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日傍晚时分,在读书会书友群中看到陈老师、邹医生发的田获照片,满屏是山荱小菜地收获的喜乐,陈老师他们手拎着刚从藤上摘下的白玉黄瓜,仿佛还留着清新的泥土香气。与四月初时的菜地相比,现在的景象有了太多的改变,耕友们用衣襟上溢出的盐霜,化作了双手向上托住的沉甸甸的礼物,我被这来自大自然的惊喜与馈赠感染到了。</p><p class="ql-block"> 隔着屏幕分享到了他们此刻的喜悦后,我脑海闪现这片小菜园的“浴火重生”:这片曾经是不起眼、杂草丛生的荒坡,在陈老师和山荱小伙伴们的辛劳下,经过持续的分组作业,雨中有序的“施工”、烈日大的挑运土、分圳耙垄、剔除石子和卸载有机肥,更是经历无数次的蚊虫叮咬,才有了这片充满生机的绿和收获。用闽西日报退休老人詹鄞森老师的话说,是:如今世道,再难见书生秀才造田,躬耕田畝之苦,非经历很难体会”。的确,每次看到他们在读书之余挥汗如雨的耕作时,作为耕读者之一,我为自己总是缺席田间活动而深感惭愧。</p> <p class="ql-block"> 农耕与书香相结合,是当代社会极为难得的写照,而由汗水浇灌出的绝美画卷。每当看到这貌似跌宕起伏的小山峦上长出不同的果实,以及山荱的绿叶枝桠,我心里十分佩服这些有意志和毅力,并默默付出的人。他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守护着这片新生菜地,就像雷锋同志做好事一般,给山荱做了不少不留名的好事。由此,我也常暗下决心,我当努力跟进和践行,不再落后。</p><p class="ql-block"> 农耕活动我几乎未参与,没有亲身体会到农耕的苦与乐,虽事出有因,但我明白餐桌上的食物有多来之不易。山荱菜畦占地面积虽小,但呈现的枝头坠玉的景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群现代耕读者用毅力和坚持,坚守着“耕与读”的美好信念。在老师们和这些大哥大姐悉心照料下,菜园硕果累累,书房墨砚生香。</p> <p class="ql-block"> 经过双手勤劳而获的果实分外地甜。每当看见这般景象,我就想亲瞰大地,俯身去贴近大自然,细嗅泥土气息。在前些日子,山荱的耕读者发起清理闲置车间,打造耕读食堂,我又再次缺席了。他们利用双休和节假日,齐心协力清淤、除草、灭蚊,整出了有山荱风的“厨房”。我想象和期待着在工作之余,和耕读小伙伴们在这里生火野炊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天地,相信许多人听见了来自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美好,得到了放松,甚至是救赎。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我们刚在山荱书房举办了一场《为人民服务》阅读分享会。那天我因公务耽搁,下班后饿着肚子匆匆赶去,本以为会因疲惫而难以投入,没想到整场活动内容充实,讨论热烈,精神上的饱足感完全抵消了身体的饥饿,让人倍感振奋。</p><p class="ql-block"> 农耕的艰辛与不易,我学会了节俭,每次的用餐都自觉坚持光盘行动,珍惜当下的生活。在山荱书社,我和怀揣梦想的年轻耕读者一道,将梦想化作当下实打实的实际行动,并甘作这片菜园里一颗新生的瓜果蔬菜,经历风吹雨打,也要依旧挺拔坚强,学会了和保有野蛮生长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