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当走在可桢桥上时,总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这座桥为什么名为可桢桥?细读桥栏上的解说,对竺可桢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油然而生敬意!他对遵义人民的文化影响,对教育的贡献,对国家的热爱都让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 走进竺可桢。</p><p class="ql-block">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p><p class="ql-block"> 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57年与蔡希陶、汤佩松等参与建立云南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p><p class="ql-block"> 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遵义塑像。</p> <p class="ql-block">國立浙江大學黔省校舍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校長竺可桢</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六月。</p> <p class="ql-block">浙大黔省校舍碑亭記。</p> <p class="ql-block">科学家竺可桢(1890—1974),出生于浙江省绍兴。</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期的竺可桢。</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第一次远离亲人,赴外求学。</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郭沫若受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一九0九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复旦公学。</p> <p class="ql-block">一九一0年九月,竺可桢赴美留学。</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留美期间,见到的种族歧视,愤愤不平。</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是我国第一位气象学博士!</p> <p class="ql-block">一九一八年,竺可桢和张侠魂喜结伉俪。</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是我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第一次迁址到临安,建德,江西泰和。</p> <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迁入黔省遵义。</p> <p class="ql-block">遵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湘江河上,新华桥下游方向建造了《可桢桥》。</p> <p class="ql-block">浙大的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先后在遵义和湄潭开办。</p> <p class="ql-block">浙大在湄潭。</p> <p class="ql-block">《求是》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竺可桢校长倡导的。</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是尊重科学的典范,也是尊师重教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浙大师生生活清苦,心境却很舒畅!</p> <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师生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竺可桢校长发表《战后大学教育》的即席演讲。</p> <p class="ql-block">1946年浙大复员迁校,遵义人民热情欢送,赠予《善教继志,遵道救学,嘉贤容众,毁方瓦合》的锦旗。</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很受毛主席的召见和尊敬,常请教治国方略。</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校长年逾花甲,还常奔走西北各省,亲自考查,治理水土流失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