战期间的英雄部队抹黑。</p><p class="ql-block"> 但是让中央日报社记者翁鲜豪没有想到的是,张灵甫在看到了这些血腥的照片后不但不制止还乡团的行动,还满不在乎地说道:“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你们这些记者真是书呆子啊!”后来翁鲜豪将这些事情都写成报道寄回了报社,希望新闻机构能够提醒政府约束还乡团和前行部队的野蛮行动,结果不但文章没有发表,翁鲜豪本人也被报社辞退了。</p> <p class="ql-block">三、合围整编七十四师</p><p class="ql-block"> 大战开始后,从莱芜到河阳,在长达120公里宽的正面战场上,国军密密麻麻如蚂蚁一般,以一字长蛇阵推进,8个整编师约30万人齐头并进,声势浩大。整编七十四师是8个整编师中的一个,它在二十五师和八十三师之间,与其他部队共同推进。</p><p class="ql-block"> 敌军30万人大军压境,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只有9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为20万人。从兵力和武器装备上来看,优势在敌军。</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2日,原本处于正中位置的整编七十四师,嫌弃左右两边的部队畏首畏尾进兵迟缓,于是独自冒进突击,从长蛇阵中突出来,突进了战场纵深15公里。</p><p class="ql-block"> 整编七十四师突入战场,脱离了敌军大部队,这是骄横的表现,也有可能是诱敌之计。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华东野战军首长决定逮住整编七十四师,集中兵力将其歼灭掉。</p><p class="ql-block"> 机不可失,华野集中4个纵队在正面攻击,其他部队从两翼包抄,断其后路,分别打援。以5倍于敌军的优势兵力围困整编七十四师,并且调动特种作战纵队的炮兵进行支援。</p> <p class="ql-block"> 作为华野全军的战役指挥员,粟裕密切注视着国民党军各部队的动向,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地看着地图和送来的情报,想要寻找国民党军的破绽。粟裕认为敌人虽然在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战略战术上也改进很大,但是在国民党军内部,存在着嫡系和杂牌部队,主力和非主力部队,上级和下级,官兵之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虽然蒋介石希望能够凭借兵力优势很快结束战斗,但是他的战场指挥员,尤其是各兵团司令和军师首脑,各整编师(军)长之间的关系也不和,很多将领都力求保存实力,邀功请赏,一旦和我军接触,大多数国民党军部队并不会拼命,反而会立刻收缩靠拢,甚至是见死不救。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后,粟裕决定歼灭最嚣张且战位最为突出的整编七十四师。</p><p class="ql-block"> 为了干净彻底迅速地歼灭整编七十四师,粟裕拿出了华野战斗力最强悍的五个纵队担任主攻,这五支部队分别是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王建安八纵,许世友九纵,陈锐霆的特种兵纵队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华野剩下的四个纵队,韦国清二纵,何以祥三纵,成均七纵,宋时轮十纵担任阻击任务。</p><p class="ql-block"> 粟裕下令华野各纵队开始行动,对整编七十四师展开包围。但是张灵甫并没有慌,他把重武器留在了垛庄(只派一个团看守),自己率领主力上了孟良崮,希望用整编七十四师为诱饵,吸引解放军主力来攻,最后来一个中心开花,和国军的增援部队一起击败华野。蒋介石也是这个想法,他觉得这是寻求已久的决战良机,想要一战解决山东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不过让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战斗刚开始,埋伏在鲁南的华野六纵就攻占了垛庄,切断了整编74师的后路。但是华野的处境依然很危险,当时华野虽然是五倍于整编七十四师的兵力优势,但是国民党军的10余个整编师(军)共三十多万大军正对华野展开包围,这些部队近的距离整编七十四师只有不到十公里,远的也才三天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四、惨烈的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5月15日,整编七十四师上山后,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山顶,并在山上构筑工事,他们将山上的石头堆砌起来做成了石城防御。经过两天的激战,整编七十四师仅剩下51旅还保存完整,坚守在西部的520、540高地一线。</p><p class="ql-block"> 张优是华野4纵队12师34团2营6连的指导员,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在的第34团第2营第6连是第一突击队,负</span>责消灭51旅,4纵队的12师是主攻部队,张优第6连在追击整编74师时在路上牺牲了10名战士,攻击孟良崮山头时,全连还剩下120名战士。第6连的任务,就是攻下400多米高的520高地。</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第6连终于在第七次冲锋中赢得了胜利,成功拿下了520高地。