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母职】

熊礼凤,遇见文字发现美……

<p class="ql-block">不会出现孩子的这种抑郁症的症状会增高,我一直是复旦的副教授,我们复旦其实对我很好,我们领导经常提醒我要赶快升教授,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从2014年我做了一个公益机构,我当。当时之所以作为公益机构,就是因为我们学术上1996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密集拇指,它有一个结论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一旦出现密集拇指的文化,那么这个照顾者会很辛苦那个。被照顾者会很受伤,什么叫密集拇指就是大部分的家庭会把孩子的利益看成是最重要的利益,孩子的利益是高于其他人所有的利益的,并且甚至是唯一的利益,第2个就是强调陪伴的。功能太过了要求做妈妈或者做照顾着24小时的投入,越多的关注,好像对孩子越好,那中国还出现了第3个特征,叫荣辱与共就孩子好像学习成绩好。因为当他以他自我为中心在教育里面,他一旦走到社会上走到应试教育这个社会是不会以他为中心的,整个世界是少了谁地球都转得很好的,你是不可能成为地球的中心,世界的中心是社会的中心或者学校的甚至里面一个班子的中心一个小组的东西你都做不到,那他一定会后面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那么当我们强调对孩子的关注太多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会被牺牲掉,尤其荣辱与共的话,他的四处空间就会很小。小孩子就不会有自己的探索的能力,那这个过程中又会使得照顾者的利益很大的损害掉,本来我应该是今天同学聚会的,但我这个孩子很小,我去同学聚个会你都会产生内疚感,因为你觉得这就是不对的,对不对?我怎么能够离开我的两5岁的孩子呢?然后你会觉得说噢,我怎么能有自己的事业呢?我应该做全职妈妈,因为孩子就需要非常多的陪伴啊,我这个陪伴缺失了那对我孩子来讲是一身的创伤啊,你就有很多的这个自己的焦虑存在,然后就会融入与共。做的不好,我这个爸爸做的不好,一旦出现密集拇指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后面的问题,2014年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出现我已经在14年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女儿开始上学,我明显的看到这些特征在。起来有很多的妈妈放弃了这个自己的职业,以至于我女儿都回来问我说为什么别人的妈妈可以做全职妈妈,你却不能做全职妈妈,我就跟她讲宝宝因为妈妈觉得妈妈目前的成就感将来培养在你身上,你还不见得干得过你妈呢。我说咱谁牺牲还不知道,再说了,我觉得你完全有能力,不需要我那么多的这个所谓的陪伴关注对吧,你也能成长得很好的,但是你需要我,比如说学校有志愿者活动,我还是积极的参加的,因为毕竟我的工作还是比较自由的嘛,所以我跟我女儿会有类似的对话,那我在他的学校里面已经看到了这种起步,那我就觉得如果中国进一步的往这个发展,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一定会提高,而我们的很多人会觉得越来越累,那你后面就。本身不需要你花那么多时间了,不需要你做这些牺牲,你非得去做这些牺牲,然后最后一我成不了好妈妈,我就不做妈妈了,我经常觉得说那那你做妈妈就不要做这样的妈妈,因为这样的妈妈对妈妈对爸爸对照顾着和对孩子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两年14年开始,就开始做公益机构,就开始跟大家讲,你别做这样的妈妈,做妈妈和爸爸一定要记得你很舒服,你很快乐,你的孩子一定是舒服和快乐的,你很焦虑,你很有压力,你觉得不快乐。你的孩子你一定是不快乐的,你孩子是有压力的,他只是不能像你这么好的表达,所以我14年开始做,但是我们得到了政府的这个场地办公的这个支持,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起来了,到16年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这个东西了好。很多的学校开始邀请我们去做,然后到18年后面几年大家现在也看得到了这个情况就是愈演愈烈,所以我自己是觉得密集拇指的概念告诉我们,你家长的大量做的可能都是无用。所以我们要聚焦的不是简单的聚焦什么孩子学习成绩问题啊或者怎么样子,我一般都首先聚焦在你妈妈,怎么让自己更轻松,你会发现妈妈一旦放轻松了,这个孩子自己的成长的动力就起来了,我自己本身的专业就是家庭社会学就是。是我在02年的时候开始做两性关系社会性别的研究,然后我在05年开始做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我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也是家庭社会学,我其实从我的领域来讲,一直是做了家庭教育作家庭生活,甚至我们在欧美的学派里,我在这个研究领域叫私人生活的研究,因为这就是我着重的点领域的不同,你所关注的阅读的书目也不一样,那我自己又正好是有孩子,所以我其实是做研究的过程。成就是我自己人生的遇到困惑的过程,刚刚结婚遇到了性别的困惑,那我开始做代际关系的研究,就是等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原来跟我妈妈跟我婆婆关系都可以。