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足宝顶石窟之美</p><p class="ql-block">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探访大足乡野遗迹,感受千年文化底蕴!”活动于2025年6月21日开启行程。40多名重庆文保志愿者整装出发 “我们是大足石刻的守护人!”</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是: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支持单位是: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 重庆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 共创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志愿者服务站</p> <p class="ql-block">罗鑫华 视频制作</p> <p class="ql-block">一、宝顶石窟的佛法之美</p><p class="ql-block">胜境相逢,欢喜人来欢喜地。</p><p class="ql-block">佛法之美,重在“德”,价值观是以持戒为根本。</p><p class="ql-block">赵智凤,大足宝顶山圣寿寺僧人。法名智宗,世称赵本尊,传为“毗卢佛再世”(明曹琼碑:碑名《恩荣圣寿寺碑》)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7月14日,卒于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左右。赵智凤在宝顶山重振四川瑜伽柳本尊教,称“六代祖师传密印”。</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祖师塔壁上赵智凤立像顶部镌有偈语:</p><p class="ql-block">“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p><p class="ql-block">“热铁轮里翻筋斗,猛火炉中打倒悬,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赵智凤坐像外,满刻着“佛说十二部大藏经”的目录,包括经名约千种之多。一座宝顶石窟,涵藏了整个大藏经,显密圆融,普济十方。佛佛道同,法法相传。其石刻内容并不止于唐密,还有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地藏信仰、药师信仰,观音信仰......可以说广开宗门,接引十方。</p><p class="ql-block">密教以《金刚顶经》《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密宗认为:“欲知密教之精义,不可不通显教诸宗,......若不深涉显教之范离,何以窥密乘之堂奥。”</p><p class="ql-block">“大乘八宗,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这几个宗的内部来看,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当然也讲教理行果,但着重是教理,另外从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来讲,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的广繁。八宗中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也叫宗通,将经教又叫说通,教下。”———(惟贤长老《佛法在人间》)</p><p class="ql-block">《汉州志》二十九《仙释志》:“唐本尊,嘉定人,开成间城北有柳生瘿,瘿破出婴儿,郡人收养,以柳为氏,......大中九年乙亥六月十五日得道,以求殄灭五瘟,全活甚众。”</p><p class="ql-block">佛经记载,八地以上菩萨来到人间,标志就是穿胞衣而来,比如虚云禅师,母亲怀孕生下一肉球,第二日得卖药翁破开出取出。老翁大喜道:“善哉!此乃吾等百姓有福。依医书上说,此为“灵球”,此人日后必为圣贤也!”(注:出自《虚云老和尚的足迹》)而柳本尊乃柳树自然结出的胞胎,这是不染凡尘,他们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乘愿再来。</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来看柳本尊的记载,分析表明:开成是文宗广年号(831—840年)从开成元年期起至大中九年柳本尊也不过20多岁,况且在他十来岁的时候还要经过武宗会昌的法难。柳本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得道,显大神通破五瘟,救济众生,岂是寻常之人。</p><p class="ql-block">柳本尊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明初刘畋人《重修宝顶山圣寿寺碑记》谓:“本尊生唐宣宗大中九年(即855—942年);另一说祖觉《柳本尊传》“(天复)七年七月十四日夜呼杨直京谓曰‘吾将逝去矣’......享年六十四。”</p><p class="ql-block">柳本尊圆寂后217年(宋绍兴二十九年)大足出生了赵智凤,赵智凤16岁去弥濛学法后,于淳熙至淳祐的70余年间,在宝顶山弘扬密教,称“六代祖师传密印”。