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 时空长廊里探思齐鲁文明

清风(西安)13996706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山东的文化客厅,更是时光的温柔容器。</p><p class="ql-block">有不输故宫,领先建馆的底蕴,却藏着更接地气的齐鲁烟火;有堪比国博的大厅气度,却盛满了更鲜活的海岱故事;有不逊于任何博物馆的文物分量,却多了份‘出土即原地安顿’的故土深情。从大汶口的陶火到商周的青铜,从海岱的文明根系到齐鲁的文化星空,从甲骨文的刻痕到VR里的考古现场……山东省博物馆,让每一寸历史都有呼吸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博物馆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将齐鲁大地八千年的文明密码收藏其中。“鼎”的外观造型,象征着“鼎立天下”的齐鲁气度;外墙浮雕的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商周的青铜纹饰,让参观者提前嗅到厚重的历史气息。阳光从中央大厅30高玻璃藻井射下,打在“山”字形的立柱上,如黄河与泰山大气滂沱的碰撞,似乎在说欢迎到来,好好感受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底蕴吧。展柜中躺着穿越千年的文明密码,互动区燃着古今碰撞的科技火花——山东省博物馆,没有与谁相较的锋芒,却自有一份让文物‘活起来’的独家浪漫。</p> <p class="ql-block">最绚烂的21展厅,暗调灯光下,晶体内的包裹体在光里浮沉,大有梵高《星空》的调调!顺着蜿蜒如矿洞的展线游移,脚下似有岩层深处的回响。柱状、簇状晶体如冰棱垂落,似玫瑰绽放,光掠过棱面,五光十色的碎影落在肩头,一晃便化开了。这是自然用亿万年打磨的“上帝结构”,摆在那里就是写满倔强的诗行,在这唱诵中,十大镇馆之宝隆重出镜……</p> <p class="ql-block">由远而近,盘点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约距今6000 - 4400年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造型仿生(似猪/狗 ),是实用与艺术结合的陶器,见证山东地区早期文明。</p><p class="ql-block">“远古萌宠小猪”于1959年在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粗,短尾上翘,从O型嘴巴看进入,小表情真是顽皮可爱。弧形提手与尾根处的筒形注水口,又为其增添了实用的功能,让人不禁感叹大汶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件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器物,堪称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2. 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4400 - 3800年 ),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2 - 0.3毫米 ),代表中国远古制陶工艺巅峰,是龙山文化标志性器物。</p><p class="ql-block">这件来自远古的神秘艺术品,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杯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2毫米,不足两张A4纸。通体黑亮,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高柄上饰有的平行凹弦纹,使其更显更添一份优雅。这件龙山文化制陶技术的登峰造极之作,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赞叹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3. 甲骨文(商代晚期 ),山东博物馆藏甲骨超1.05万件,含名家旧藏,有罕见“鬼方”“夷方”记载,是汉字起源、商代社会研究的关键实证。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演变的活化石。每一片甲骨都仿佛是一扇通往商代的时空之门,上面记载着祭祀、战争、天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片刻有“虹”字的甲骨尤为珍贵,描绘了双龙吸水之景,反映了商代的天文观念。</p> <p class="ql-block">4.亚丑钺(商),1965年青州苏埠屯商墓出土,青铜钺上铭“亚丑”,透雕人面纹,是商代东夷方国权力象征,印证山东与商王朝关联。</p><p class="ql-block">钺身透雕的人面纹,双目圆睁,口露垛形牙齿,两侧铸有的“亚丑”铭文,这两片“腮红”有人看是童趣,有人看是神秘,它是商代东夷方国“亚丑族”的权力象征。</p> <p class="ql-block">5.颂簋(西周 ),盛食器,盖、器对铭152字,记录“颂”受天子册命,造型、铭文、工艺俱佳,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极重要。</p><p class="ql-block">造型庄重沉稳,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仿佛是在诉说着当时的礼仪与文化。