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家后连续几夜梦回旅途,在美丽的风景中流连。这次为期三周的开车旅行几乎每一站都是完美的结合:历史与文化交织,艺术与情调并存,自然风光与美食交相辉映。整个旅程不曾让我们感到疲惫或思乡,反而让人心生向往,愿这段美好能够一直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这次出游时间比较长,开车方便,玩的看的多、感触也多。我就从尾到头开始追忆吧。</p><p class="ql-block">在里昂与儿子团聚之后,我们便开始为回家做准备。因为只剩两天一夜的时间,而从里昂开车到巴塞罗那根据谷歌地图预估需要将近七个小时,我们计划走收费高速公路,尽可能直接南下,根据当天身体的状况决定能开多远,但第一天至少得开四小时。</p><p class="ql-block">没想到那天先生精神十足,一口气开了五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而真正的惊喜,是我们在车上谈论是否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西班牙时,突然灵光一现,发现我们居然算错了时间——多出了一整天!仿佛是西班牙的神灵在眷顾我们,让我们能多停留一日,好好与这片土地道别。</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立刻开始寻找多出来这一天的去处。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是回到我们喜爱的中世纪小镇,沉浸在历史的静谧中?还是换换风景,感受地中海的清风与蔚蓝的海水,给眼睛和心灵都来点不一样的调剂?最后,热爱游泳的先生竟然还是选择了中世纪小镇—-因为这一路走来,那些小镇留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深刻、太美好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加完油之后,就驱车前往 Besalú 古镇。其实,加油是我们过了西法边境做的第一件事——这次旅行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法国南部的物价普遍比西班牙高,作为游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餐馆贵、油价贵,连超市里的农产品也反映出这种差距。只要是西班牙产的,就明显便宜得多:比如草莓,法国本地产的一公斤要七欧,而西班牙的只需三欧。</p><p class="ql-block">我曾问一位法国人哪种草莓更甜,他脸上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说:“当然是法国的。”但就我吃下去的体验而言,两国的水果甜度其实相差无几。无论是西班牙产的还是法国的水果蔬菜,都香甜可口、风味浓郁——远非美国所谓“有机”农产品可比。在那里吃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天然味道;而美国的那些蔬果,不知道是怎样的高科技制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常有人说“吃在欧洲”,这不仅是指餐厅做得好,更是因为原材料本身就高出一个档次。说远了,回到经济差异这个话题:我们还注意到,从西班牙驶往法国的货运卡车明显多于反方向的,想来是满载着西班牙廉价的农产品和商品,源源不断地供往法国。而我们刻意等到进入西班牙才加油,也是因为油价相差悬殊:西班牙平均每升约1.3欧元,法国则普遍在1.7欧元以上,甚至高速上可达2欧元。</p><p class="ql-block">回到正题——我们之所以选择 Besalú 作为这次旅途观光的最后一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离高速公路只有半小时车程,交通便利;二是,Besalú 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中世纪古镇,以保存完好的石桥和犹太文化遗迹而闻名,它位于加泰罗尼亚北部,离巴塞罗那机场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p><p class="ql-block">开车前往 Besalú 的路上,我们注意到两个接壤地区——西班牙北部的加泰罗尼亚和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之间的细微差别。