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黄雪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星野肇始:夏至的天文考古与历法源流</p><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同时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每年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夏至便如期而至。《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使得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夏至的发现,源于古老的天文观测,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便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精准确定了夏至。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奉命营造东都成周时,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通过测量日影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周公将表影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 ,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大事。在夏至这一天,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留存的唐代石表,仍能呈现“竿影短至”的奇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古人对天文奥秘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周代形成的“夏至三候”体系,更是古人对自然观察的精妙总结,极具科学价值:“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逸周书·时训解》记载,鹿角因阳气盛极而脱落,这与现代生物学中鹿茸生长周期相吻合;蝉鸣始现的物候标记,恰与气温稳定在26℃以上的气象数据对应;半夏作为喜阴草本植物的萌发,则暗合夏至后阴气始生的阴阳转换。这种将天文、物候、生态熔于一炉的认知体系,在世界古代历法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二、礼俗渊薮:从地坛大典到民间遗风</p><p class="ql-block"> 夏至,在古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更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又称“夏节”“夏至节” 。明清两代,夏至祭地大典在北郊地坛盛大举行,演绎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据《大明集礼》记载,嘉靖九年的祭地仪轨极为繁琐,包括“迎神用黄钟宫《中和之曲》,奠玉帛用大吕宫《豫和之曲》”等九项仪程,皇帝需行“三献九拜”之礼达70余次,整个仪式耗时两小时。祭祀用的“太牢”祭品(牛、羊、豕)需提前三日宰牲,并以朱砂点染双目,这种对牺牲的敬重,与《礼记·郊特牲》“帝牛不吉,以为稷牛”的古礼一脉相承,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间的夏至习俗则充满生活气息。山东临沂的“夏至尝新麦”习俗中,新麦磨粉蒸制的馒头必捏成蝉形,寓意“吃麦蝉,不疰夏” ;陕西关中的“夏至宴”上,新麦面必搭配炒熟的蚕豆瓣,取“蚕麦两旺”之意。这些习俗实际上是周代“荐新”礼的平民化演变,正如《四民月令》所记:“是月也,可种黍、禾、苖、大小豆,荐新麦于祖祢。”此外,夏至时新麦已获,广大农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自然不会忘记以时鲜祭献,名曰“荐新”,此俗在《管子》等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明代则“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清代文献中也有“煮麦和糖以荐先”等记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食馔经纬:五味中的阴阳辩证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面条:麦香里的时空折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民谚背后,是北方麦作文明的时序表达。夏至吃面的习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其历史源远流长。敦煌文书P.3637卷记载唐代沙州(今敦煌)夏至“造冷淘面”的习俗,与韦巨源《烧尾宴食单》的“槐叶冷淘”南北呼应。长安的槐叶汁染面如翡翠,敦煌的榆钱拌面似碎金,共同构成“以绿克暑”的色彩疗法,在炎炎夏日里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北宋汴京的“插肉面”在《东京梦华录》中被记为“夏月必吃之物”,其浇头配伍暗合五行:红色肉丝属火,黄色笋片属土,绿色菠菜属木,白色面条属金,黑色木耳属水,一碗面俨然一幅微观五行图,体现了古人对饮食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南的面艺则演绎着水的哲学。