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汇报课教学纪实

<p class="ql-block">实习学校:广丰区实验中学</p><p class="ql-block">实习学科:生物 </p><p class="ql-block">实习指导教师:吴春仙 </p><p class="ql-block">实习时间:2025年5 月</p><p class="ql-block">实习生姓名:曹颖</p><p class="ql-block">实习生学号:22120203</p><p class="ql-block">实习生专业:生物科学(师范)</p><p class="ql-block">带队指导教师:张金香</p><p class="ql-block">上课年级班级:七(18)班 </p><p class="ql-block">上课章节: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是否公开课:否</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准备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教学教案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具体,旨在通过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心脏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重要性及其运作方式。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环节:播放一段音频,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心脏的主题。2.新课讲解:通过PPT展示心脏的结构,配合模型演示心脏的工作原理。3.互动环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备课磨课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课阶段,我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人教版教材、教学网站及网络视频等。我还从教案中对每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思考,确保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磨课过程中,我邀请了实习点的指导老师和同组实习生一起讨论并修改了教学设计。最初的设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学生互动环节。通过与老师的讨论,我意识到课堂上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后来的设计中,我加入了更多的互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力求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教学实施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课堂导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播放音频:心脏跳动。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人体的哪个结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新课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心脏所在位置,介绍心脏的位置及大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你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心脏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116至117页“观察 思考”,思考117页的讨论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①: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②: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③:心脏四个腔之间的连通关系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④: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相连的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心脏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介绍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心脏的工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介绍心脏跳跳动过程的特点,播放视频:心脏的工作过程。结合图片及动画,概括心脏的工作过程,总结:心室舒张时,房室瓣开放;心室收缩时,动脉瓣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课堂小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习题巩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课后作业</p> <p class="ql-block">三、教学评价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实习点学校指导教师吴春仙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老师指出,课堂上通过心脏的相关演示视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此外,互动环节设计得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整节课教学逻辑清晰,环节衔接自然,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且注重学科思维渗透,在讲解心脏壁厚度时,引导学生思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不过教学过程中还可增加生活化类比,瓣膜功能可类比“阀门”或“单向门”,例如:房室瓣像地铁闸机,只允许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带队指导教师张金香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评价: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知识点落实到位,尤其是通过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同时,张老师也建议我在课堂中更加注重个别差异,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帮助,还强调了课堂节奏的把握,应该在确保知识点讲解清晰的基础上,适当加快进度,避免拖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授课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课堂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易懂,尤其是动画和视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同组实习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组的实习生认为我的教学设计较为完整,课堂上能够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他们也指出,在讲解过程中,我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加简练,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子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四、教学反思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学设计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完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导入、讲解、互动等环节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时节奏较慢,导致个别环节时间不够紧凑,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会在备课时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教学方法方面:课件中的动画和视频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自主学习环节中,还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学生反馈方面:学生对课堂的整体评价较高,他们对心脏的功能和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过,有部分学生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操作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考虑适当采用动手操作和实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际操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自身成长方面:教学过程中,我对如何组织和设计一堂生物学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如何通过互动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课堂时间管理和语言表达上的细节问题,未来我将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教学PP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