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的美篇

大和

<p class="ql-block">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始建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完善,形成了一道连绵不断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外景摄影:大和 </p><p class="ql-block"> 编辑:大和 2025年6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万里长城由城墙延绵不断连接成的长城是指从辽宁丹东虎山长城到甘肃嘉峪关市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嘉峪关全长8851.8公里。</p> <p class="ql-block">  长城城墙自嘉峪关向西,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与军事防御需求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被独立的“烽燧”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  丹东“虎山长城”位于鸭绿江畔,中朝边界,始建于1469年,与嘉峪关遥相呼应,两者相距8851.8公里是首次得出明带长城的准确数据。</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大唐。是汉代西域都护府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重要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别迭里烽燧”烽火台,作为中国最西端的长城遗址,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长城博物馆中展出西域地区建造烽燧的沙盘。</p> <p class="ql-block">  长城博物馆中展出的修建长城使用的建筑材料图解。</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最东端的山长城,修复全长1250米,海拔146.3米,是为了防御蒙古部落与建州女真人的侵扰而建的明代长城。</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最东端的丹东虎山长城至最西端的新疆乌什别迭里烽燧直线距离为3000公里。</p> <p class="ql-block">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就是当年守疆官兵为国而战的大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散落在周边的每一块石片都带着2000年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中的标识牌(摘自图片):</p><p class="ql-block"> 花岗岩桩柱碑上面19个数字:652927353201120001-1分别代表:</p><p class="ql-block"> 一、 地域码-652927解析为65新疆;29阿克苏;27乌什县。</p><p class="ql-block"> 二、类别码-353201,标志为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三、时代码-12,标识几十年带为唐代。</p><p class="ql-block"> 四、顺序码-0001,表示为乌什县第一段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五、-1,代表第一座烽燧(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万公里长城最西端的战略支点:新疆乌什县别迭里烽燧。</p><p class="ql-block"> 新疆文保单位在烽燧的四周使用了合金材料、质量上乘的金属网,距地面20公分开始,高度在2米左右,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从道边至沟底360度形成了不规则的封闭式防护网。</p> <p class="ql-block">  地震的发生使得别迭里烽燧遭到了较大的破坏,有大块的石头从上面滚落下来。自治区文保部门在第一时间开展了紧急抢修工作。</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公园内搭建的别迭里烽燧(摘自图片),距离别迭里遗址一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的建筑规模,从现存的遗址测量:底部南北长12.7米,东西宽9.8米,顶部南北长7.5米,东西宽3.5米,高度7.3米。</p><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从不同的方向看形状都会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  別迭里烽燧一直向西45公里便是“别迭里山口”(拔达岭),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地区的乌什县境内,是古丝绸之路出往中亚最近的口岸。</p> <p class="ql-block">  “牙满苏”边境派出所是距离别迭里烽燧最近的一个可以办理通行证的派出所。派出所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就是墙基涂料藏蓝色混搭白色墙体,都设在路边上很显眼,省去了办理证件的很多麻烦。</p> <p class="ql-block">  乌什县位于“塔克拉玛干”边缘地带,沙漠气候的影响直接干扰到人们的生活与农作物的生长。</p><p class="ql-block"> 出乌什县城一条六米左右宽的马路一直向西直达别迭里山口。两侧的戈壁滩一旦超过四级以上的风定会搅的天昏地暗。这里的能见度会伴随风势的加大使你消失在渺无边际的沙尘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沙尘暴影响,刚出县城交警示意停车,提醒能见度不足注意减速慢行,安全行驶。</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别迭里烽燧完全失去了汉、唐时期的雄风。恶劣的环境下2000年的风雨飘摇,将它蚕食地分解成一片片瓦砾,至今还岿然屹立在通往国门的路上,点燃起万公里长城永不倒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向西望去难以看到高山屏障,天气的变幻莫测全在预料之外,说话间一会功夫就有可能放晴或是一阵狂风大作。拍照需要在瞬间完成,残垣断壁的房屋与建筑材料清晰可见,这就是在给你机会。这里天气变化没有规律就是规律,全都在听天由命。</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西北角上的建筑物,不能确定它修建的年代,但是可以肯定会是烽燧配套建筑的一部分。烽燧建筑采用夯土砾石与卵石技术混合结构。由于建筑材料坚固耐用,千百年来风沙、盐碱侵蚀仍然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烽燧外围的房屋遗址很难辨别出原有的功能。在周边沟壑中散落一地的碎石片与别迭里烽燧的石料材质很相似。现在周边的干旱的程度足以让轻盈的微风带走灰尘。</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一带能见度在三、四月份达到200米就算不错了。汽车、火车在南疆受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的影响停运时有发生。</p> <p class="ql-block">  位于别迭里山口上的中吉边境国门。