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今,让人们再去看“312国道”六叶路,应该是一条很不起眼的运输通道了。殊不知,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辛酸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六安地区是革命老区,多年来,正是受着交通运输瓶颈的制约,6县区就有5县区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区的帽子。全地区除了舒城县杭埠镇2.5公里的过境铁路外,再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运输通道。要想出个远门,非得绕道才能坐上汽车或火车。丰富的本地资源出不去,精彩的外部世界进不来,六安人只能望路兴叹,望眼欲穿。交通这个拦路虎,使老区人民祖祖辈辈,深受磨难,倍受煎熬。</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要想富,先修路”犹如一声春雷,警醒着皖西老区人民。</p><p class="ql-block">1993至1994冬春之交,“312国道”六安至叶集段长达71公里,40多万干群,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挑灯夜战,挖土方,筑路基,奏响了一曲声势浩大的筑路战歌。由此可见,老区人民对于这条攸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多么的期盼和渴望。</p><p class="ql-block">本人被派驻到筑路工程指挥部宣传组,有机会拍摄到了筑路干群日夜奋战的众多场景。</p><p class="ql-block">如果把浩大的筑路工地,比作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点也不过分。载着粮草和干群的车辆,纷纷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开进工地;年逾半百的老人和妇女纷纷加入筑路队伍;埋锅做饭的灶台与那简易撑起的夜宿帐篷随处可见;地、市县、乡镇干部与筑路民工同吃同住同干活;后方积极主动向前方工地捐资捐物……各方协同发力,为的是同一个目标:早日修建成这条通向致富的路,改变日后生活。</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2日,《安徽日报》一版头条,以我拍摄的筑路全景压题图加记者配文,刊发了“改建六叶路,打通西大门一一皖西44万干群顶风冒雪修国道”的消息。</p><p class="ql-block">老区人民百折不挠的筑路意志和决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建“312国道”六安至叶集段71.3公里,被列入了国家投资项目。</p><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28日,耗资6.9亿元的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一一“312国道”六安至叶集段全线贯通,这条横穿皖西的运输大动脉,连接华东、中原、西南、西北近20个省市,对皖西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及六安地委、行署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开通典礼。时任地委书记洪文虎在开通典礼上致贺辞,宣告制约六安老区发展的交通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一个公路与铁路网覆盖全境的美好愿景正在实现。</p><p class="ql-block">四乡八镇的乡亲们纷纷赶来看通车,回忆当年筑路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喜悦心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如今,皖西老区高铁与高速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已成为华东沟通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老区人民再也不受交通制约之苦,正与全国人民一道,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p><p class="ql-block">一一2020年10月纪念六安撤地设市20周年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