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江又称汉水 (古称沔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蟠冢山,干流经陕西和湖北两省,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达15.9万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古时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水量充沛,每到雨季,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素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之说。如果能把汉江水引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的困局,还能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视察。在视察黄河途中,他首次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1953年2月19日~21日 毛主席乘“长江”舰由武汉至南京途中同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就“南水北调”等问题进行交谈,并首次提出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济黄济淮的设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在会议上正式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会议的支持和批准</p><p class="ql-block">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9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到1974年元月,历时16年建成(其间曾因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而暂时停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和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备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把人民化汉江水患为水利的干年梦想变为现实,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也为后来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梦从理想走进现实</p><p class="ql-block">经过 50 年的规划和论证,2002年末,一份凝聚了几代水利人心血的南水北调方案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根据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约4.38亿人,规划调水规模约为448亿立方米,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p><p class="ql-block"> 2003年,国务院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被正式确定为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从 2005 年 9月26 日到 2013年8月29日,施工人员用了 8 年时间,将水库大坝从原来的 162米,顺利加高至176.6米,大坝加高后,利用100米左右的落差实现全程自流引水。</p><p class="ql-block"> 2014年12月12日,丹江口水库打开闸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p> <p class="ql-block">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p><p class="ql-block">丹江口大坝位于丹江口市城区,在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约800米处,巍巍大坝屹立在沧浪绿水之中,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干里汉江之上。它的建成,揭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崭新篇章。</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丹江口水库大坝</p><p class="ql-block"> 大坝总长3.4公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大坝高 176.6米,正常蓄水位 170米。大坝加高后,防洪能力从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防洪效益显著。</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432千米,大坝加高后,水域面积可达 1050 平方千米,库容达到 290.5亿立方米,有“亚洲天池”之美誉。预计前期年均输水 95 亿立方米,后期年均输水将达到 120 ~130 亿立方米。供水效益显著。</p><p class="ql-block"> 丹江口水库<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span>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 ll 类以上标准,也是农夫山泉、武当山泉等饮用水的水源地。</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百年大计。</p> <p class="ql-block"> 大 坝 坝 顶</p> <p class="ql-block"> 176.6 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 用于航运的 300 吨升船机</p> <p class="ql-block"> 中线调水工程管网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过陶岔渠首,穿江越河,逢山开洞(开凿隧道),遇水(河)则凌空飞渡(架设渡槽),或隐身潜行(利用倒虹吸原理导水),一路向北,长途跋涉 1432 公里,流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惠及沿途 7900 万人。不仅如此,在保证沿线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同时,还向沿途的河流实施生态补水,极大地改善了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工程中通过架设渡槽实现输水线路跨越河流、山谷等障碍,保障清水自流北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沙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性工程之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沙河渡槽全长 9050米 ,架设高度离地面超高 30 米,采用 U 型双向预应力预制结构,可抵御8级地震 ,是目前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U 型 渡 槽</p><p class="ql-block">单槽重量 1200 吨</p> <p class="ql-block"> 倒虹吸应用在江河立交输水,是水利工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体现。</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倒虹吸穿越河道原理示意图</p><p class="ql-block">渡槽与倒虹吸是南水北调跨越河流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适用于浅河谷,后者适用于深河床。</p> <p class="ql-block">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p><p class="ql-block"> 陶岔渠首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渠首闸海拔高度162米,宽100余米,它既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库的附属工程。如果把丹江口水库比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蓄水池,陶岔渠首就是"水龙头”,控制着丹江口水库的水从这里进入输水干渠,源源不断流向北方。</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丹江口大坝景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雄伟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及秀丽的山水人文景观组成。景区分为水利工程观光区、亲水休闲健身区、水利科普展示区、水源生态体验区、游客度假服务区,主要景点有丹江口大坝、丹江口工程展览馆、憩息园、尖山亭、银杏谷、176.6观景平台等。</p> <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至今已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两次大移民 (第一次是围堰建库区,第二次是加高大坝) 的丹江口市,移民总人数达26万多人,成就了南水北调工程这一世纪伟业。然而,在这伟大工程的背后,是对当地悠久而灿烂的古文化的破坏。一座完好的被誉为“铁打的均州”古城,已被完全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中。</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丹江口市全市淹没面积达3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万亩,拆迁房屋92944间,分别占库区两省五县市区总数的 46.6%、47.2%和 34.8%。</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跨世纪的调水工程,是为了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到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实施向北调水,西线工程还在规划之中。</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写 在 最 后</p><p class="ql-block"> 新世纪的四大工程: 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其中尤以南水北调最关系国计民生。</p><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供水以来,截至2023年12月12 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60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 26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发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保证正常供水的前提下,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超95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p><p class="ql-block"> 一渠清水纵贯南北,南水北调工程已然成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p><p class="ql-block"> 饮水思源,当我们回望这项世纪工程的背后,那些曾经为南水北调作出过贡献和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家国情怀、大爱和无私的奉献将永远铭记在全国人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