虽然这两个地方在地理上相连,气候环境相近,但法国普罗旺斯的景致更加精致美丽,田野虽也杂草丛生,却野而不荒,杂而不乱。更有点点野花点缀其间,赋予田园一番诗情画意。在法国时注意到有人修剪路边的杂草,由此可见,普罗旺斯看似随意的天然美景,其实也是经过精心打理的“自然之美”。这么来回一比较,不由得感叹,难怪普罗旺斯美名远扬。</p><p class="ql-block">一到 Besalú,我们立刻被镇边那座古桥吸引。这是座建于 11 世纪的中世纪石桥,整座桥顺应河的岩石地貌和水流走势,呈现出不规则的曲折形状,横跨在 Fluvià 河之上,罗马式风格的石桥,雄伟古朴,气势不凡。在桥中央建有一座防御性门楼,这是中世纪城镇防御体系的典型设计,用以控制和保护通往小镇的通道。拱形门洞之中悬立着一道带铁尖头的吊闸门。站在门口,如同步入一部中世纪电影的画面,仿佛能听见遥远历史中的铁蹄声与呐喊声,眼前浮现出守卫家园的士兵浴血奋战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小镇内部如同其他中世纪城镇,街道狭窄曲折,石墙老屋林立,脚下是斑驳的石板路。中世纪时,Besalú 曾是重要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那时,犹太区往往被划定为相对隔离的区域,街巷更加狭窄,屋舍更为密集。但在 15 世纪犹太人被驱逐之后,经历数百年的变迁,昔日的犹太区早已与基督教城区融为一体。如今游客漫步其间,看到的是连绵的石屋与交错的巷弄,早已看不出犹太区与基督教区的分界。但是穿行在古巷之中,历史的声音仍回荡在石屋之间,诉说着过往的岁月。</p><p class="ql-block">据说 Besalú 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犹太人的遗迹,比如中世纪的仪式浴池 Mikvéh,可惜我们匆匆而来,未能亲眼目睹。接近六月中旬,气温已然升高。我们在小镇中缓步穿行,除了冰镇啤酒带来的片刻凉意,唯有坐进厚重石墙砌成的教堂里,才能稍稍躲避烈日炎炎热浪滚滚。教堂非常古朴,但仍不失庄严神圣,前景中最显眼的特征是一块嵌入地面的墓碑,其上刻有骷髅和交叉骨的图案, 象征死亡和生命的短暂, 通道尽头的光便是天堂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走了两个多小时,感觉快中暑了。所以我们改变主意,决定驱车前往海边,让地中海的清风与碧波,替我们降降温。开车的好处之一,就是灵活机动,随时变通。</p><p class="ql-block">当晚我们入住了去海边途中、位于 Girona 附近的一家旅店。在店员的推荐下,我们找到附近一家小餐馆去吃著名的西班牙海鲜饭 paella。路上遇见几位身穿穆斯林服饰的妇女,餐馆也是穆斯林经营的,想来这一带应有不少穆斯林居民。</p><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两种海鲜饭,其中一种是用墨鱼汁做成的黑色 paella。原本想配啤酒,但穆斯林餐厅不提供任何酒精饮料,不过他们自制的鲜果饮料很吸引人。我们点了木瓜和芒果汁,清甜爽口,配上海鲜饭正合适。西班牙的海鲜饭不但美味,而且价格实惠,我们在西班牙吃了两次,每份大约 15 欧元左右。从海鲜饭的形式看,就像是渔民的家常便饭。查了一下,果然,它起源于西班牙海滨城市瓦伦西亚Valencia, 原是劳动者的简便餐食,虽朴素却味美,也特别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收拾行装后,我们不紧不慢地驶向海边小镇 Tossa de Mar。途中路过一个小城堡,还顺路爬了上去。圆塔上高高飘扬着加泰罗尼亚旗帜,象征着他们的骄傲和向往自由独立。</p> <p class="ql-block">选择Tossa de Mar,是因为在网上看到的照片深深吸引了我们:碧蓝的海岸边坐落着古城堡,还有沿着悬崖蜿蜒而行的海岸步道。</p><p class="ql-block">到达 Tossa de Mar 后,我们把车停在镇边的路边车位,步行前往海边市中心。如果不想走路,可以花 10 欧元把车停在离市中心更近的停车场。我们心情愉悦,脚步从容,从停车处走到市中心不过十几分钟。</p><p class="ql-block">进城之后很快发现,这是个很热闹的海滨小城。街道不宽,两边布满了商铺食店,游人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充满生机。难怪昨天Besalú古镇人烟稀少,原来大家都来到了这里。