结果等到你一生孩子,他们两个同住跟你的时候,我就发现矛盾很多,我就不能理解,明明都是很好的人,也都是很善良的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共处在同一屋檐下,所以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这种代际关系。所以最后出的书叫谁在你家就是研究这个老人和我们年轻一代的关系,后来我又开始更多的做家庭教育研究,也是大量的做孩子的这个发展的规律啊,然后怎么能够陪伴的更好,因为我先学了女性主义,性别怎么平衡好我。自己的发展,我觉得我这块做的都很好,所以我在自己过去,我们从14年做到2020年,我们每年都有几十场,甚至后面就上百场的讲座,都请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家长沙龙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我自己是看到很。很多很多父母真的就是眉头紧锁的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觉得我们最有成就感的就是上完这些课程,我参加完这些活动可能。能够有一个我们这样的力量,帮助大家跳出贝吉木周的文化,帮助大家跳出这种无用的焦虑,甚至减少大家这些无用的消耗欺负你的时候你第一反应不是还击而是大脑一片空</p> <p class="ql-block">这段内容围绕“密集母职”现象展开,结合复旦大学副教授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历,核心信息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密集母职”的定义与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概念起源:1996年提出,指家庭将孩子利益视为唯一核心,强调照顾者(尤其母亲)需24小时高强度陪伴,甚至形成“荣辱与共”的捆绑关系(如孩子成绩与家长价值挂钩)。</p><p class="ql-block">2. 三大特征:</p><p class="ql-block">- 孩子利益至上,高于家庭其他成员;</p><p class="ql-block">- 过度强调陪伴,要求母亲全时投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荣辱与共”,孩子表现直接影响家长自我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密集母职”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对孩子:</p><p class="ql-block">- 自我被牺牲,缺乏独立探索空间,进入社会后因“中心感”落差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症风险升高);</p><p class="ql-block">- 抗压能力弱,难以适应“非自我中心”的现实环境。</p><p class="ql-block">2. 对照顾者(母亲):</p><p class="ql-block">- 被迫牺牲个人事业、社交与成就感,产生内疚与焦虑(如放弃同学聚会、职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陷入“无用消耗”,因过度关注孩子而自我内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副教授的实践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公益行动起源:2014年因女儿入学,目睹“密集母职”现象蔓延(如妈妈们放弃职业做全职妈妈),创办公益机构倡导改变。</p><p class="ql-block">2. 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长放松是关键:母亲若焦虑,孩子必受影响;反之,母亲轻松能激发孩子自主成长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 反对“牺牲式育儿”:家长不必过度陪伴,应优先关注自身状态(如副教授拒绝做全职妈妈,与女儿沟通“你的成长无需我全时牺牲”)。</p><p class="ql-block">3. 社会反馈:2014-2020年通过讲座、沙龙等活动,帮助父母跳出焦虑,政府与学校逐渐重视(如16年起学校邀请合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学术背景支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专业领域: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博士论文聚焦代际关系(著作《谁在你家》);</p><p class="ql-block">- 研究视角:从“私人生活研究”切入,结合自身育儿困惑与学术理论,形成对“密集母职”的系统性批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内容以“密集母职”为核心,通过学术概念、现实案例与个人实践,揭示过度育儿对家庭的伤害,倡导“<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长先自我满足,孩子才能健康成长</span>”的理念,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关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