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文化园

遥远

<p class="ql-block">在城市的喧嚣中,有一片宁静而富有文化底蕴的空间——司马光文化公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步入公园,偌大的园区格外静谧,凉爽之意扑面而来。门口“洛阳司马光文化研究会”和“洛阳独乐园资治通鉴文化馆”的牌子醒目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展露无遗。司马光曾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座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兴衰变迁,而这座公园,正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生动注脚。走进司马光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司马光文化雕塑小品。“司马光砸缸”的雕塑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机智勇敢的瞬间,孩子们围绕着雕塑,仿佛穿越时空,聆听着古老的故事,感受着司马光的聪明才智。还有“司马光读书”的雕塑,展现了他刻苦学习的情景,让人联想到他在书中汲取智慧,为撰写《资治通鉴》奠定坚实基础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馆内,整套的《资治通鉴》整齐摆放,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更令人震撼的是,还有众多史学爱好者手抄的版本,那一笔一划中,满是对这部史学巨著的热爱与敬重。此外,珍贵的字画和文物也都有序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公元1019 年,司马光出生于陕西夏县(今属山西)的一户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所以家境富裕,家风勤俭。受父亲影响,司马光6岁就能出口成章,7岁就能背诵《春秋》。司马光的房子不仅破破烂烂,而且他为了自己夏天读书凉快,还在他的破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寒酸又另类,所以当时坊间就编了一句歌谣,说他俩是“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19 岁就中了进士,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小小的奉礼郎,但不久后他的母亲、父亲相继离世,所以他没干多久就回家守孝去了。等他再次反朝工作,他遇到了一位贵人、他父亲的旧友、宰相庞籍庞太师。庞太师带着司马光既下基层又上战场,在这种一路的培养和提携下,49岁的时候,他成了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正当司马光仕途一路亨通的时候,宋神宗即位,神宗皇帝一上来,就要大刀阔斧搞改革,王安石和宋神宗一拍即合,俩人轰轰烈烈地搞起了“王安石变法”,那作为守旧派核心人物的司马光,立刻请辞,住回了他洛阳的小破房子里,他当时还给这个小房子去了一个雅号,叫“独乐园”,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呢?司马光回去之后开始著书立传。</p> <p class="ql-block">此后 19年,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一件事情当中,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300多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共294卷,通贯古今,上迄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一共 16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300多万字。作者根据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书中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它博采众长,题材广泛,特别是文字朴实、生动,寓意明显深刻,既不愧为一部史书典范,又不失为历朝历代帝王治国的一面镜子。“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宋神宗取的,展开说应该叫: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从历史得失中,学到管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司马光一生所写诗词不多,但这些和他写《资治通鉴》比起来,都是浮云。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座不可跨越的史书高峰。</p> <p class="ql-block">据说,司马光写书期间专门特制了一个“颈枕”,其实就是一截圆木头,晚上只要他稍微一动,木头就滚走了,然后他就会惊醒起来写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白天写、晚上写,写了19年,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的时候,已经66岁了,他在呈给宋神宗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渠翠),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意思是:我现在身体瘦弱,视力模糊,牙齿所剩无几,记忆力也不好,我的全部精力都已经投入到这本书中了。果然,公元1086年,68岁不到的司马光走完了他清正的一生,宋哲宗赐谥号“文正”,这是作为文臣最高级别的谥号。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司马光,我觉得是“笔耕不辍映日月,勤俭自律铸辉煌”。他身居高位,却保持了梅花傲雪般的刚直;他仕途曲折,却拥有江河奔流般的坚定,他用一生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一生守志坚如铁,独事专精志不渝。 据史料记载,夏日的洛阳酷热难耐,司马光常常闷在小屋里,光着上身,用毛巾沾冷水工作。即使如此,汗水还常常弄得墨迹一片,他只好请人在书屋中挖了深坑,砌成地下室,点起油灯,埋头苦干。在这个地下“凉洞”内,司马光度过了十几个炎夏,《资治通鉴》最终定稿。但此时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1085年12月,司马光请人用锦缎装裱了10个精美的匣子,不顾寒冬腊月,用车马载着这部19年心血的结晶,与刘攽、范祖禹等人从独乐园出发,日夜兼程,亲自押送到东京汴梁,向宋神宗进呈。 宋神宗阅读此书十分高兴,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故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作序,所以该书又被誉为帝王教科书。由于该书开创了编年体史书新体例,把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到了新的高度,使之与《史记》一起成为史书双璧,倍受称赞。司马光和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两司马”。 1954年冬,毛泽东接见著名史学家吴晗时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写得很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之乱本末毕具。” 洛阳的司马光文化公园依托独乐园遗址而建,独乐园在历史上就颇具盛名。如今,这里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还融入了现代园林艺术,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和学习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公园的布局精巧,以水景为构图中心,溪水潺潺,环绕着曲曲弯弯的小径,流淌在绿色的果木和芬芳的花草之间。</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文化公园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美丽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它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它是传承和弘扬司马光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和高尚品德,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享受文化与自然带来的双重滋养。这座司马光文化公园,不仅是为纪念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而建,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了保护公园,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缮建筑、维护设施。相关部门妥善管理,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提升公园的文化影响力,让司马光的精神与《资治通鉴》的价值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走出公园,我的内心满是感慨,在留言簿郑重写下“以史为镜正衣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先辈的智慧和经验都凝结在这一部部史书中。《资治通鉴》里的兴衰荣辱、人物抉择,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与前行方向。这次经历,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自我的成长,希望更多人走进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体会“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深刻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