</p><p class="ql-block">“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p><p class="ql-block">柳本尊以十炼苦修示现人间,以不可思议的佛力作为佐证。赵智凤,如法传承,奉持正统的密教,显密圆融,苦修七十年,以毕生之力建立如是道场,屹立千年。大足县草莱(陈明光)在《赵智凤卒年探索》《大足县志通讯》1985年第三期)中明确说:“宝顶石窟创于何时,石窟中无造像纪年镌记可考。据明碑追记,乃大足宋僧赵智凤于淳熙六年(1179年)开凿,辛苦七十余年建成。”如果不是至高的德行,谁能如是行持?!这些不可思议的明证,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惟贤长老,举世公认的唯识宗祖师,净土宗祖师,临济宗第四十六代祖师,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唯识宗的泰山北斗。</p><p class="ql-block">【以下出自《大足石刻研究文集》(3)中国文联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惟贤长老在《大足宝顶石刻在佛教义上的特点》中认为:“宝顶石刻年代不限于南宋。宝顶石刻不能限于密教,而是显密圆融。”惟老的理由是“石刻的柳本尊像,系居士身,留须发,绝非出家僧人。其所持金刚总持陀罗尼经五部密法,系金刚智传不空,不空传慧朗。柳本尊生时,距慧朗圆寂已百余年,绝不会亲承其教。何况密宗传法,学密弟子必须依止阿阇棃(即教授师)接受灌顶。柳本尊传记没有依师灌顶的记载,只是说自盟于佛前,也可证明说其为密宗第五代祖师,承后人尊奉之词,无史书上的依据。”金刚总持陀罗尼密法,其功用在祛邪治病。观柳本尊平生所行,颇为相符。密法盛行印度,约在7到8世纪,此时密教已掺杂了婆罗门教的仪轨,形成‘佛梵合一’已非原来纯粹的佛教了。柳本尊所行,既属密教,却非密教正统。”其次,赵智凤由于誓弘佛教,故大佛湾摩崖造像,‘凡释典所在,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赵本尊寓深意于石刻,弘扬佛法,流传千载,苦心孤诣,是可敬佩的。对隋唐建立的大小乘宗派,他是取其精华,继承了这一份宝贵遗产。因此,绝不能将宝顶石刻局限于密教范围。赵本尊不同于柳本尊的是,他奉持正统的密教,而且综合教义,做到显密圆融是难得的。”</p><p class="ql-block">惟贤长老说:“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佛教的教理从历史传承,一直到现在,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不管在音乐、诗歌、哲学、科学、雕塑、绘画、寺庙的建筑,美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其表现形式与内容都与中国佛教文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p><p class="ql-block">王恩洋《大足石刻艺术与佛教》(《文教丛刊》1947年第7期)中说:“宝顶山道场其计划之精细严密,规模之壮丽宏伟,艺术之精巧神妙,盖为古今所罕见也......唐末柳本尊、南宋赵本尊皆传密者,而赵本尊特留伟迹,伟大之佛教亦得随瑰丽之艺术以宣扬,功岂小哉。”“密宗之传,非徒以其咒术真言,当以大悲愿力。所谓人能宏道,法以人存者是也。柳之苦行,赵之笃志,遂延密法之传。然赵本尊之后,更无继承者。”创建者赵智凤应是通晓显密教理,云游四方,博见多闻,相识满天下的大阿阇黎。”王恩洋对宝顶石刻如是评价:“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齐证圆觉。有行有果,直将三藏十二部经一网收尽。”</p> <p class="ql-block">从世尊诞生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p><p class="ql-block">“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时 开始 “九龙浴太子 ”天龙八部、龙天护法就一直守护在周围 开启了释迦牟尼佛一生成道的示范历程</p> <p class="ql-block">“而我真实不入涅槃”的真实语与太子诞生时的莲花一直相应</p> <p class="ql-block">大方便佛报父母恩重经</p><p class="ql-block">因六道轮回的众生生世世都做过彼此的父母,于是地藏王菩萨才“安忍不动犹如大地”以大孝报佛恩</p> <p class="ql-block">一念天堂,一念地狱</p><p class="ql-block">每天你在这轮回盘上生生死死走了多少回</p> <p class="ql-block">科学上说,我们身边95%都是暗物质,我们可见的只有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乘龙者随时都在</p><p class="ql-block">天人看我们世间人,犹如黑毒虫</p> <p class="ql-block">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p> <p class="ql-block">在宝顶佛国,小鬼跳舞也很快乐</p><p class="ql-block">因为这里同时也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这是一块不堕之地!