器身和盖铭文讲的是西周职场故事,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6.鲁国大玉璧(战国 ),1977年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直径32.8厘米,是国内发现最大战国玉璧,纹饰繁缛精美,代表先秦玉文化巅峰。</p><p class="ql-block">青碧色的半透明玉料质地温润,油脂光泽四溢。玉璧上饰以谷纹、龙纹,线条流畅,繁复精美,每一处纹饰雕刻出的都是战国时期鲁国的辉煌与繁荣。这块是迄今发现最大的战国玉璧。也是山东博物馆穹顶藻井的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7.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失传千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出,解开“孙子孙膑其人其书”千古谜。历经千年岁月这些竹简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辨,它们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军事史,证实了先秦兵学双星并存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8.东平汉墓壁画(汉代 ), 2007年东平汉墓出土,山东迄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看似汉代的“朋友圈九宫格”,乐舞百戏、车马出行等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将汉代的社会生活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线条流畅自如,每一笔都勾勒出汉代画匠的高超技艺与艺术水准,是研究汉画艺术的“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9.九旒冕(明初 ),1971年济宁邹县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中国现存唯一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帝王礼帽规制(前后垂9道旒 ),见证明代礼仪制度。</p><p class="ql-block">冕板上悬垂着五彩玉珠,如同璀璨的星辰,象征着“天圆地方”。青玉充耳契合《诗经》“充耳琇莹”之仪,仿佛在提醒着佩戴者要保持清醒与明智,是一件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10.郑燮《双松图轴》(清代 ),乾隆二十三年画作,水墨双松配长篇题记,书画俱佳,展现“扬州八怪”艺术风格与文人情怀。《双松图轴》,是一幅书画双绝的艺术珍品。画面上,双松挺立,一主一辅,一浓一淡,犹如两位高洁的君子,屹立于天地之间。题跋中抒发的高洁情怀,更是让这幅画增添了几分文人雅士的气息,充分展现了郑板桥“以书入画”的个人风格。</p> <p class="ql-block">观珍意未尽,探古念常萦。</p><p class="ql-block">捋捋印象深刻的展品,或许今后会各种媒体中相遇,相信就像马踏匈奴于甘肃,长信宫灯于河博,状元卷于青州,辛追夫人于湖南,以及青铜神树与三星堆……哪件每件文物不是守着岁月,站成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商 铜鸮卣(you)</p><p class="ql-block">造型呈两鸮相背而立状,盖为鸮首,尖喙圆眼;器为鸮身,爪作四足。盖、器身分饰鸮耳和双翅。盖内侧上发现族徽铭文“协”,一人执一戈一盾。鸮卣为盛酒器,器内无色透明液体经检测证实为3000年前的蒸馏酒。</p><p class="ql-block">2010出土时,可测出有液体,但一直无法打开,费尽周折,结论总算摆在博物馆里:面装3000年的“陈酿”。颜色如水,纯度极高。这“萌兽”<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在商周时是通神、护佑的象征 。这件是酒器如一把钥匙,开锁商周的祭祀礼仪、酿酒科技、地域文化,甚至能看到古人审美和信仰的“传承链”。</p> <p class="ql-block">这件八角星纹彩陶豆是“禁止出国”的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没进前十,但它在大汶口文化里绝对是“C位选手”。</span>这种图案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很少见,有学者认为可能和古人的宇宙观有关,几何图形像是在描绘星辰运行!</p> <p class="ql-block">当青铜器的幽光穿透三千年岁月,当陶俑的面容仍凝固着秦汉风华——山东这片土地,简直是把整部中国文明史都‘搬进’了博物馆里!你知道吗?这里不仅藏着3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7家还是县级宝藏),更有735家备案博物馆星罗棋布,比数量排名第二的浙江多200了多家!最让人叫绝的是,山东秉持‘出土即原地安顿’的大气理念,让每一件文物都在诞生之地诉说着原汁原味的故事,粉了多年的青州博物馆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离馆前再回首青州北齐展厅,愿“青州的微笑”用不凋谢!</p> <p class="ql-block">一馆藏珍观未足,满心留憾待重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