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进藏日记 第三天</p><p class="ql-block">一:高原晨启,圣域与新颜</p><p class="ql-block"> 清晨7点,清冽如泉的高原寒气已将玉树结古镇“万信至格酒店”的窗棂浸透。简单却暖心的酒店早餐后,7点30分,引擎低吼,车轮再次碾过这片古老又新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一站是去结古寺,这是一座震后重建的重生之城: 作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在玉树的核心圣地,结古寺依山层叠而上,赭红的殿宇与金色的法顶在朝晖中庄严矗立。拾阶而上的微喘,如同自然的呼吸,平添朝圣的虔敬。寺内,酥油灯火光摇曳,诵经声如低沉的潮音,空气中浓郁的藏香与酥油气息,凝结着无形的庄严。立于寺前高台,俯瞰结古镇全景,这是一幅饱含力量的画面!眼前不再是大地震后满目的疮痍,而是涅槃重生的景象。玉树州规整的街区、崭新的楼宇、奇整道路在晨光中铺展,阳光下闪耀着活力。这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倾力援建的硕果,是藏族同胞顽强不屈、守望相助的见证。一座饱经苦难的城市,正焕发出新时代高原特有的璀璨朝气和蓬勃光芒。凝视着这片新颜,心底涌动着对生命韧性与团结力量的深深震撼与感动。</p><p class="ql-block">二:信仰的石头城——流转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新寨玛尼堆,这是生活在高原人们的一处永恒的祈愿之城: 告别古寺的肃穆,旋即抵达令人心魄俱震的新寨嘉那玛尼石经城。这座“信仰长城”巍巍矗立,数以亿计的玛尼石,承载着无尽的六字真言与神佛圣像,堆砌成墙,铺展成巷。每一块历经风霜的石刻,都像一枚凝固的时光胶囊,蕴藏着一份祈愿或一段轮回的哲思。转经的人潮:灵魂的河流: 环绕石经城的,是一条由虔诚者汇成的永不停息的河流。藏袍老者手摇经筒,步履沉稳而坚定,皱纹里刻满信仰的痕迹,口中诵念低沉悠远,每一步都踏在灵魂的归途上,专注的神情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间或有中年的朝圣者,以额头轻触玛尼堆,献上最深的敬意。另一侧,是身着鲜艳冲锋衣的游客们,或惊叹于宏伟的规模,急切拍照留念;或亦步亦趋试图模仿,脸上交织着新奇、探索与或许并不自知的短暂神圣感。石城的古老厚重与这流动的人潮形成奇异的和谐——千年信仰无声诉说着永恒,而朝圣者的笃定与游人的喧闹共舞,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在信仰场域中展开的人间百态图。触摸石面冰凉而粗糙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无数灵魂虔诚的重量和体温。</p><p class="ql-block">三:峡谷交响曲——群山、险路与往昔的惊雷</p><p class="ql-block">铁血山脉与飘带险路: 征程向囊谦挺进,道路如同嵌在高原巨人肌骨上的细绳。首先翻越甲冷尕山:赭红色、铁锈色的巨岩狰狞毕露,在暴烈的阳光炙烤下,如同冷却了亿万年的岩浆,狂野凌厉的线条切割着湛蓝天幕,呈现出一种粗犷到极致的苍凉。随后,一头扎进觉隆尕峡谷——道路瞬间收紧,悬于垂直的峭壁腰间,仿佛随时会被嶙峋怪石挤落深渊。谷底,澜沧江怒意滔天,轰鸣声如滚雷不断冲击耳膜,翻滚的浊浪让令人眩晕的落差感扑面而来。每一个急弯都伴着轮胎摩擦路面的嘶鸣,每一次会车都是惊心动魄的近距离博弈,持续的专注与紧绷的神经消耗巨大。昔日魔爪:俄亚拉山的绝境回忆: 驶近俄亚拉山垭口,三年前那场惊魂瞬间如潮水般涌入脑海无比清晰,那是三年前我摩旅西藏返程之时,彼时也是午后,也是这条似乎被诅咒的盘山路。刚才还艳阳高照,一翻过垭口,浓密得化不开的铅云毫无征兆地从四野合拢,天地霎时昏暗如墨,能见度陡降至数米未及反应。头顶炸雷一个接着一个震耳欲聋、仿佛要撕裂苍穹的霹雳雷暴!狂风瞬即撕碎平静,暴雨夹杂着拇指大小的冰雹倾盆砸下,摩托车头盔如同被无数铁锤疯狂擂击。那辆摩托即便挂在一挡,在狂风、冰雹与陡坡及急湾的四重绞杀下,几近失速、挣扎缓慢嘶吼向前。雨水冰冷刺骨,顺着脖颈倒灌身体,体温被狂暴地抽离。那七十多公里的煎熬,是对我意志和生命的极限拷问,抵达囊谦时已浑身湿透,颤抖不止几近虚脱。</p><p class="ql-block"> 今日重越油电破风抚平惊悸: 而今同样的山路,同样的垭口,甚至相似的光线下,心境却截然不同。座驾为油电混合的坚实伙伴。此刻,俄亚拉山的褶皱依然深刻险峻,但引擎响应沉稳有力,即便在陡峭坡道上加速,动力也无丝毫迟滞(得益于电动机对高海拔的低敏感)。