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纽约,只要时间允许,怎么着也得看一场百老汇的音乐剧吧?这回去一住好几天,我就责成LD去查一下有什么好剧可看。LD在Sunset Boulevard (日落大道) 和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 之间研究了许久,最后决定去看盖茨比。</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个歪打正着竟又是一个意外之有所得,且待我慢慢讲来。</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挺惭愧,我虽说也算个读书人,却没读过多少书😅。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种小说从未出现在我的书桌上,就连电影我都没看,总觉得与其看那些有钱人炫富的闹剧还不如去看阿凡达,至少还可以打开点儿脑洞。</p><p class="ql-block">呵呵,兔羊兔森破兔拿衣服(too young, too simple, too naïve) 啦!有道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搁我身上就挺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这不?就这两天我才知道,到2025年4月10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100岁了。100年啦!从初出版的无人问津到现如今霸榜<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中学生</span>必读书单,44岁便郁郁而终的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怎能料到他身后这百年的不孤独呢?若真能预见未来,也许他就不会抑郁、酗酒、潦倒,猝然离世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年–1940年)</p> <p class="ql-block">这位被大家昵称为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大作家经历不凡,去世前穷愁潦倒的他也曾靠写作富过。虽说他的出身不算显赫,一生也只有短暂的40几年,他却写出了4部长篇小说、4本文集以及164篇短篇小说,还是“爵士时代” (Jazz Age)这一概念的始创者。</p><p class="ql-block">想当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菲茨杰拉德</span>上过普林斯顿大学却没毕业,因爱上了风流多金的校花被拒而万念俱灰。他退了学,怀着自杀的想法愤而参军,想去欧洲参加一战。在赴死(参军)前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匆忙写下了第一部12万字长篇小说的初稿却未得发表。在一战中,他曾在后来的美国总统、当时的陆军上尉艾森豪威尔手下当兵,却没有机会上战场。退伍后他又辗转回到纽约,过着拮据的生活。他修过汽车做过广告设计,边工作边修改手稿,1920年终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This Side of Paradise(中译本名为《人间天堂》),实现了自己从小就向往的当作家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泽尔达·塞尔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936)</p> <p class="ql-block">第一本书的成功不但为菲茨杰拉德赢得了名气,也让他实现了财富自由。于是,当年曾因他一无所有而拒绝了他求婚的富家女泽尔达·塞尔(Zelda Sayer) 终于答应嫁给他了。这一经历也成为他后来写小说的素材,放进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p><p class="ql-block">1922年,菲茨杰拉德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篇《美丽与毁灭》(Beautiful and Damned) ,进一步跻身于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他常去欧洲旅行,与那里的“失落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 交往,结识了不少现代文学与艺术家,还与海明威交上了朋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泽尔达·塞尔(右)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936)</p> <p class="ql-block">花天酒地的社交需要金钱垫底。为了维持富裕的生活水平以满足妻子的需求,菲茨杰拉德不得不拼命写作,为各种杂志撰稿,同时又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第三部便是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夜色温柔》,写于1934年。后来他的妻子因精神病住进了医院,他写作也几乎中止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版的书现在已经拍卖到12万5千美元了</p> <p class="ql-block">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出版以后,时评还不错,但是销量不好,头一年只卖出了两万多本,颇有点儿让他心灰意懒失望失意。但因为初版数量只有区区几万本(到作者去世时仓库里还积压着大量的滞销书),现在反倒成了洛阳纸贵,一本可以卖到十几万美元。</p> <p class="ql-block">酗酒抑郁不得志,落寞的菲茨杰拉德把患病的妻子送进北卡罗来那州的精神病院,自己只身“西漂”好莱坞寻找当编剧的机会,却于1940年因心脏病猝死,只给妻女留下了夹在书中的700美元现金和微薄的退伍老兵津贴这点儿遗产。英年早逝,44岁的他与身后的美誉、辉煌与财富完美地擦肩而过,完全不知道自己后来成为了被公认的20世纪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梦中。