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润润舅离开一百天了,围绕他归来的缅怀一直持续。半个月来,亲朋群里都在征集旧时照片、回忆文字,只要闲下,我都会慢慢翻看、细细品读。看多了,读多了,记忆中的星点就会明亮起来,帧帧片段亦是串联起来,如同跨越二十年情节的老电影,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出现了。这是怎样的电影啊,明明是不舍与悲伤的布景,可我却分明感受到不一样,如同乡愁,淡淡忧伤里满是快乐、踏实与幸福。我与润润舅相识这些年,见面超不过十次,具体时间虽已模糊,可印象实在深刻,他归根是个重情义、有情怀、真性情、讲趣味的人。</p> <p class="ql-block"> 在常州初见润润舅,那时外公、外婆健在,他刚从美国回来,正守着老人家端茶倒水。南京家中,时常听见岳母与他煲电话,一聊一个多小时,完全听不懂,但浓浓亲情能够感受到。对小辈,润润舅也十分关心,女儿予丁初中时,他就建议可考虑出国留学。丫头很幸运,有润润舅公和冬冬舅舅的关心爱护,赴美留学开局完美,异国他乡,我和陆旻也有了依仗与底气。即便身体抱恙,他依旧心系孩子的学业,担心热衷烹饪会影响成绩。女儿对舅公也有亲情,病危期间主动要去看望,离开后代表我们全家献上鲜花寄托思念。孩子能认真思考看待亲人离去这件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成长,这一切都是润润舅公影响并教会她的。</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左右,润润舅来南京大学公干,我与陆旻到禄口机场接他,开着刚购置的东本CRV汽车,当时为数不多的SUV车型。润润舅兴致盎然,一路都在询问车辆情况,品牌到车型,性能到生产,油耗到保险。又从自家大排量的悍马车说起,对比了中美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他赞叹国内巨大的变化,也担忧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车辆暴增带来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气候的影响等等。事实证明,他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些城市病前些年已经凸显。一位名符其实的科学家,不光有专业知识、缜密思维、实践经验,更有家国情怀,这点很叫人佩服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 润润舅携舅妈曾到南京气象学院讲座,我与陆旻陪着转了几个地方。在刚刚开放的老门东,两位长辈游兴极佳,润润舅端着相机不停拍照,认真阅读胡同口、墙壁上的历史标牌。舅妈流连几乎每家店面和摊位,强烈的探知欲充满感染力。榨了几杯石榴汁,润润舅喝了两口就询问原材料和加工过程,舅妈则一直赞叹好喝好喝,活泼的如同孩子。上江考棚门口拍照时,润润舅调皮地拍了下舅妈,犹如哥哥逗妹妹玩,嘻嘻哈哈,氛围融洽,这个场景,至今难忘。有时会想,我与陆旻携手到了银发年纪,是否还能保有这样的顽皮?老门东如今已是享誉全国的打卡地标,很庆幸曾与润润舅、舅妈见证了它的开篇,期待能结伴再去找寻美好。</p> <p class="ql-block"> 润润舅的胃口很好,特别爱吃响油鳝丝。第一次来我家吃饭,他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黄鳝是精贵的食材,冬冬也爱吃,每次只能买一两条,就想着日后能实现鳝鱼自由。这次的讲述,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往后每次来南京,无论家宴还是下馆子,老丈人一定会提醒我,要有鳝鱼。2023年12月中旬,五舅陪他来南京市,全家在“雀宴”就餐,响油鳝丝或是淮安软兜又激起话题,却未想竟是最后一次听他谈及此事了。润润舅和舅妈也去过我父母的乡村小居,满畦蔬菜也激发了他的趣味,南方人吃着东北蘸酱菜,还说好吃的并不多,架上摘的黄瓜、茎上拽的青椒,稍微擦擦就进了肚子,这些对一个讲究烟火趣味的人,也许很平常吧。</p> <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这里的我,像极了润润舅,那个留下所有美好的润润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