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庭家教家风家训】系列文案之一</p><p class="ql-block">《增广贤文》金句子,折射经典家训的穿透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开篇:穿越时光的智慧之书</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窗棂外灯火渐次亮起。案头的《增广贤文》在暖黄的台灯下泛着古朴的光泽,轻抿一口微苦回甘的清茶,指尖抚过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字,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先贤精神世界的门。“一年之际在于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早已刻入民族记忆深处的句子,如晨钟暮鼓,时刻警醒着世人。这部古老的启蒙读物,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着最深邃的人生哲理。今日,让我们精选其中36句精华,化身时光旅人,在一个个故事里探寻圣贤留下的智慧密码,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修身正己的明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金句解码:故事里的处世哲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个满腹才华的书生赴京赶考,途中结识了一位同行的旅人。两人相谈甚欢,书生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对考题的见解、家中的境况以及未来的抱负。谁知,那旅人竟是个心怀不轨之人,暗中记下书生的想法,在考场上抢先作答,致使书生名落孙山。这个故事道尽人际交往中的生存智慧——人心复杂,坦诚固然可贵,但毫无保留的倾诉,有时反而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刃。谨言慎行,是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与人相处的分寸之道。</p> <p class="ql-block">02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卫国公子州吁弑君篡位,急需能人辅佐以稳固政权。石厚向他推荐了自己的父亲石碏,州吁派人重金相邀。石碏表面应允,实则暗中筹划。他假意让州吁与石厚去陈国求见周天子以获正统地位,却暗中写信告知陈桓公这二人的弑君恶行。最终,州吁与石厚在陈国伏法。石碏看似顺从,实则心怀正义,这便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生动写照。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被他人的表象所迷惑,殊不知微笑背后或许藏着算计,热情之下也许另有图谋。</p> <p class="ql-block">03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分钱财,鲍叔牙并未指责,而是体谅他家中贫寒;管仲三次为官被罢黜,鲍叔牙相信他只是未遇明主;管仲多次临阵脱逃,鲍叔牙明白他是牵挂家中老母。直至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人们才真正见识到管仲的才能,也更钦佩鲍叔牙的慧眼与信任。正如漫漫征途才能知晓马匹耐力,悠悠岁月才能看清人心真伪。真正的情谊,不会因时间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珍贵。</p> <p class="ql-block">04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p><p class="ql-block">北宋文豪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顺遂时,宾客盈门,众人争相结交;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昔日的朋友纷纷避之不及,书信断绝。唯有几位至交,仍不时寄来书信问候,送来生活用品。苏轼在困境中深刻体会到“人情似纸张张薄”的现实,也在不断变化的人生境遇里,领悟到“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无常。生活中,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唯有让自己内心强大,才能在这变幻莫测的世间站稳脚跟。</p> <p class="ql-block">05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p><p class="ql-block">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年少时才华横溢,备受瞩目,家中宾客络绎不绝。然而,科举屡屡失意,生活逐渐贫困后,那些昔日的亲朋好友渐渐疏远。他搬至偏远乡间潜心创作《西游记》,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后来,《西游记》问世,声名远扬,曾经对他不闻不问的远亲,纷纷上门攀亲道故。这鲜明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态炎凉。唯有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能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与关注。</p> <p class="ql-block">06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p><p class="ql-block">唐朝名相狄仁杰,以刚正不阿闻名于世。他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推行新政,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于是背后非议不断,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有人指责他独断专行。然而,狄仁杰并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依旧秉持着自己的原则,为百姓谋福祉,为大唐社稷尽忠。他深知,在生活中,被人议论是常态,与其陷入无端的烦恼,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做好分内之事。</p> <p class="ql-block">07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p><p class="ql-block"> 晚清名臣曾国藩,每日都会留出一段时间静坐自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细细复盘,反思是否有不当之处,并记录在日记中。他还严格约束自己,在与人交谈时,绝不随意议论他人是非。正是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让他不断提升自我,在复杂的官场中屹立不倒,成为世人敬仰的楷模。自我反省是成长的阶梯,闭口不谈他人是非是修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08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有功,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颇为不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处处忍让,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的门客不解,蔺相如解释道:“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正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果我们内斗,只会让秦国有机可乘。”