(他让我联想起了梵高,一样的努力,一样的坎坷,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身后荣耀…… )</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声名雀起的契机还是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1943年到1946年间,受到欧洲新兴的平民化的口袋书——其实就是简易平装本书藉——的启发,美国民间的“战时图书委员会”(the Council on Books In Wartime)为战场上的士兵出版了1322种不同的特供书,又称“部队版平装书”(Armed Services Edition)。已经停印滞销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忝列其中,印了十五万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战期间发行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口袋书</p> <p class="ql-block">这批战场口袋书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许多人通过阅读来暂时忘记战场上的残酷与烦恼。有些时候一本好书会被撕成几半,可以让几个士兵同时阅读。口袋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是退伍兵的平民生活,容易引起联想与共鸣,因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年轻战士和他们的家人中广为流传,</span>也为此书奠定了现代美国经典的地位。据统计,《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在全球销售了超过三千万本,美国所有的图书馆都可以借到,阅读过的人更是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有介绍说,战场上的口袋书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士兵的阅读习惯,也稳固了廉价的平装书在美国大众书籍市场中的地位(1939年口袋书刚出现时每本售价仅25美分)。因为在战场上有了口袋书的陪伴,许多退伍士兵一生都保留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有的人重新回归校园,修读了文学学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了不起的盖茨比》百年纪念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埃莉诺·拉纳汉(Eleanor Lanahan)</p> <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百年,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外孙女埃莉诺·拉纳汉写了一篇短文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她在文中这样写道:</p> <p class="ql-block"><i>我无法准确说出人们为何如此热爱《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许是因为香槟派对、奢华漂亮的汽车、巨大的庄园,还有盖茨比丰富得惊人的衬衫收藏。我记得母亲告诉过我,她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受大学生欢迎,是因为篇幅很短,读起来也不难。……《了不起的盖茨比》逐渐被改编成芭蕾、歌剧,它的象征意义被彻底分析,主题被解读了千百遍,但盖茨比依然超越了时间——他一直站在黑暗中,</i><i style="font-size:18px;">凝望着海湾对岸码头上的绿灯</i><i>。</i>(《来自外祖父的文学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湾对岸码头的绿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自纽约百老汇剧场外的招贴画)</p> <p class="ql-block">盖茨比每天都要眺望的“海湾对岸码头上的绿灯”是已经嫁作人妇初为人母的前女友家的灯光。它象征着盖茨比对过往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憧憬,也饱含着他的遗憾与不甘。那绿灯是盖茨比一生追求却不可实现的梦想。尽管盖茨比从一个退伍兵穷小子搖身一变成为富人,他仍然不被上层社会的人们所接受。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聚到他家欢娱享乐,曲终人散之后却只空留他一人孤寂惆怅。剧中前女友刚愎自负的丈夫一句话道破了人性:这无关金钱而是阶级问题(It’s not about money. It’s class.)。</p><p class="ql-block">阶级固化、阶级对立、阶级特权、阶级歧视,是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即使表象不一,骨子里也是财富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人性的试金石。</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对爵士时代的奢靡与魅力的经典写照。它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富足和无限可能的闪耀图景,然而在这光辉背后,是一个梦想在腐败与恶意的侵蚀下逐渐凋零的世界。”——引自《盖茨比如何预言了川普治下的美国》(How Gatsby foretold Trump’s Americ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正慢慢写着这篇文呢,一天遇到隔壁邻居Bob和Ginger,与他们聊起盖茨比这本书,没想到又引出了新的故事。Bob说,你们知道吗?写盖茨比的作者就葬在离咱不远的石家庄(Rockville)那边一个教堂的墓地里。