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的家乡Figueres就在这附近, 他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梦幻而怪异,走在五光十色的街道上,我在想,达利会把这景象画成怎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直奔那座海边城堡,寻找那条令人神往的海岸步道Cami de Ronda。看到之后,大喜过望:高大的城堡坐落在伸入海中的一座小山上,一边是宽广的沙滩,另一边是蜿蜒的悬崖海岸。在城堡山与悬崖峭壁之间夹着一湾沙石小海滩,碧波荡漾,宛若仙境。</p><p class="ql-block">我们走上步道,一路欣赏着蔚蓝的地中海、沙滩上色彩斑斓的泳客,以及城市中层叠的屋顶与古堡的轮廓。</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眼前的景色越来越熟悉——这不正像我们南加州的TorreyPine公园吗?同样是临海的山坡、阳光灿烂、松树林立。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山是岩石构成,而TorreyPine是沙土堆积。而最大的区别,是背后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厚重而久远。</p><p class="ql-block">步道很长,贯通周边几个海滨小镇,我们时间有限,只走了一小段,便折返回到城堡山,在城墙上漫步游览。城堡建于 12 世纪,14 世纪曾重修,以抵御海盗袭击,是加泰罗尼亚海岸唯一剩下的中世纪要塞城堡,如今的城墙和圆塔保存得十分完好。城堡中还留有狭窄的鹅卵石街道,老教堂,炮台等,山上有许多地方可以坐下,或远眺海景或观望山城,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山上遇到一对七十多岁的比利时老夫妇。老先生非常健谈,跟我们聊了很久,回忆起 90 年代初去中国做体育器材生意的经历,说起中国的巨变,也给我们讲了比利时的历史,以及与法国和荷兰之间的复杂关系。山上还碰到不少中国面孔,既有大陆游客,也有在欧洲留学的学生。我们一路走来,在小城小镇极少遇到中国人,而在这里或许因为离巴塞罗那近,遇到了不少同胞。</p><p class="ql-block">午餐我们居然在一家浙江人开的日本餐馆吃了一顿寿司,这是回家的前奏啊。说起吃饭,西班牙相比法国要方便许多。虽然也有午休时间,但一般比较短,从游客角度讲,非常合理,而且也总能找到吃饭的地方。而法国南部则不然,几乎所有饭店从中午 1 点一直关门到晚上 7 点,甚至更晚。刚到法国的那两天,我们下午时分饿得四处找不到饭店,而法国人总是端一杯酒悠闲的坐在街头晒太阳,难怪法国南部的田地很少种粮食,到处都长着好看的花草和酿酒的葡萄。南法真是个慵懒而优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尽管天气已很炎热,但地中海依旧清凉,沐浴在海水里,仿佛全身吃了冰淇淋。离开小镇之前,先生在海中畅游了一番。他说,这是他与这个城市这个地区最美好的拥别。</p><p class="ql-block">美好总是短暂的,上帝赐给我们的在西班牙额外一天,很快便悄然溜走。我们沿着海岸向南行驶,在距离巴塞罗那机场一个小时车程的旅馆落脚过夜,第二天一早直奔机场。虽然理论上只有一小时车程,但作为国际大都市,巴塞罗那的交通繁杂,加油、还车都需要预留时间,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幸好一路基本顺利,没有耽误。</p><p class="ql-block">这次旅行可以说近乎完美。没有遇到传闻中仍然盛行的欧洲的“鸡鸣狗盗”,也没有被旅途琐事打扰。即便偶尔遇到贪心的商家,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这趟旅程的美好印象。甚至连回程的航班都意外轻松,人少空位多,我们几乎是躺回了美国。</p><p class="ql-block">旅程终究要结束,生活也终将回到原点。回到家中,收拾行李、倒时差、给花浇水、处理堆积的邮件。但心里总有一个角落,盛开着法国田野的鲜花,荡漾着地中海的碧波,回响着中世纪小镇的钟声。或许,这正是旅行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愿所有远行的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幸运时刻——出发时满怀期待,归来时依依不舍,回忆时眼含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