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造像(复制品)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又称“阎惠端造像”。通高225厘米。背屏式、高浮雕。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 124 尊,下部刻题记及捐资人名。造像原有着彩。原在海淀区车耳营,1998 年失窃,半年后追回,已被损坏。目前原件在首都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与原型概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造像原位于海淀区车耳营村,1998年被盗后追回时已严重破损,修复后的原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造像原由花岗岩雕刻而成,通高2.25米,背屏式高浮雕结构,正面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胁侍菩萨,背面雕有124尊化佛及捐资人题记,原表面施以彩绘,色彩艳丽。其造型融合了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同属北魏石刻艺术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复制品的制作与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复制品严格按照原件尺寸(通高225厘米)和工艺复刻,采用背屏式高浮雕手法,完整还原了原造像的艺术细节。主尊释迦牟尼佛高1.65米,赤足立于莲花须弥座上,面容丰腴,螺发高髻,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袈裟衣纹流畅,袒胸露足,体现了北魏造像的雄健风格。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璎珞垂挂,姿态恭谨;背光以火焰纹为饰,内层雕124尊化佛,外层环绕31尊伎乐天人,手持乐器,姿态灵动,展现了佛教天国的庄严与生动。复制品表面仍保留部分彩绘痕迹,虽非原貌,但仍可窥见原作的华美。</p> <p class="ql-block">【被盗与追回:1998年京城文物大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深夜失窃:千年国宝遭肢解</p><p class="ql-block">1998年2月,海淀区车耳营村灵泉寺遗址(造像原存放地)的文保人员发现,重达数吨的造像不翼而飞。现场勘查显示,盗贼用炸药将造像炸成5大块(头部、躯干、两臂、背屏),趁夜用车运走。此案因涉及国家级文物,被列为北京市公安局“1998年头号专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 跨省追赃:警方3个月侦破谜团</p><p class="ql-block">警方通过追踪可疑车辆轨迹,发现线索指向河北涿州。同年5月,侦查人员在涿州某村地窖中找到被掩埋的造像残块,表面彩绘因炸药冲击和泥土侵蚀已大面积脱落,主尊面部鼻梁、耳垂等细节损毁严重。据主犯交代,其团伙原计划将造像走私至境外,因体积过大难以运输而埋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 法律审判与文物修复</p><p class="ql-block">案件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同案犯分别获刑。追回的造像残块由首都博物馆文物修复团队耗时2年拼接修复,虽恢复了基本轮廓,但背部124尊化佛中约30尊永久缺失,题记部分文字也因破损而模糊。修复后的原件现藏首都博物馆,其伤痕成为文物犯罪的警示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