</p><p class="ql-block">我一听就来了兴趣——这么近,怎么也该去拜谒一下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t. Mary's Catholic Church</p> <p class="ql-block">菲茨杰拉德就葬在这座位于一个繁忙的三岔路口交通要道上的圣玛丽教堂墓园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小的墓园在闹市中取静</p> <p class="ql-block">我来之前已经做过不少搜索,所以很容易就找到了Fitzgerald的家族墓地。从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这里已经安葬了菲家至少四代人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菲茨杰拉德的爷爷麦克尔·菲茨杰拉德的长眠之地。墓碑上没有写他的出生日期,从网上的族谱来看,他大约是1828年生人。麦克尔入过伍(1853年11月),也当过逃兵(1854年1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1855年12月去世,享年仅27岁,还留下了一个遗腹子。也不知道他的早逝与当逃兵的经历是否有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菲茨杰拉德家在马里兰州当地曾经拥有过一个小小的农场,但是到了斯科特他爹艾德沃德(Edward)那辈人的手里,艾德沃德却举家搬离了马里兰。</span></p> <p class="ql-block">菲茨杰拉德的父亲Edward (1853-1931) 和母亲Mary (1859- 1936)的墓碑,相隔大约三五米之遙。</p> <p class="ql-block">艾德沃德是麦克尔的第二个孩子,他的大儿子就是斯科特,盖茨比一书的作者;他还有一个女儿Annabel,可能就是上边照片里的小女孩。关于艾德沃德的生平几乎没有什么信息,但是他的妻子玛丽(Mary)却颇有些背景故事。</p> <p class="ql-block">根据族谱记载,玛丽·麦奎兰·菲茨杰拉德的家族出自圣保罗(St. Paul)的上流社会, 住在富人区萨米特大道(Summit Avenue)的劳雷尔大道481号。她嫁给了爱德沃德·菲茨杰拉德,一位事业失败的商人,所以菲家一度还是靠玛丽的娘家麦奎兰家族提供的经济支持过活。</p><p class="ql-block">因着这个缘故,“小菲茨杰拉德与圣保罗精英阶层的交往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 的人生。他对富足的生活既爱又恨。他极力寻求精英阶层的认可,但也意识到他们生活的空虚。这一主题在他的小说 《人间天堂》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两部小说反映了菲茨杰拉德在争取社会认可和成功方面 的个人挣扎。”(来源:wikitree)</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斯科特和Zelda墓的脚下还有一块墓碑,看着有点儿堵。仔细看,那是他们唯一的女儿Frances Smith (1921-1986)长眠之地。一家人算是整整齐齐地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这其中又有几多波折。1940年,斯科特正在美国西海岸的好莱坞打拼,为多部电影的剧本当幕后写手,自己的剧本却不被人认可。他酗酒、抽烟,最后因心脏病突发而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当时他的妻子泽尔达住在3000里外美东的北卡罗莱那州一家精神病院中。她说斯科特多次提到要与家人安葬在一起,便请人把他的遗体送回到马里兰州。</p><p class="ql-block">可是,家族墓地所在的圣玛丽天主教堂主持人认为斯科特生前的浪子行为不符合教义,拒绝让他长眠在这里。无奈,泽尔达只好在一英里外的石家庄墓园(Rockville Cemetery) 买了一块地安葬了斯科特。8年后,泽尔达不幸在养老院的一场火灾中丧生,最终与斯科特埋在了一起,但因为当时泽尔达只买了一个墓穴,她只能被埋在了斯科特的棺木上方。</p><p class="ql-block">27年后的1975年,石家庄妇女俱乐部(Rockville Women's Club) 发现他们的墓穴因年久失修开始坍塌,墓园通知了家人,才知道他们本应该埋在圣玛丽教堂的家族墓园中。</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斯科特早已因《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成了美国的著名作家,当地教会的主持也已经换了人,所以他家人迁墓的请求立刻得到了主教的祝福,他们终于与家人团聚在地下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盖茨比的作者全名叫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与美国国歌的词作者Francis Scott Key (1779- 1843) 同名。这可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小斯科特的父母为了纪念大斯科特而给他起的名字。美国是有这个传统的,用名字来纪念亲人或向崇拜的人致敬。</p><p class="ql-block">那这二位是啥关系呢?是亲戚,远房的。可是我怎么也算不清楚,究竟这二位是啥辈份:second cousin, three times removed ——second cousins 是共有一个曾祖父;three times removed 是差三辈儿(一个“ removed”差一辈儿)。谁算过账来可一定要告诉我啊,please!</p> <p class="ql-block">菲茨杰拉德的墓碑上只镌刻了一句话: “我们奋桨向前,逆水行舟,却被激流不断推回到过去。” 这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的最后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在菲家墓地旁边不远处,-棵参天的橡树下我发现了一个被绿叶掩映着的小小墓碑。仔细读上面的碑文才知道,这是一个只有一岁两个月的小宝宝的安息之地。她如果能活到现在,应该整整150岁了(1874-1875)。我想,这棵大树一定是她的家人在安葬她时种下的,如今已蔚然成荫。</p> <p class="ql-block">正要走近去看,却见从树后转出一个小小的梅花鹿。它的腿受了伤在那里歇息却被我们惊动,一拐一拐地走着。我本想去捉它送医,又担心会吓坏它,只得给教堂打电话报告。