</p> <p class="ql-block">菩萨低眉,佛祖定印</p><p class="ql-block">心心相印,大千安隐</p> <p class="ql-block">一饮一啄莫非前定</p><p class="ql-block">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p> <p class="ql-block">宝顶石刻中养鸡女也是罪人</p><p class="ql-block">但是她在地狱中活得很美 赵智凤赋予了她世俗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图</p><p class="ql-block">极乐净土</p> <p class="ql-block">山水之间的龛窟,庄严佛陀即是庄严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人都是活菩萨”</p> <p class="ql-block">二、宝顶石窟的诗性之美</p><p class="ql-block">禅与诗是一体的,“清净为天下正”,诗性之美正是在本真天然空灵之间。禅是诗性的最好的表达。中国传统《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创作的诗歌美学著作,其中就把诗性的二十四品全目作了解释:</p><p class="ql-block">例:“纤秾”:</p><p class="ql-block">“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品:</p><p class="ql-block">1.雄浑 2. 冲淡 3. 纤秾 4. 沉着 5. 高古 6. 典雅</p><p class="ql-block">7. 洗炼 8. 劲健 9. 绮丽 10. 自然 11. 含蓄 12. 豪放</p><p class="ql-block">13. 精神 14. 缜密 15. 疏野 16. 清奇 17. 委曲 18. 实境 19. 悲慨 20. 形容 21. 超诣 22. 飘逸23. 旷达 24. 流动</p><p class="ql-block">1、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p><p class="ql-block">牧牛图的禅意和禅宗</p><p class="ql-block">牧牛道场全场25米,高6米。宝顶山圣寿寺住持照知、澄静在《宝顶石刻》中说:“大佛湾摩崖造像进门左边,有一幅30米长,随岩凸凹自然而刻的牧牛图,其长度是从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开始,至‘了了了无无所了…’碑止。”</p><p class="ql-block">《牧牛图颂》有“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首。</p><p class="ql-block">杨岐派是南宗五家临济宗门下的一个支派,应开创人方会住于袁州杨歧山故名,据杨次公证道牧牛颂为蓝本所刻的宝顶牧牛图,即以牧牛喻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p><p class="ql-block">净土宗祖师,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人惟贤长老解释“禅”:</p><p class="ql-block">“禅在印度语里叫禅那,在中国语叫静虑。“静虑”的静就是冷静下来的静,就像水一样不动,波浪不起,这是静的境界。“虑”是什么呢?正确的观察,正确的思维,叫“虑”。所以禅又叫止观,静中观察。能静中观察就有智慧发生,能够有智慧发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开悟见道。八风吹不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佛教艺术</p><p class="ql-block">乐器</p><p class="ql-block">贝:宋代陈旸《乐书》“梵贝”条载:“贝......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p><p class="ql-block">宝顶大佛湾第八龛</p><p class="ql-block">横笛:横管吹乐器。古名“籧”(笛),横吹之。汉乐府有短箫铙歌。这种乐器,管细而长,也称羌笛,它由西域传入我国。古时也称箫,与近代横笛相似。</p><p class="ql-block">宝顶大佛湾第30龛牧人所吹笛子。</p><p class="ql-block">弓笛:横管吹乐器。形制为弧管弓形,离吹孔处很近有一竹节,为弯头。有吹孔1个,指孔6个,无膜孔雕刻。</p><p class="ql-block">宝顶山大佛湾第17号:六师外道之一“吹笛女”(南宋) 弓笛横腔吹</p><p class="ql-block">细腰鼓:六朝时从西域传来,种类较多,到隋唐宋时出现的有:腰骨、正鼓、和歌、毛员鼓、汉鼓、魏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杖鼓、拍鼓等。隋唐时“胡乐”里用的腰鼓和其他的细腿鼓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宝顶大佛湾第21龛</p><p class="ql-block">亭台楼阁</p><p class="ql-block">宝顶山大佛湾第17号:方便佛报恩经变图(南宋)</p><p class="ql-block">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图(局部)(南宋)</p> <p class="ql-block">三、宝顶石窟铭文之美</p><p class="ql-block">中国刻石作为金石学的研究重点</p><p class="ql-block">1、清代叶昌炽根据形制和文体将刻石分为12种:碑、碣、志、莂、石阙、浮屠、幢、柱、摩崖、造像、井栏、柱基等。