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骑观一号兵站</b></p>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多次去莽莽子午岭游玩,试图在跑步、骑车、赏景中修养身心,在宁静、辽阔、干净的天然氧吧荡涤尘俗厚积的灵魂。但无论是开车、骑山地车等都是急急匆匆的进入,走马观花的游览;面对着连绵起伏的高山、幽谷中一望无边的松涛柏浪,我们除了无法用语言描摹的慨叹,就是迫不及待拍照,但区区几张靓照如何能诠释巍巍子午的神奇和壮丽?曾在媒体上看到无人机从高空拍摄到的雄伟、大气的自然景观:一号兵站瞭望塔犹若一位英勇神武的将军傲立于连绵起伏,广袤无垠的崇山峻岭之间!</p> <p class="ql-block"> 六月二十号,朋友规划好了路线,邀我二十一号六点半骑行挑战一号兵站,我自然情绪激昂,但也知趣的考虑家中事务,力求不影响家人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的放纵!我是一个虔诚的体育运动者,现在之所以潜心骑行,是因为曾经左脚扭伤不能上班,连续三个月蜗居家中犹若羁押的犯人!三个月拄着双拐的憋屈,三个月不能行走的郁闷历历在目,所以我更加珍惜健康时的身体自由和精神真纯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号兵站是我陇原大地从大秦帝国开始至今,以至将来永远传唱的历史丰碑!我已来过几次,每每贮立在高耸入云的瞭望塔下,不由被它的高大、雄伟所震慑;厚重、结实的秦砖,被年轮雕琢的墙体,使人脑海不由重现当年大秦帝国兵强马壮,威风八面,摧城拔地所向披靡,一统天下的宏大场景!但由干我等不曾亲临其境,如何能详尽叙描无数将士浴血奋战,鲜红的热血红了江河湖海!只不过是对这“塔”,对这“地址”瞬间的惊叹和追忆!</p> <p class="ql-block"> 我查了资料,才了解了真相:2012年9月,甘肃省正宁县在秦一号兵站古遗址附近恢复新建了以防火瞭望、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仿秦式烽火台一座,海拔高度1760米,共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塔高五层共20.8米,建筑面积479平方米。成为调令关森林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是瞭望关貌、坐看日出、眺望无边云海、倾听接天松涛,欣赏调令关风光的最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我以及更多的象我一样的盲目观览者,只不过是对这个高大雄伟的“瞭望塔”倾入了情感,而对历史史实知之甚少;把对蒙恬大将军的敬佩肤浅的倾向到对这个“雄伟的烽火台”的仰慕!途中在手机上多次浏览了大秦帝国名将蒙恬的生平——忠诚守卫的功绩与无限悲催的结局,我更加有了寻访“一号兵站”的兴致!一行六人六点半整装骑行出发,我们的认真犹如当年增援一号兵站的友军,但队友们确实是挑战“一号兵站”这段路的“竟争对手”!我们迎着明媚的阳光,在两旁高大、挺拔、茂盛的树木荫庇下,尽情享受时隐时现的光斑沐浴,驱车沿坡下行,一路欢歌,象自由的百灵鸟!</p> <p class="ql-block"> 对于骑行者来说“骑下坡路”真如笑言所说一样——就是坐高铁的享受!这飞鸟一样疾驰的快感更助长了我们的“嚣张跋扈”!我们的队长早早骑在前面,选了最佳位置做好拍摄动作;我们的队友为了自己的“最佳形象”,一个接一个飞一般的走进了摄像头。我们追求的“雄姿英发”被精准的定格,这也将是我们“笑傲江湖”的最佳佐证;我想这和摆拍、作秀、拍抖音目的是大同小异的!</p> <p class="ql-block"> 坡底横穿一望无边的长川,蓝天白云映衬下远处青山绿水如诗如画,路边刚开园的甜瓜列队摆放,农人们喜获丰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但我们的队友都闪电般扫视,便疾弛而过——我们心已去了兵站;似乎真焕发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猛;也好象沿途的风景一点不上心一样;我们的征服欲着实的淡化了对风景的品赏!</p><p class="ql-block"> 我们享受了一马平川的快慰,面对蜿蜒曲折指向五倾塬的长坡似乎也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轻狂,只是鼓着劲儿去骑行;但毕竟山高路远,伴随着峰回路转,不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腿脚逐渐不听使唤。我前几年凭着年轻气盛,根本不遵循科学热身,打篮球遗留了骨骼疾病;有两个队友也说前半年也没好好骑过山地车;没有充分的体质储备的运动也一定十分艰辛!对此,我畅想当年古战场上的被随时充军的壮丁,他们也许昨天还扛着农具,或许是木工、放羊娃、也不乏有文弱书生……,就因为王候将相之间的纷争被“毫无理由”的送到战场,没有精心操练的他们在残酷的两军对峙之时,不知有多少人无辜的做了挡箭牌,成了无法辩解的冤魂!仅凭一腔热情让我们的骑的困难重重,但我们执意挑战!</p> <p class="ql-block"> 步行调节之后,又一次驱车奋力前行——昨天雨报差点取消了这次骑行,此刻天气晴朗我们离新的供给点越来越近,不由身上多了力量!