此时第6连的战士每个人都成了血人,那是敌人的血也是战士们的血。冲锋的七八十个战士,只剩下了三十个人,连长和两个排长,还有五十来个弟兄都牺牲了。从战役开始到结束,全连120人,只剩下了30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战士们纷纷涌入石围子里,合力将正在顽抗的74师第51旅击溃,攻占了关键的520高地。拼刺持续了半个多小时,520高地上尸体横陈,一片狼藉。</p> <p class="ql-block"> 从1947年5月13日起,孟良崮战役展开后持续了72小时,昼夜不停的炮火轰鸣响彻整个山区。密集的炮弹在空中穿梭,将夜幕下的战场映照得如同白昼。山脚下的华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山顶七十四师的阵地发起冲锋,而防守方则拼尽全力进行抵抗。这场激烈的战斗在持续不断的炮火交织中展开,双方都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p><p class="ql-block"> 16日傍晚,持续三天的激烈战斗落下帷幕,华东野战军成功夺取了战役的最终胜利。随着炮火轰鸣与士兵呐喊逐渐消失,战场呈现出一幅惨烈的景象:这座海拔仅五百米的山丘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阵亡将士的遗体。在弥漫的硝烟中,地面遍布尚未凝固的鲜血,散落着断裂的肢体和难以辨认的人体组织碎片。</p><p class="ql-block"> 顷刻间,倾盆大雨骤然降临,山间溪流与鲜血混杂奔涌,将孟良崮的植被尽数染红,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息。陈毅亲历此景,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著名诗句。</p> <p class="ql-block"> 华东野战军的将士们尽管承受了重大伤亡,却为山东战区乃至全国解放事业开创了有利态势。胜利的希望已清晰可见,获得解放的群众必将永远铭记在孟良崮战役中英勇奋战的将士们。</p>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经典之战。在这场经典战役中,国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宣告了国军重点进攻的失败。从档案资料记载来看,当时各路援军之中,距离整编七十四师最近的有三支部队,即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李天霞的整编第八十三师、钟纪的第七军。</p><p class="ql-block"> 整编第二十五师总兵力约为30000余人,整编第八十三师总兵力为27000余人,桂军第七军总兵力约为40000余人,三支援军总兵力接近10万人。这10万援军是距离整编七十四师最近的援兵,大战那天他们在干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在孟良崮战役中,最有可能拯救整编七十师的10万援军并未起到应该有的作用。整编第二十五师最为卖力,整编八十三师一路划水,桂系第七军事不关己,三支援兵都未能协同一致地进行救援,最终各怀鬼胎、各自纠结矛盾的三支援军都没能发挥作用,将整编七十四师救出来,这就是整编七十四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张灵甫在临死前看得倒是通透,在发给老蒋最后一份电报上他说:“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以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这八个字很好地总结了整编七十师全军覆没的真正原因。</p> <p class="ql-block">五、张灵甫死因</p><p class="ql-block"> 老蒋为了其政治需要和鼓舞士气,大肆宣传张灵甫是自杀成仁。实际上张是后脑中弹,被华野战士击毙的。虽然此士兵因违反俘虏政策受了处分,但他是为孟良崮战役牺牲的战友报仇的。</p><p class="ql-block"> 中红网报道了《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的相关内容。该文详细记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张灵甫将军举行隆重葬礼的具体情况。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将领,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阵亡后,解放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其遗体进行了妥善安葬。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宽广胸怀和崇高品格。</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双方伤亡数据</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p><p class="ql-block">整编74师全军覆没,加上其他部队损失,总伤亡约3.2万人,其中被俘1.9万人。</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华东野战军:</p><p class="ql-block">总伤亡约1.2万人,其中阵亡约2000人,负伤约9000人。</p><p class="ql-block">主攻部队第9纵队伤亡尤为惨重,达5000余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