苏州枫镇大面用鳝骨、猪骨与三年陈酿同吊的“琥珀汤”,需经八道过滤工序,谓“水去八分浊,味留十分鲜” ;扬州阳春面的“跳面”工艺,以竹竿弹跳压面,使面条“紧如弓弦,韧如丝绸”。这种“北面南汤”的差异,恰似《周易》“坎离既济”的卦象——北方热汤面借热力发汗祛湿,南方凉面取水性清热生津,共同完成夏至的身体调节,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鸡子:蛋壳里的生命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南“夏至吃蛋,石板踩烂”的俗语,可追溯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卵画符,佩之却病”的记载 ,足见其历史之久远。现代红糖姜枣蛋的配伍暗合《伤寒论》“桂枝汤”方义:生姜辛温通阳如桂枝,红枣甘润和中如白芍,鸡蛋黄入脾如甘草,共奏“调和营卫”之功。浙江东阳的“麦饼犒牛”习俗更显农耕温情,当地谚语“牛歇夏至马歇伏”背后,是用麦饼加红糖喂牛的传统——红糖补能量如《本草纲目》所言“脾之果”,麦粉健脾胃似《千金要方》所云“五谷之长”,体现了古人对牲畜的关爱和对农耕生活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广西的“夏至蛋羹”则藏着壮医智慧,将苦瓜汁与蛋液同蒸,谓“苦入心,甘补脾,心脾同调暑气离” 。这种食方与《灵枢·五味》“苦入于心,心欲苦”的理论遥相呼应,现代研究表明苦瓜中的奎宁蛋白能增强免疫,与鸡蛋的卵磷脂协同,恰成夏日免疫增强剂,展现了传统饮食与医学智慧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三)时鲜:五行蔬果的自然疗法</p><p class="ql-block"> 冬瓜排骨汤的配伍堪称“寒温辩证法”的典范。岭南民谚“冬瓜入伏汤,郎中必下岗”,其科学依据在于:冬瓜含96%水分,其钾含量是西瓜的3倍,能有效补充汗液流失的电解质;排骨的胶原蛋白在慢炖中分解为氨基酸,与冬瓜的葫芦巴碱共同构成“清补”组合 ,既能清热解暑,又能补充营养。这与《食疗本草》“冬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的记载形成现代印证,体现了传统食疗文化的科学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绿豆莲子羹的千年演变颇具深意。宋代“绿豆甘草冰雪凉水”(《东京梦华录》)到元代《饮膳正要》的“绿豆研汁治丹毒”,再到现代加入银耳的“三白汤”(银耳、莲子、绿豆),其方义从单纯清热发展为“清热 - 养心 - 润肺”的三维调节。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研究显示,此羹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达绿茶的1.8倍,抗氧化活性堪比花青素,恰合古人“饮之可除烦渴”的经验总结,展现了传统饮食在现代科学视角下的新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消夏图典:从冰鉴玉盆到竹簟流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代宫廷的“冰井署”藏着古代制冷黑科技。据《云仙杂记》记载,杨贵妃的“透骨寒”玉枕,以千年寒冰雕凿,外包丝锦,“枕之则遍体生凉,虽盛夏犹挟纩” ,尽显皇家的奢华与对消暑的极致追求。这种用冰智慧在民间演变为陶制“冰鉴”——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外椁盛冰,内匣藏酒,其双层隔热结构与现代冰箱原理惊人相似,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智慧。宋代汴京的“冰雪冷元子”更将制冷艺术推向巅峰,《武林旧事》记载其制作需“以银盂盛之,上覆素纱,望之如水晶” ,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妇女互赠的“夏扇脂粉”则是移动的消暑系统。苏州檀香扇以“扇开香满室”著称,其雕工技法可追溯至宋代《百子图》中的团扇形制 ;杭州的“鹅蛋粉”用铅粉合以辰砂,《齐民要术》记载其制作需“七月七日取露和之,能除痱止痒”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中,仕女手持的缂丝扇面绣有“夏莲图”,扇骨刻“清风徐来”四字,将实用与审美熔于一器,成为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五、阴阳象数:生肖禁忌中的生命节律</p><p class="ql-block"> 夏至生肖运势的本质是时空能量学。《渊海子平》中“子鼠午马相冲”的理论,在现代时间生物学中可解释为:夏至属火旺之时,子鼠为水,水火冲克易致内分泌紊乱,故宜“见贵”(寻求社会支持)调节情绪 ;“丑牛午马相害”则与夏至湿土当令有关,牛为湿土,马为燥火,湿燥相搏易致脾胃不和,故需“整合”(饮食调理)平衡机能。这种古老智慧与现代“季节情感障碍”(SAD)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p><p class="ql-block"> 服饰禁忌中的色彩哲学暗合光学原理。《礼记·月令》“衣朱衣”的记载,在现代色度学中可解释为:红色(波长620 - 780nm)能激活交感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与夏至阳气升发的自然节律同步 ;黑色(全波段吸收)易致体温升高,加重“暑闭”症状。