并细分为41类:“石经、封禅、书札、诏敕、符牒、格论、典章、谱系、界至、浮图、诗文、经幢、刻经、塔铭、墓志、造像、画像、桥柱、井阑、地图、摩崖、石阙、题名、柱础、买地蓟、投龙纪、神位题字、食堂题字、吉语、医方、书目、诅盟、符篆、玺押、题膀、石人题字、石狮子题字、石香炉题字、石盆题字。</p><p class="ql-block">2、金石学家马衡根据形制和文体分九类:</p><p class="ql-block">刻石、摩崖石刻、碑、碣、画像、造像、经典刻石(太学石经、释道石经、医方、格言、数目五类)、纪事刻石(表彰、文书、墓志、谱系、题咏题名、地图界至六种)、建筑附属石刻</p><p class="ql-block">3、1999年重庆市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大足石刻铭文录》将石窟铭文分为四大类:</p><p class="ql-block">造像龛刻经文、经目、偈语、颂词等;祈佛人造像镌记、题刻和石刻匠师题名等;石刻培修,装绚碑刻、题记等;历代碑碣、题刻、诗词、游记等。</p><p class="ql-block">石窟群落范围内崖壁、窟顶、券门、壁龛上,铭文书法富有章法布局之美。大足石刻的世俗经变和祖师寄语体现出布道传法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四、宝顶石窟结界之美</p><p class="ql-block">宝顶山道场造像群为南宋赵智凤建,大规模造像可能在嘉定至绍熙年间(1208年—1233年)由道场四方结界,教相道场,事相坛场组合,以孝为成佛之本,由显入蜜,佛儒交融的密教道场。</p><p class="ql-block">宝顶山道场“岩谷深邃,林壑秀美,丛皇古木,蓊郁阴翳,真释氏清静道场之境。”瑜伽行者欲建道场,先立四方结界。”“宝顶山道场四周造像十八处,具结界像特色的11处。道场四方设四方结界,从印流出炽焰绕成坚固之城,诸恶人虎狼狮子不能附近。”许多结界像龛窟都刻有《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其功效力不仅护卫道场,还可消除众生,一切灾难,不善之业,尤能镇护国家。</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乡野</p> <p class="ql-block">撑子佛</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与六通神</p> <p class="ql-block">胡老师说:宝顶山结界从这尊毗卢佛开始,有七、八条不同的上山的路通往宝顶山中心区域(宝顶大佛湾、小佛湾、倒塔等)无数山神树神护法神守护着宝顶佛国,这就是宝顶山的结界。</p> <p class="ql-block">明王</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十大明王</p> <p class="ql-block"><b>五、大足宝顶山传统文化之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2025-6-21大足石刻研究院胡登俊老师和重庆文保志愿者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p><p class="ql-block">佛像如何产生的?从佛教石窟发展脉络来讲来源于古印度。最早时只有洞窟,没有佛像。石窟是僧人用于修行和礼拜佛陀的宗教场所,古印度被古罗马曾经占领过一段时间,所以大的殿堂,例如支提窟等,慢慢发展为修行者雕刻自己观想的东西,从古印度开始传播,时间先后顺序:比如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作为北魏不同时期都城的佛教艺术成为有系统的石窟造像———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佛教石窟传播脉络,佛教艺术传到大足石刻,这是一个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的过程。今天的大足石刻,不管是大佛湾、结界像都是如此。中国佛造像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精髓,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造像特点上佛菩萨眼神都神圣不可侵犯,而大足石刻的佛像眼神微微低垂、身体向前微微倾斜,你会感觉到和他有交流。古代工匠在做雕刻石窟时,主要迎合信众的需求,大众的需要,人们对中国有亲和力的菩萨出现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出于让人信服、沟通交流的需要,将佛菩萨请下神坛,赋予了他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仔细回想北山转轮王经藏窟菩萨上下唇。是不是与现在美学上女性化妆纹唇画口红类似?西方美学上的女性化妆发展到后来成为美术学。但我们比他早了三百年。大足石刻有一门雕刻的技艺“斩金削玉”,它的意思就是眉毛和鼻子的雕刻技法。