到南邑街上我们暂短的等待终于大家全部到场,一致决定按原计划挑战一号兵站——人类这种执着是独有的,亘古以来就有的征服欲!</p> <p class="ql-block"> 在这朝向秦朝一号兵站之路上不由想起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君主,他也是“皇帝”称号的创立者。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邯郸,其父嬴异人(后改名子楚)为秦国质子。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因年幼,朝政由相国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把控。公元前238年,嬴政加冠亲政,迅速镇压嫪毐叛乱,车裂嫪毐并软禁赵姬。借嫪毐案牵连吕不韦,罢免其相国之职,后逼其自杀,彻底清除权臣势力。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始皇十年内兼并六国,完成统一。</p> <p class="ql-block"> 曾读过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里著名的诗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使人不由想到生活中常常有人因为“区区小事”吵嘴、打架、甚至因为心怀忌恨欲制人于死地,而垂暮之年都为自己的庸俗之举感到悔恨!</p><p class="ql-block">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各自美美来了一碗南邑名吃“烩牛肉”,水足饭饱,还买了几个烙馍备用。便再一次向一号兵站快速发起冲锋,信马由缰的疾驰,很快我们就走过规模宏大的“黄帝博览园”(里面大殿供奉着六米多高的黄帝铜像),进入了苍翠欲滴,阔如汪洋大海的莽莽子午岭!除了被两旁高大挺拔的林木护卫的这条开阔、干净的柏油马路,我们几乎看不到蓝天!前半年的干旱,草木没有好好生长,近一个月连续几场大雨,树木花草才将积聚很久的压抑释放,土地潮湿松软,树木奋力拔节,百草滋生新叶,柔软透亮,娇嫩青翠!我们在庞大的树木交错营造的林荫道上忘怀得失,边呐喊边飞驰;我着实的感到平时的我根本没必要和现代化的机器竟逐,我就是个真实的动物;属兔的我在这山林之间将自由发掘到了极致;山里的鸟儿叫声清脆、宛转,除了唰唰的车轮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我感到我倾刻间那么渺小,似乎在这山林间找不到自己了。瞬间看不到队友有一种真实的孤单——我们一块骑时总想超过大家,骑到后面总想追上大家,骑到中间既有奋力追上前面的野心,也不乏有对后面队员被甩开的满足!但脱离了大家这种万籁俱寂的滋味也真的不好受!</p> <p class="ql-block"> 十几公里的坡道我能感到大家此刻的疲惫。善于骑行且正当年轻的小樊一溜烟消失在前面;我尾随着沉稳、冷静的老骑手——老李同志不紧不慢,匀速前行;后面的女同志和我们拉开了一些距离,但他们谁也不轻易落后,都顽强的向前蹬车行驶!这各自努力的场景正像大千社会中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每一种职业中都要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同时接受着不同的挑战和压力,也注定了各自的薪酬和待遇!</p><p class="ql-block"> 在人困马乏之时突然看到了秦直道的石碑,便停下来稍做休息,大家兴致勃勃地细读着碑上的文字!我不由引发了思考:同是秦国的君和臣,蒙恬作为秦朝时期的杰出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君报国的品质,在秦朝边疆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始皇在开疆拓土的震怒中“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他挥剑号令的战马铁蹄所到之处无不是杀戮和哀嚎!多少冤魂客死他乡,多少家庭妻离子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朝一号兵站是秦直道上的军事重地,是秦朝繁荣强大的重要保证。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派大将蒙恬循子午岭主脉修筑了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起点在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终点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全长700多公里。直道的修筑贯通,与长城呈“丁”字相交。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了秦帝国北部边疆重要的防御体系。