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名为“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莲花寺遂改名为开元寺。</p><p class="ql-block">相传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一位高僧向他求地建寺。黄守恭虽乐善好施,但舍不得这片桑园,于是提出一个条件:“待我园中桑树开出白莲花,便舍地建寺。”结果三天后,园中的桑树竟奇迹般地开出了白莲花。黄守恭于是舍地建寺,这就是开元寺的由来。开元寺也因此被称为“莲花道场”或“莲花寺”。如今,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匾额上还刻有“桑莲法界”四字,以纪念这段神奇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游览路线:</p><p class="ql-block">先中线:南门入口→紫云屏→天王殿(哼哈二将、弘一法师对联)→拜庭(东西塔全景)→大雄宝殿(飞天乐伎)→甘露戒坛→藏经阁。</p><p class="ql-block">再东西两侧:东塔(镇国塔)→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麒麟壁→千年古桑树→西塔(仁寿塔)→放心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门出口。</span></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山门上悬挂“紫云”的牌匾,寺外的照墙也被称为“紫云屏”,这些主要来源于建寺时的传说。相传建寺时有紫云覆地,为祥瑞之兆,因此得名“紫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石柱上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副对联,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撰写,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补书,体现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作为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原应有100根柱子(现存86根),故称“百柱殿”。内供奉着密宗的五方佛,佛像高大庄严,每一尊都有6米高。</p><p class="ql-block">殿内斗拱梁槽间有24尊“飞天乐伎”木雕,极具艺术美感,在中国木构建筑中极为罕见,木雕融合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这24尊妙音鸟均为人首鸟身,羽翅轻盈,头戴如意宝冠,项挂缨珞,手持乐器或供品。它们上半身为美丽女郎,袒胸露臂,下半身为鸟体鸟爪。24尊妙音鸟象征着一年24个节气。白天的手捧文房四宝,象征勤奋向上;夜晚的手捧乐器,象征欢乐自由。</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匾额上刻有“桑莲法界”四字,以纪念泉州富商黄守恭捐献桑树园建寺的传说。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建造过程中,传说屋上出现紫云盖顶的奇观,被认为是天降祥瑞,因此大殿也被称为“紫云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嵌有印度教狮身人面浮雕。这些狮身人面浮雕共有73方,造型多样,包括“狮子”“人狮”“执戟人狮”“执杵人狮”四种形象。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希腊、古印度建筑风格,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所不同,更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兽“斯芬克斯”。</p> <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它位于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坛体方形,四角立有小塔,坛顶有八角形的藻井,斗拱层层收缩,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之一,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p><p class="ql-block">藏经阁则位于中轴线的最后,阁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文物和历史资料,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孤本和手抄本,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p> <p class="ql-block">东西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宋代石塔,</span>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泉城古城的标志,一寺双塔世无双。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塔身采用花岗岩建造,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塔内供奉着佛教的佛像和法器,是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东西塔不仅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东西塔也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塔,通高48.27米。东塔共有80尊石雕造像,须弥座上有54幅浮雕。这些造像包括佛教的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展现了佛教五乘佛法的体系。</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现存这棵千年古桑树,据说是当年开过白莲花的桑树之一。1925年,古桑树在一次雷雨中被雷电劈成三截,其中一枝坠地。僧人们用一块花岗岩托起断裂的枝干,并镌刻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此后,古桑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且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桃莲应瑞”是泉州开元寺的重要历史典故之一,与“桑莲法界”传说遥相呼应,象征着开元寺的中兴。相传在重修开元寺的过程中寺内的一棵桃树在秋季意外地开出了红色花苞,远远望去宛如红莲,这一奇景被称作“桃莲应瑞”,被视为重修开元寺的吉祥征兆。如今,开元寺大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刻有“桑莲法界”和“桃莲应瑞”八个大字,分别代表开元寺的缘起与中兴。</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年(1795年),原位于泉州府城隍庙前。1974年,因城隍庙附近要兴建学校,麒麟壁被移至开元寺西塔北侧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万山第一”匾原位于泉州东岳庙口,是清初晋江人黄志遴仿米芾“第一山”三字,自补一“万”字而题写的。古时寺院被称为“山”,唐代始建的泉州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为“万山第一”大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西塔(仁寿塔)</p><p class="ql-block">西塔建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比东塔早十年建成,通高45.06米。西塔一样有80尊石雕造像,须弥座上有56幅浮雕。这些造像包括菩萨、圣僧、信士、帝王及神将等,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西塔第四层还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和猴行者,后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展现了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西塔这猴行者(孙悟空)雕刻要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年,这为东西塔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西塔的须弥座束腰转角处雕刻有8尊背塔力士。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位“吹哨人”力士,他一边顶塔,一边将拇指和食指吮于口中,作出吹哨状,形象惟妙惟肖。这尊“吹哨人”力士“忍辱负重,吹响自强不息的集结响哨,召唤众人鼎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西塔东侧的台阶旁有一块“放心石”石刻。石刻上刻有一个独特的“心”字,此“心”字一点放于心下,意为“心内纵有千般苦,放心下万事空”。把心放下,万般自在,物在心外,心上无物。</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也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拍东西双塔最佳机位是有鲤咖啡天台(拍东西双塔日落)和莓超风天台1店,还有钟楼旁的如家柏睿·云酒店天台等。由于我们来得太早,这些店还没有开,双塔照没拍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