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采撷

江山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位于大同古城大东街,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是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它长45.5米,高8米,厚2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琉璃龙壁。壁体由须弥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通体以426块五彩琉璃镶嵌,9条龙或昂首吞云,或俯身戏珠,龙身以高浮雕技法突出壁面,山石、波涛与流云穿插其间,营造出九龙破壁的磅礴气势。大同九龙壁是明代琉璃艺术的杰出代表,与北京故宫、北海的九龙壁并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辽代始建: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皇帝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于西京敕建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安放,并于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从而使大华严寺成为皇家祖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金代重建:辽代末年,寺院建筑十之七八毁于兵火,金代依旧址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明清修缮: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现代整修: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依据寺内“金碑”记载,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 坐西向东:寺院坐西向东,这一独特的建筑布局源自于契丹人对太阳的信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规模宏大: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东西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风格多样:大雄宝殿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阔五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 塑像精美:薄伽教藏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壁画珍贵:大雄宝殿内四周满绘壁画,为清代作品。画面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主要洞窟大多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其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规模宏大:云冈石窟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风格多样:早期石窟(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晚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呈现出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