</p><p class="ql-block">佛身具备“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佛教造像度量标准典籍——《佛说造像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一部“造像法典”。专门对佛身造像作了明确精准的规范。</p><p class="ql-block">不论是从佛教经典教义和政治上的某些冲突融合来讲,或者再加上儒释道融合后的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根子上。“儒的仁爱、道的自然、佛的彼岸”,历史上宋代时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就已经走的差不多了,但三教合一的思想早于此,这在大足石刻上找到了体现。</p><p class="ql-block">中国人骨子里三教合一的思想一直存在,我们一直在传承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积极向上。诸位的父母,即便大字不识,他从小交给你的,也就是这些。崖壁上的教科书,就是当年的僧人,把传统文化融合后根植于大家心灵的连环画而已。从敦煌石窟到大足石窟实质就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不断地和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等逐渐融合的一个过程,这才有了大足石刻最后的定义,“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中国化、世俗化影响深远的旅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们的评价。</p><p class="ql-block">从考古的角度,宝顶山大佛湾明宣德元年(1426)刘畋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为嘉州人(今四川乐山)。刘畋人碑载:“宝顶山,距大足治东仅一舍许,岩谷深邃,林壑秀美,丛篁古木,蓊郁阴翳,真释氏清净道场地也。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旧有古佛岩,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年十六西往弥牟,云游三昼,既还,命工首建寿圣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发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德洽远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建无量功德。”</p><p class="ql-block">刘畋人相当于当地教育局长,上面这段刘畋人纂写的碑文,是依据小佛湾赵智凤生平的碑文而来,但是小佛湾此段碑文清代的时候已经完全模糊。我们研究院曾经对宝顶山小川东道米粮山沙溪作过考察,目前我们依然没有找到赵智凤的墓。</p><p class="ql-block">圣寿寺是临济宗的祖庭。我看了一下,此次来的文保志愿者中对文物、宗教、盗墓,感兴趣的人都有。我把这些一直归于传统文化,几十年来我越来越感到传统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现代哲学对人性分类:利益 恐惧 欲望。所有的其他宗教与哲学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佛家的无常观,苦、集、灭、道等却给出了一个新的希望“来生”,我们姑且不论有没有来生。它抓住了人对生命死亡的恐惧,把人性挖掘到极致。再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进行教育。诸法无常与现代哲学上的刹那生灭的追问,现代哲学的追问:时间存在吗?你存在吗?你是由分子构成的,不断的构成现在的你,现在的你还是你吗?这种无常观可以理解成哲学的一个部分,现代的一个部分。总有一个时间,我们用传统文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传统文化经营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学习古代王侯将相管理国家,管理自己的家庭所用的各种方法。在中国人眼中的天下是无法向外人所道明的!我们的天下远超字面之义,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知道这天下代表着什么。建党100周年党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用儒家文化来讲,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很高兴的是,今天骨子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天下的观念,十几亿人都如此。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的强大。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它代表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大足北山佛湾136窟宝印观音像南宋绍兴年间像 </p><p class="ql-block">眉眼釆用“斩金削玉”雕刻技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