凭借这一通道,秦始皇的铁甲兵,从淳化林光宫屯兵地出发,粮食和军辎源源不断地北运,3天3夜内就可抵达阴山脚下,从此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秦一号兵站的设立无疑对确保秦直道的畅通无阻,抵御匈奴的外犯忌,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强大威慑力。</p><p class="ql-block"> 在眼前秦直道的石碑前,我们更增添了对这位大将军的无比敬仰之情!真想沿这条秦直道一路疾驰重温当年他们金戈铁马的作战之旅!但我们有自知之名的,一方面人困马乏,秦直道绵延曲折,长达700公里;另一方面山中林深草密,传说有狼、虫、鹿、豹出没,我们不敢造次!</p> <p class="ql-block"> 秦一号兵站不仅是古代北拒胡羌,南屏京畿的重要关隘,更是沟通东西的战略要地,也还是秦代大将蒙恬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雄关。随历史发展以后汉、唐、宋、元、明各朝各代在此治兵驻守沿用至清初废弃。</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更加滋长了我们对一号兵站的神往和关注,便上车策马扬鞭向前冲锋,终于在“陕甘两省的界牌”附近看到了“调令关遗址”的石碑!部分队友和其他游人一样到达了目的地争抢着拍照,似乎达到目的的欣慰让他们疲劳荡然无存!我却执意和一位未曾来过的队员深入到调令关的“大院”——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风雨洗礼,这里已无任何东西可以彰显当年“雄关”的霸气!好在是夏天树木茂盛,绿草如茵,如若是冬天这里将是满目苍凉和萧瑟!据史记载:位于甘肃正宁县中湾林场南侧的大古山梁上,地处子午岭南段最高峰(海拔约1756米),紧邻211国道陕甘交界0公里界碑东南1公里处,北依秦直道,三面临沟,形似葫芦。是秦代军事重地,始建于秦朝(距今2000多年),为秦直道上的核心兵站,由大将蒙恬主持修建,用于屯兵、调令及防御匈奴。历代兵家均在此驻军。其规模宏大,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可屯兵数千。这雄关历史战略意义重大:扼守子午岭要道,北拒胡羌、南护京畿,是沟通东西的战略枢纽。</p><p class="ql-block"> 传说秦始皇北巡时赐名“雕翎关”,后因蒙恬调兵功能得名“调令关”。</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这里一定是城楼高耸,重兵把守,秦国大将蒙恬将军身披铁甲,手持长枪,腰悬佩剑,挥动令旗操练三军将士!由于肩负重任,当鞠躬尽瘁,誓死效忠!也不知多少次接到烽火台上的信号,演绎着烽火四起,战马嘶鸣,铁甲雄兵与来犯敌寇浴血奋战的惨烈场景!这里有将士挫败敌人的战功,也有数不清的将士用尸骨树起了墓碑!至于唐、宋、元、明、清的将帅一次又一次的在这“兵家必争之地”驻守军马,那一定都是血肉横飞的激战后的安定!</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院子静的能听见鸟儿清晰的叫声,再无一兵一卒,一刀一枪!英勇也罢,软弱也罢,都化为乌有,只有那北面山崖上几孔黑黑的山洞无限的深邃——这里面一定沉载着厚重、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我们痛恨战争,托举的豪横,倒下的悲催都是悲剧。雨果关于和平最经典的语句是“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摘自《雨果戏剧集》)炮火的摧残和血肉的腥味让大自然中草木和鸟虫都无法安宁,它们没有什么恩怨,它们却无辜的被焚烧、被毫无防备的处死……!“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应有生存的权利!但愿我们每一个人倡导和平,用良善济世渡人,让人和自然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正当中午一点,我们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坐在瞭望塔下的阴凉中真的不想起身!挑战成功的欣喜渐渐被疲惫不堪的痛懑战败,我们在无精打采的翻动手机,现实给蒙恬将军谱写的生平让我们此刻的心境更沉重!</p><p class="ql-block"> 蒙恬(约前259年—前210年)是秦朝著名将领和军事家,出身于大秦帝国武将世家,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直道等功绩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最终因政治斗争被秦二世赐死。蒙恬祖籍中国山东省蒙阴县,出身于三代为将的军事世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接受熏陶自幼熟读兵书,军事素养卓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攻齐有功被封内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后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核心将领。