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的明代“赤罗朝服”,其纬线采用朱砂染色,经线为真丝,形成“色艳而不灼,质轻而不透”的夏季朝服体系,展现了古人对色彩与节气关系的巧妙运用。</p><p class="ql-block"> 六、诗性维度:从《诗经》到宋词的夏至书写</p><p class="ql-block"> 夏至,在古代诗词中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的咏叹,是最早的夏至物候记录 ,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季的来临和暑气的渐盛。屈子《楚辞·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的悲秋之句,实则暗含夏至后阴气始生的时序敏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知。陶渊明“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诗句,以极端体验写出夏至阴阳转换的微妙失衡,恰与现代“夏至失眠症”的医学观察形成跨越千年的共鸣,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夏至时节的独特心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宋诗人的夏至书写更富生活美学。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的画面,暗合夏至“鹿角解”的物候 ,描绘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田园风光。苏轼“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睡起》)的闲适,与民间“夏至歇晌”的习俗相映成趣,展现了夏日午后的慵懒与惬意。陆游“槐叶冷淘来急雨,芎苗细缕卧轻冰”(《summer diet》)的诗句,将唐代冷淘面的食俗写入南宋生活,展现出节气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让后人得以领略古代夏至饮食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诗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诗人在夏至日的中午闲游池塘园林,看到树木葱郁,新竹挺拔可爱,荷花香远益清,在这清净自在的环境中,诗人不仅一洗烦恼,舒畅身心,还想到了此际正值五月,农事繁忙,百姓在田里耕作,酷热难当,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诗歌回忆了苏州的夏至风情,处处游船,家家管弦,吃粽子、吃烧烤童子鹅,有歌舞,有美酒。同时,诗中“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通过对举的写法,描绘了夏至前后,北方洛阳一带正是麦收季节,酷热而又干旱;苏杭等江南地区则正是梅雨天气,阴雨绵绵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现代转译:传统智慧的当代激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分子美食学视角下,夏至饮食呈现出惊人的科学性。红苋菜的花青素(矢车菊素 - 3 - 葡萄糖苷)抗氧化活性达VC的20倍,与独蒜的大蒜素协同,形成天然抗炎组合 ;莲蓬中的莲子碱(含量0.2%)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对夏季高发的心律失常有预防效果。这些发现让《本草纲目》“苋菜补气,莲子养心”的经验之谈获得现代诠释,为传统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非遗保护中的夏至实践更显文化自觉。苏州枫镇大面的“酒酿吊汤”工艺已列入江苏省非遗,其核心在于利用酵母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的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达3.2g/100g) ,使得这一传统美食得以传承和保护。北京地坛祭地大典的乐舞复原工程,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重现“八佾舞”的阴阳轨迹,使《大明集礼》中的文字记载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体记忆,让古老的祭地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陶寺观象台的夯土柱到FAST天眼的射电望远镜,从甲骨文的“至日”刻辞到卫星导航的时区校准,夏至作为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从未衰减。当我们在智能手机上看到“夏至10时42分”的提醒时,屏幕微光与陶寺古观象台的晨光形成奇妙共振——这道穿越四千年的光束,照亮的不仅是节气的表盘,更是一个文明对时间的永恒敬畏。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变通者,趋时也。”夏至文化的真正魅力,正在于它让古老的时间智慧,永远流淌在当下的生命长河之中,不断传承、创新与发展,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