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已夏至晚观艺美黄浦豫园书画展

干积芳

<p class="ql-block">乙已夏至晚观艺美黄浦豫园书画展</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1日晚,夏至晚风习习,携妻散步至上海黄浦区中华路980号,毗邻豫园和文庙,黄浦文化中心。这座矗立在老城厢内的地标性建筑在开馆前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建筑整体造型仿佛山川自然延伸,好似一片“城市梯田”。黄浦文化中心活动将呈现主题展览、场馆赏新以及近50场各类演出、活动,从2月24日…6月30日重磅展览——“翰墨书香·艺美黄浦”豫园馆藏海派书画作品展。观展后收益非浅,欣赏翰墨书香,陶冶情操,为历代书画家的精湛艺术造谐点赞。</p> <p class="ql-block">黄浦文化中心以“咫尺山水、城市梯田”为设计理念,俯瞰呈阶梯状布局,各层间交叠错落。夜幕后,建筑将呈现特别灯效,五色光轮流闪亮,将建筑映衬得摩登又充满科技感。建筑总面积4.5万平方米,功能设计在区级文化场馆中属“高配”:内设千座大剧场、多功能小剧场、雅庐书场、综合排练厅、综合活动室、综合创作室、展厅以及即将开放的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老城厢的东北部,毗邻香火缭绕的老城隍庙和繁华喧闹的豫园商城,有一座清幽典雅的著名江南古典园林-—豫园。她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59年),原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园林,有“东南名园冠”之美誉。这里不仅坐落着明代以来各时期的建筑。还收藏了众多海派书画、家具等文物,堪称一座“实景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海派书画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鸦片战争后上海对外开埠,中西文化交汇融合,这一新兴的艺术流派应运而生。因书画家们精湛的艺术造诣,鲜明的艺术个性,求变的创新精神,海派书画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豫园是海派书画的发祥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内涵,清代末期,书画家们在此云集,濡墨挥毫,雅集结社。1909年,由吴昌硕、钱慧安、蒲作英、杨逸等发起,在豫园得月楼成立了“豫园书画善会”,自此,豫园与海派书画结下了翰墨因缘。</p><p class="ql-block">此次《翰墨书香艺美黄浦--豫园馆藏海派书画作品展》,从豫园管理处珍藏的数千幅海派书画作品中遴选而出,展品涵盖了任伯年、钱慧安、吴昌硕、吴湖帆、刘海粟、程十发等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作品,从中可以领略海派书画的发展历程及其兼容并包、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以此展览,邀您共同欣赏一场海派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尤其是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海派书画”作为新的绘画群体与艺术风格逐渐成型。民族工业与商业的繁荣、国际贸易与金融的兴盛,使上海成为十九世纪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也塑就了冒险家与先行者的胸怀与气质,为来自各地的丹青墨客与文化名流提供了一片新的天地。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记载:“当时的上海,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自十九世纪中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半个世纪中,以赵之谦、胡公寿、“海上三任”特别是任伯年等一系列名家为代表的书画群体,以开拓性的美学姿态领时代风气之先,勾勒出“海派”这一崭新而且重要的艺术流派的形态与轮廓,并将以雅俗共赏、充满生机的态势继续发展且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海派书画作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新型艺术流派,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与现代美术史之间起到了直接的桥梁作用。1912年(民国元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海派书画转型突破、狂飙突进的一年,张謇、曾熙、李瑞清、张元济等大批名流鸿儒与高官大吏汇聚上海。这些“大师中的大师、名流中的名流”,以深厚的学养汇聚而成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群体,怀揣着士人的家国抱负来到新兴的都会,实现了华丽转身,也促成了海派书画的兴盛,使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中国前所未有之艺术大师云集之地。其中,“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巨匠之一,吸古纳新而又独辟蹊径的艺术大师吴昌硕,成为新一代海派书画杰出领袖人物。他凭借深厚的底蕴与十足的魄力,将写意笔墨的挥斥方遒与金石艺术的雄健刚强、文人绘画的高雅格调与现代艺术的色彩表现熔铸一体,推动书画艺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海派书画整体群英荟萃,其文化高度、艺术境界、社会声誉更是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会城市。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美术留洋运动也为海派艺术提供了国际视野与现代语汇。以“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为代表的第三代海派名家,以高水准的翰墨创作与社会活动,将海派书画推至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此时的艺术名家多有留洋海外的经历,他们大多主张中西融合,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与教育的新风尚。他们组建带有西洋沙龙性质的画会,兴建中国第一批现代美术学校,表现了第三代海派书画更为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与社会责任。1949年后,海派书画的发展得到更大的时代助力,呈现出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崭新态势,如刘海粟、汪亚尘、潘天寿、朱屺瞻、张大千等艺术大家各领风骚。而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海派艺坛,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一批以笔墨引领时代的书画群星,继续将海派书画全面昌盛的精神面貌呈现给我们,呈现给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