率30万大军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设34县并推行“移民实边”<u>(蒙恬的“移民实边”是指秦朝将领蒙恬在北击匈奴、收复失地后,采取的一种巩固边防的策略,即将内地居民迁移到边境地区,以充实边疆人口,增强抵御外患的能力)</u>政策,威震匈奴十余年。</p> <p class="ql-block">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他的人生因政治风云而走向悲剧性终结。他身为‘中华第一勇士’,三代忠良却不能善终!深埋地下的蒙大将军千百年的沉睡,他是否想过他勇武的刀下谁到底是该当处斩的魂魄?他可曾后悔为大秦帝国的巩固他的刀下血流成河,而最终却被大秦帝国的王侯赐于死刑!蒙恬被赐死的直接原因是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联合胡亥、李斯发动政变所致。这一政治阴谋的核心在于清除支持太子扶苏的势力,以确保胡亥顺利继位并巩固权力。</p><p class="ql-block">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胜利者被视为合法统治者,失败者则被贬斥为贼寇,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评判逻辑将会让人类永无宁日;尊重生命生存的权利,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享太平!</p> <p class="ql-block"> 蒙恬将军的事迹在陕甘两省广为人知!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唐代《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蒙恬墓在罗川县(今正宁县)东三十里。”同时,张守节在《正义》中注解《史记》,称“阳周,宁州罗川县之邑也”。明代《庆阳府志》与清代《正宁县志》均明确记载蒙恬墓位于正宁县永正镇,并提及当地世代相传的守墓传统。顾炎武在《肇域志·陕西·庆阳府》中亦云:“阳周城,在县北三十五里。本汉县。秦将蒙恬赐死处。”这一系列文献链条虽非绝对确凿,却互为佐证,暗示了蒙恬墓与正宁县之间可能存在关联。</p><p class="ql-block"> 尽管他的墓址没确定具体位置,但蒙恬将军忠诚、英勇的威名将永远的书写在陇原大地之上,为子孙后代永恒传唱!</p> <p class="ql-block"> 在正宁县及其周边地区,蒙恬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的意义,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当地居民口耳相传的故事中,蒙恬不仅是英勇善战的将军,更是守护一方安宁的英雄。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其功绩的缅怀与敬仰。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曾赋诗曰:“紫塞桥山惨暮云,旧时冤枉不堪论。玄黄天地空埋血,鹿马江山不返魂。”另一首由左都御史景清所作的《题正宁县境》则写道:“二水交流屈抱冈,登临一望四茫茫。南庄日暖多耕稼,西谷风寒少种桑。果老升仙遗墓古,蒙恬辞死故城荒。乔山唯有灵湫在,历代琼碑焕文章。”这些诗词虽未直接论述墓址所在,却通过抒情笔触展现了蒙恬带来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骑行挑战目的已达到,这调令关的“院子”继续保持着它真实的安静,最起码草木长的新嫩透亮,绿叶繁茂的树林间鸟儿自由的歌唱;脚下碧绿的草从中的各种花儿、草儿、虫儿们平静、安逸、有序的生活着……!再一次回望高耸入云的瞭望塔,我甚至有了一种真实的蔑视:雄踞其上,的确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更有让巍巍子午尽收眼底的磅礴大气!</p><p class="ql-block"> 但就如我们这些普通骑行者,不能永久的活在瞭望塔上的虚无缥缈之中,瞭望塔下的大院里开进了几十辆旅游的越野车,满身泥污昭示了他们旅途中的艰辛;尽管暂时安营扎寨有吃有喝,但他们游兴也将逐渐变弱,渴望回家的感觉愈来愈强烈,因为家里有烟火人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点也不例外,还要努力蹬车骑行,回到我们的小县城,回到我们的小“社会”,回到我们的家!尽管那里有现实的名利场,那里有辛酸苦泪,那里有缠夹不清的尘俗杂事!但我们生长在那里,那里有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我们的努力抗争将让他们幸福、安康;我们的积极上进会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敬慕将军,但我不会一定要成为将军!我会做好一个平凡人,我会倾尽一生为我的国家、人民、以及我的亲人的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