听说他们会来处理,我们才忐忑不安地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本来是想讲百老汇的音乐剧的,却一下子写成了“三岔口”,越说越离题😅 不过,我觉得这学习也是很有意义的,有点儿像吃了好吃的鸡蛋,顺便认识了下蛋的鸡(借钱钟书语)🤭,有了意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好了好了,现在言归正传。</p> <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除了成为名著大卖,还被五次改编成电影写成歌剧,2024年百老汇又制作了歌舞剧,立刻成为纽约游客旅游清单上的一大热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自纽约百老汇剧场外的招贴画)</p> <p class="ql-block">原作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对人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财富、情爱、背叛、阶级固化的</span>生动刻画,描绘出爵士时代的奢华与颓废。退伍军人盖茨比(Jay Gatsby)对青涩年华时爱上的富家女黛西·布坎南(Daisy Buchanan)坚定不移的爱是主线,盖茨比的死是结局,黛西的冷漠无情令人唏嘘。一切皆因阶级差异而起,一切皆因阶级不平等而终,财富、爱情都无法改变人性,过往就如云烟消散不可追,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自纽约百老汇剧场外的招贴画)</p> <p class="ql-block">Al是这样介绍《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概要的:</p><p class="ql-block"><b>盖茨比的痴迷:</b></p><p class="ql-block">盖茨比渴望与黛西·布坎南重聚,黛西是他在战前深爱的女人,如今嫁给了富有而傲慢的汤姆· 布坎南。</p><p class="ql-block"><b>奢华的派对和重燃的爱情</b>:</p><p class="ql-block">盖茨比举办奢华的派对,希望引起黛西的注意。尼克帮助盖茨比和黛西重归于好,他们开始了一段恋情。</p><p class="ql-block"><b>冲突与悲剧:</b></p><p class="ql-block">汤姆发现了这段恋情,并与盖茨比对峙。在激烈的争吵中,黛西驾驶盖茨比的车时意外杀死了汤姆的情妇默特尔·威尔逊。盖茨比承担了责任, 导致默特尔的丈夫乔治·威尔逊杀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探索的主题:</b></p><p class="ql-block">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财富、阶级、美国梦、爱情 和幸福的幻觉等主题,批判了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道德沦丧。</p> <p class="ql-block">上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剧场也自带镏金时代的些许奢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演前的舞台布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自纽约百老汇剧场外的招贴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冥冥中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自纽约百老汇剧场外的招贴画)</p> <p class="ql-block">人生如Du博,敢拼也未必能赢,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生死有时只在自己或别人的一念之间。</p> <p class="ql-block">生活如逆水行舟,虽拼命向前,却总会被激流带回到过去——这就是盖茨比、也是盖茨比之父菲茨杰拉德留给我们的箴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老汇正在上演的一些剧目广告</p> <p class="ql-block">入夜的时代广场依旧热闹辉煌,恰如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爵士时代那华丽的外表。有人评论说:</p> <p class="ql-block"><i>《了不起的盖茨比》超越了书中人物的道德缺失,揭示了冷漠是一种政治力量。这不仅包括寡头阶层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包括将掠夺等同于成功的观念。所谓的世界建造者们那种肆无忌惮的残忍,最近又在特朗普主义的黑暗幻想以及硅谷那愚蠢的座右铭 “快速行动,打破常规” 中得以体现。</i></p><p class="ql-block"><i>……</i></p><p class="ql-block"><i>一辆疾驰汽车的鲁莽驾驶者让盖茨比的派对戛然而止;这是一个关于像黛西这样 “糟糕的驾驶者” 留下的残骸的故事,他们破坏了一切然后一走了之,讲述了加速本身的破坏力。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冷漠不仅仅是疏忽大意 —— 它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方式。这是一种笃定,即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承受你造成的破坏</i>。</p><p class="ql-block">(邸报:《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何预见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p> <p class="ql-block">所以,盖茨比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所以,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6月20日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