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间的故事及其它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一件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我参加一个考察学习队去了美国。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飞越太平洋来到西半球。近二十天的考察学习参观任务较重,时间安排很紧。归国的前一天,当天的活动结束,全体成员在回宾馆的车上昏昏欲睡。负责联系联络的同事不能休息,他要将我们返程的航班时间、航班号告知广州的同事,安排一辆中巴车来白云机场接我们一行。我和他挨着坐,当他办完有关事项后,我灵机一动,建议联络员就接机的事给大家出个题目,激发疲劳的脑细胞。提问大家: 我们将在什么时间回到广州。</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国的时间是5月21日,航班凌晨1时30分从美国洛杉矶机场起飞,直达广州。空中飞行15 小时。问:到达广州白云机场是哪一天的什么时间?问题一提出,车内的沉闷顿时打破,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的问题,引起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最终形成两派不同的结论。一派认为应该是在5月23日上午7时30分左右到达广州。一派认为是在5月22日上午7时30分左右到达广州。差距是一个整天。两派意见拥有的人大体各占一半。意见对立,各说理由,振振有词,争论激烈时甚至还挖苦对方不懂基本的地理知识。以持第一种意见的雄辩最甚,气势占了上风。</p><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一种意见的铁杆成员。主要依据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洛杉矶与广州的时差是15个小时,洛杉矶飞广州需要15个小时,15加15等于30小时。我们的航班从东向西飞行,横跨太平洋,飞越太平洋中部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所以时间要再加上一天。于是,5月21日凌晨1时30分,加上30个小时,等于5月22日早晨7时30分,再加上一天,等于5月23日早晨7时30分到达广州。广州当天的时间一定是5月23日。另一派的观点则只是加上时差和空中飞行的时间就等于落地广州的时间,结论是5月22日早晨7点30分到达广州。不能再额外加上一天了。我们一派意见的八九个人,大多是读书多一点的“知识型”人士。我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坚信5月23日到达广州的判断。心里还嘲笑对方一派地理知识贫乏,不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存在,不懂从西向东穿过变更线要减一天,从东向西过变更线要加上一天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错了!争论了好一会儿,没有形成共识。在即将到达宾馆要下车时,随车的协调服务员(当地的美籍华人)站出来发言了,说应该是5月22日到达广州,不是5月23日。他多次飞越太平洋往返东西半球,他的话有可信度和权威性。听到这,对立一派的人欢呼雀跃起来,庆祝胜利。我们一派的人蔫了,不吭声了。但是我心里还是不服气,认为这个美籍华人也搞错了,也缺少一定的地理知识。以至于我到了广州,一出机场就迫不及待地问当地人,今天是几月几号?回答是5月22日!我真的错了,整整多算了一天。闹了一个笑话。</p><p class="ql-block"> 怎么会出这样的错误呢?一贯成绩优秀又喜欢地理的我,不会记错的。教科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要加一天或减一天吗?老师也是这样讲、这样教的。</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我立刻翻找有关的地理书籍,上互联网查阅关于时区时差,特别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资料。以“百度”为例,它对国际日期变更线是这样解释和表述的:“日期变更规则是,跨越该线时需调整日期:自西向东穿越(如从中国到美国)需减一天。例如6月12日变为6月11日;自东向西穿越(如从美国到中国)需加一天。例如6月11日变为6月12日”。这样的表述与我的记忆和理解完全相符。百度所举的例子,也几乎和我们的行程时间一致。依据百度的解释,我们一派给出的到达广州的时间是5月23日,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到达广州的确是5月22日,并不是我们所坚持的“加上一天”的5月23日。</p><p class="ql-block"> 问题出在哪里呢?“百度”及有关书籍、词典也错了?</p><p class="ql-block"> 结合自己的旅行过程,认真分析思考,结论是普通教材的表述简单、肤浅,专业书籍、词典和“百度”的解释,限于抽象化、概念化。最重要的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需要加一天或减去一天”的原理,它们的解释是模糊的,又缺少具体的形象分析和解读。曾经的老师没有真正弄懂,也没有实际的旅行经验,讲不清楚,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不明究竟。造成错误的理解和认知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 书籍、词典和“百度”的解释只机械地说飞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根据跨越方向的不同,要增加或减少的“一天”,把时区、时差等因素排除在外,也没有考虑往来过程中时间消耗的因素。就让人理解为是在时差和飞行消耗的时间之外,还要硬性增加一天或减少一天(24个小时),我们的错误因此造成。应该这样理解,在东西半球之间移动,到达当地后的时间,是出发原地时间的前一天(所谓减去一天)或后一天(所谓加上一天)。如果在日期变更线东西相邻的两个时区(即东12区与西12区)之间往来,就需硬加上一天24小时或减少一天24小时。日历反映出来的是相差一整天,因为他们之间的时差是24小时。在不同时区之间往来,飞越日期变更线,只需加上或减少两个时区间的时差,加上跨越两区所消耗的时间就可以了。不能因为越过了“变更线”再加或减一天(24小时)。只是到达地的时间是离开地时间的前一天或后一天。广州地处东八区,洛杉矶地处西八区,两个城市之间的时差是15个小时。从广州到洛杉矶是从西向东飞越日期变更线,需减去时差15个小时。从洛杉矶到广州是从东到西飞越日期变更线,需加上时差15个小时。再加上实际飞行消耗的时间,就是到达地的实际时间了。不能因为跨越日期变更线额外加上或减去一天。时间有永恒不变的规律,不可能凭空增加或减少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它提示我们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如何真正被理解?如何避免科学知识停留在表面记忆。机械地孤立地记住“向西加一天,向东减一天”规则,不理解其原理,不理解世界时间体系的建立和作用,混淆和出错就容易了。世界时间体系建立的核心目的,是让地方时间与以太阳为中心的日期和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协调一致,避免混乱。</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个关于时间的笑话,也说明各类书籍、词典、互联网解读解释中存在概念化、不周全、不明晰甚至有错误的问题,不能让受用人一读就明白,避免产生误解。学习者则需主动积极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应验。只有这样,日期变更线这类重要的地理学概念才能从书本上的一条虚线,变成学习者脑海中清晰、稳固、可灵活运用的空间时间认知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中,还读到这样的故事:某航班在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飞机广播里说:“今天是昨天的明天”。这种“老筋急转弯”式的介绍方法,让乘客迷茫了好一阵子,待脑细胞死了若干后终于明白了,理解了。它生动地揭示了理解抽象科学概念必须建立空间联想。尤其是地理学概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