望着车窗外盘旋上升的道路,对比昔日的狼狈失温、几近绝望,今日的从容与可控让心头感慨万千。油电混合的动力在此刻不仅意味着技术优势,更像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抚慰与证明——证明高原可以臣服于准备与坚韧。往昔的艰险已成烙印,今日的穿越则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慨然与释怀。</p><p class="ql-block">四:时光之盐——白扎的色彩诗篇</p><p class="ql-block"> 千年盐场大地的调色盘: 抵达囊谦县的白扎盐场。这片盐井的采掘历史悠长如澜沧江水,可追溯至古老唐蕃时期,千年不息。眼前景象堪称视觉的奇观与史诗!数以千计的盐池,顺着缓峭的河边梯次排开,巨大的围堰勾勒出精妙绝伦的几何矩阵。正午的高原阳光如同上帝之手打翻的巨大调色盘,将池中富含矿物质的卤水渲染出令人窒息的魔幻色彩:深邃的朱砂红与天空呼应,温润的红盐如宝石铺陈,耀眼的琥珀红仿佛熔金流淌,其间交织着纯粹无暇的盐田雪红。微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色彩便随之流动、变幻。盐耙与结晶盐摩擦发出细碎声响,这是劳作的诗行。触碰历史的温度: 立于观景台,灼热的风裹挟着浓烈的、微涩的咸味扑面而来,这是大地的气息,也是时间的气息。凝望这片由光影、线条、色彩与汗水共同绘就的古老画卷,内心被一股磅礴的震撼与感动充盈。这不仅是一场自然馈赠的视觉盛宴,更是人类与严苛自然共舞千年的不朽颂歌,是对生命不息、技艺永续的无言之大美,是藏地文明活着的、跳动的脉搏!</p><p class="ql-block">五:重返高原灯塔——高强村小学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急驶的车滚烫的心: 前往玉树县下拉秀乡高强村小学的路途,是今日最为念想的一段,却也是最充满期待的一段。车轮碾过路面,心绪早已飞回那座熟悉学校,2010年玉树大地震后,作为组织者我曾与朋友们奔走呼吁,为这片偏隅高地募集安装了象征光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驶入学校操场的那一刻,熟悉的场景伴着焕然一新的青春活力扑面而来!我看到校长和几位年轻老师,他们的笑容如同高原七月盛开的格桑花,灿烂、纯粹、充满感染力。校舍依然简单,但整洁有序,虽未见到当年捐助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但我知道当年捐赠的太阳能板曾在学校屋顶无声地汲取着高原无尽的阳光,默默供应着这小小知识殿堂所需的能量。这群老师年纪虽轻,虽然脸庞已烙下高原阳光和风霜的印记,但他们的眼神清澈明亮,跳跃着理想的光芒与踏实的坚毅。围坐在一起,听他们热情洋溢地讲述,我仿佛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和对山外世界的向往;也看到年轻老师选择扎根于此的信念与无悔的青春。他们的话语朴实,却字字句句蕴含着改变命运的力量。那份忘我的投入与纯粹的教育热忱,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热烈燃烧。 站在他们中间,一股滚烫的暖流从心底直冲眼眶。当年的太阳能板驱散了黑暗,带来了物理的光明;而此刻眼前这些如格桑花般扎根高原冻土、如雪山般坚定的年轻灵魂,他们才是真正点亮这片土地精神未来的不灭灯塔!孩子们朗朗书声是种子,老师们便是这贫瘠土地上最辛勤的园丁和护苗人。在他们阳光般的精神状态和教育信念中,我无比清晰地看到了高原未来蓬勃向上、充满无限可能的朝霞。这份深植于行动之中的感动与希望,瞬间熔化了旅途累积的一切疲惫与惊险,成为此行最为珍贵的精神收获。</p><p class="ql-block">六:归途心印——满载星光</p><p class="ql-block"> 今天390公里的回响: 暮色四合时结束这浓缩山峦、峡谷、绝壁、色彩与情怀的史诗征途。身体的疲惫沉甸甸,是高原与道路共同刻下的印章。然而,内心却充盈如满溢星光。圣寺的金顶俯瞰着浴火重生的新城,诉说着不屈与凝聚;石经城的玛尼石堆叠着永恒信仰与世间百态;峡谷狂飙、昔日梦魇与今日从容,书写着与自然搏斗的惊魂与释然;盐场千年不灭的色彩长诗,低吟着文明与土地的共生;而山村小学里那群点灯人般的年轻师者,则是高原夜空最亮的那片星群——他们用行动许诺了一个更明亮的未来。所有这些画面、感触、声音与情怀,交织、发酵,将这一天锻造成一枚深烙于心田、璀璨夺目的精神勋章。高原以其苍凉壮阔与险峻荒寂锤炼旅人,更以其蕴含的希望之光与人性之美深深抚慰。带着这沉甸甸的收获与满溢的感动,前路虽未知,心火已炽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