廉颇听闻后,深感惭愧,负荆请罪,两人从此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宽容与忍让,化解了一场纷争,换来了赵国的安定团结,诠释了“忍”与“退”中的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09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诗人苏轼与佛印禅师是好友,常一起参禅论道。一日,苏轼调侃佛印:“你打坐时像一堆牛粪。”佛印却微笑着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回家向妹妹苏小妹炫耀。苏小妹笑道:“哥哥,你输了。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你心中有污秽,才会把别人看成牛粪。”苏轼听后,羞愧不已。言语如刀,能伤人于无形;良言似阳,可暖人心扉。学会用温暖善意的语言与人交流,是一种强大而珍贵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10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广为人知。街亭失守,马谡立下军令状,理当受罚。然而,诸葛亮并未将责任全部推给马谡,而是深刻反省自己用人不当的过错,自贬三级。他以严于律己的态度,赢得了将士们的敬重。同时,诸葛亮对犯错的将士也并非一味严惩,对于真心悔改者,他给予宽容与机会。这种“责己恕人”的胸怀,让蜀汉军队上下一心,凝聚出强大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11 “是非只因开口多,烦恼只因强出头”</p><p class="ql-block">明朝年间,有个书生才华出众,却因性格张扬,在一次文人雅集上,对他人的诗作大肆批评,言辞犀利,得罪了不少人。此后,他便陷入了无端的是非之中,有人造谣中伤,有人故意刁难。书生悔不当初,若不是自己多言好胜,也不会惹来如此多的烦恼。在生活中,祸从口出,争强好胜往往会将自己置于是非的漩涡之中,谨言慎行、谦逊低调才是处世良方。</p> <p class="ql-block">12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p class="ql-block">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时家境贫寒,借住在寺庙苦读。他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充饥。即便生活如此困苦,他依然心怀慈悲。有一次,他发现寺庙僧人在偷偷制作银器,不仅没有告发,反而默默离开。后来,范仲淹功成名就,僧人将当年制作的银器相赠以报恩情。范仲淹行善不为回报,却在不经意间收获善果。善良是人性中最璀璨的光芒,只要坚守本心,福报自会悄然降临。</p> <p class="ql-block">13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后因想家而归。他的妻子得知后,拿起剪刀剪断了正在织的布,说:“学习就像织布,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乐羊子深受触动,重返学堂,七年未归,终成大器。妻子的贤良督促,让乐羊子专注学业,避免了蹉跎岁月。而汉文帝刘恒,生母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煎药时,总要自己先尝一尝汤药的冷热。他的孝顺之举,不仅让母亲宽慰,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贤妻孝子,是家庭的福气,更是人生顺遂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14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常到江边与渔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捕鱼技巧,还仔细观察江中的鱼类,记录它们的生长规律和活动特点。他也时常走进山林,倾听鸟儿的鸣叫,分辨不同鸟类的声音。这些亲身实践,让他对自然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写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千古名句,生动展现了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想要真正了解事物,必须躬身实践,深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15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孙策、孙权兄弟,父亲孙坚战死沙场后,孙策继承父亲遗志,广招贤才,东征西讨,打下江东基业。可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年纪尚轻,江东局势动荡。但孙权并未慌乱,他重用周瑜、张昭等孙策留下的人才,与兄长昔日的旧部同心协力,稳定了局势,使江东地区日益繁荣昌盛。兄弟齐心,凝聚出强大的力量,能斩断世间一切艰难险阻,成就一番伟业。</p> <p class="ql-block">16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p><p class="ql-block">南唐后主李煜,早期生活奢华,沉醉于诗词歌赋、美酒佳人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帝王生活。然而,随着北宋的崛起,南唐国势渐衰,最终李煜被俘,从高高在上的帝王沦为阶下囚。他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感叹人生的无常。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挫折与低谷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唯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起落,才能在困境中坚守希望。</p> <p class="ql-block">17 “家和万事兴,家乱百事哀。”</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陆贾,曾多次出使南越,为汉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他告老还乡后,将家产分给五个儿子,让他们各自经营。陆贾与儿子们约定,轮流在他们家中居住,每到一处,儿子们都热情款待,家庭和睦。在这样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陆贾得以安享晚年,潜心著书立说,写下《新语》等著作。而反观一些家庭,因琐事争吵不断,成员离心离德,不仅生活痛苦,事业也往往受到影响。家庭和谐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事业成功的后盾。</p> <p class="ql-block">18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代有个年轻人一心想要去灵山拜佛求道。在前往灵山的途中,他遇到一位高僧。高僧告诉他:“真正的佛在家中,当你看到有人披着棉被倒趿着鞋来迎接你时,那就是佛。”年轻人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深夜叩门,母亲听到声音,急忙披上被子,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好,趿拉着就来开门。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从此悉心侍奉母亲,不再执着于远行拜佛。父母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佛”,孝敬父母,给予他们关怀与陪伴,胜过一切形式上的虔诚朝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