</p> <p class="ql-block">  乌什县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直接影响,春天的日子像这样的天气很常见,室外活动身上的浮尘会直接渗透到衣服的纤维里,洗涤后的水只是淡淡的黄色并不见沉积物。</p> <p class="ql-block">  这里风力小的时候远处公路延续的电线杆都可见到,同时又能感觉到没有尽头的戈壁荒滩视觉的苍凉与听觉的孤寂。</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别迭里烽燧西北角上的构筑物在南、西、北三个不同的方向,高度一致的位置上都留有一个相同尺寸的洞孔。</p><p class="ql-block"> 构筑物的东侧留有一处高1.5米,宽40公分的洞口。</p> <p class="ql-block">  自嘉峪关向西,在通往西域途中人烟稀少,地域广阔到处都是荒漠、戈壁,中央政府就根据地理位置、战略作用以及周边环境修建了区片相接的戍堡、烽燧、驿站等设施,这就是新疆修建诸多古烽燧的直接原因。</p> <p class="ql-block">  看到满目疮痍的别迭里烽燧,就会联想起曾经号角连营催战鼓,短兵相接战沙场的场面。烽燧的位置并不是建在明显的高岗上,环视四周最近的山峦也要在几千米之外。极度的干旱让肆无忌惮的风沙带走了烽燧上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去别迭里山口沿线,只有几个由简易房组成的边防检查站。在风沙弥漫的路边,她们全副武装的样子只能看到裸露的双眼,车辆刚到两位“女兵”会主动过来收取你的身份证与通行证拿到站里核实,省去你的麻烦。这里的环境糟糕的很,吃水的问题都难以解决。</p><p class="ql-block"> 出现在别迭里烽燧一带的野骆驼已经形成了一个族群。</p> <p class="ql-block">  地图清晰地表明作为通向东亚国门的别迭里山口它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看到眼前建筑物中废弃的只有板材,不知作为何用,别迭里烽燧标牌上没有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  每一幅画面都在述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如今2000年过去了,别迭里烽燧就如从人们心目中的胡杨精神“生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腐”,在国人的心中竖起了一道历史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别迭里烽燧周边满地的石块都与众不同,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好像被人打磨过…… 。</p> <p class="ql-block">  能见度不出30米的七级阵风还能让这些野骆悠闲地走在车大灯前面,没有一点怕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公元73年,42岁的班超带领36人出使西域,以战养战,以夷制夷,成功恢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各国与丝绸之路的掌控权。班超在通往中亚的咽喉与古丝绸之路哨卡的别迭里烽燧一带作战拒匈奴以国门之外,确保了边塞的稳定与古丝绸之路的畅通。</p> <p class="ql-block">  从县城向西行驶40公里基本见不到人家,这是唯一看到可能有人居住的几间房屋。</p><p class="ql-block"> 柯尔克孜族百姓为家畜准备了充裕的口粮。</p> <p class="ql-block">  分布在西域地区的烽燧很多,一直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千百年来没有间断。在维护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社会安全,百姓生活,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公路右侧的防护网有两米多高,每间隔500米左右就会有两人一组的巡视员?一位拿着长把镰刀,另一位扛着红旗在弥漫的沙尘中巡视。</p> <p class="ql-block">  别迭里山口一带由于地理位置和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直接影响时常会在春季狂风大作,飞沙走石。</p><p class="ql-block"> 黄埃蔽天中的野骆驼成群结队走向深处的戈壁滩。</p> <p class="ql-block">  茫茫戈壁荒滩中的别迭里山口是西域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军事补给、口岸通商、人员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南疆若羌、库尔勒、库车、乌什、阿克苏出使中亚的最佳途径。</p> <p class="ql-block">  张骞通使西域成为古丝绸之路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外交家。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通使西域,海拔4259米的别迭里山口是中吉边界的3号界碑位置,也是翻过天山的重要隘口。历史上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张骞通使西域通过的哪个山口,都只是停留在一个推断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玄装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玉门关西行翻越别迭里山口,途经吉尔吉斯斯坦大清池(今日吉尔吉斯斯坦的伊赛克湖)最终到达印度。</p> <p class="ql-block">  2000年过去了,飞沙走石的别迭里一带的自然环境至今还未曾改变。</p><p class="ql-block"> 西汉大将陈汤在汉元帝建诏三年(公元前36年)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从乌什县出发跨越“拔达岭”(今日的别迭里山口)远征康居斩杀了郅支单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向坚守在别迭里山口上的边防战士致敬!</p> <p class="ql-block">  陈汤是汉元帝时期的名将,以矫诏出兵诛灭西域匈奴郅支单于而闻名,彻底瓦解了匈奴的势力,巩固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统治地位。其“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气壮山河,满腔热血的豪言壮语,确保大汉山河300年无恙。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捍卫国家主权,固守疆土,立我国威”中最经典的誓言,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怀与斗志。</p> <p class="ql-block"> 破阵子•别迭里烽燧</p><p class="ql-block"> 大和</p><p class="ql-block"> 登临高城雄关,横亘万里相迎。</p><p class="ql-block">边关烽火几曾休,壮士断腕舍江东。</p><p class="ql-block"> 不留身后名。</p><p class="ql-block"> 千秋霸业轮回,淘尽绝代英雄。</p><p class="ql-block">西域边陲别迭里,狼烟惊天战鼓鸣。</p><p class="ql-block"> 国门第一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