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一辈子一辈</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别样的活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利</span></p><p class="ql-block"> 别样的活动那是一段何等阳光灿烂的日子,所有的记忆都是美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住在37号大院的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马骏问院里的一帮孩子:“你们知道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吗?”我们都伸直脖子高喊:“袋里倒出来的!”我们自信这个回答极其聪明,一点没掺假。因为每周我们都亲眼看见,一车车粮食袋子被炊事员抬进食堂,又从袋子里倒出米面煮饭、蒸馒头。这一声喊,让马伯伯哭笑不得。他忧患,他焦虑,他动了心思。马伯伯征得省委秘书长的同意,在省委干部子女中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利用周日和假期,组织孩子们参观工厂、部队,到农村劳动,请劳模讲课,书法绘画、文艺演出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前排左三)的女儿欧阳晓光(前排左二)、欧阳晓明(前排左一)在首都晚会上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一起看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党政机关直接对本部门的干部子女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在全国尚属首例。课外教育以省委、省政府的干部子女为核心,也吸收直属机关的干部子女参加。教育基地设在阿什河街37号省委家属院和吉林街22号院俱乐部。活动没有任何强迫和约束,完全自愿。除了校园又开阔了新天地,孩子们很好奇,参加活动十分积极。有人管教孩子,家长更是支持。马伯伯与我爸爸私交甚密,加之省委委托当年的副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的我爸爸支持一下办公厅的这项活动,于是他们常在我家里“密谋”,更加撩拨起我和妹妹的好奇心,参加活动几乎场场必到。我和妹妹就成了马伯伯眼里的乖孩子、好孩子。孩子们到一起如小鸟歌唱似地欢快。战争年代过来的父辈们,执政了,操心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俨然不忘教育子女。因为在他们的思绪里有一种政治责任:不能让“帝国主义把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中共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阴谋得逞。促使革命后代健康成长,承接建设国家的栋梁,必须要给予下一代特别的“关心”。长辈们颇费了一番心血。</p> <p class="ql-block"> 听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作报告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印象最深的是,听全国劳模苏广铭的报告。一个普通劳动者不仅能流汗,也能用智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报告中的故事、模范胸前排排勋章,让我们懂得了当工人也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当一个好工人也要勤劳、刻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省委机关子弟听劳动模范作报告(哈尔滨阿什河街37号院俱乐部)沙发排:(前排左一马俊、中王鹤峰、省劳模;二排右一作者张利)</span></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心灵的是,听大院革命妈妈李敏讲她亲历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当时还是小姑娘的烈士子女李小凤(父亲李石远运粮食途中为掩护战士牺牲、哥哥李云峰执行侦察任务被日本鬼子杀害。)已经是抗联战士了,与通讯员李升爷爷一起搞交通:爬冰卧雪中,尿湿的裤子冻得邦邦硬,手脚僵直;枪林弹雨中,目睹徐主任、裴大姐、小马倒在血泊里;夜袭兽吠中,只身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爬行寻找队伍,……。爸爸带我们看歌剧《星星之火》就是以李升和李小凤的真实姓名编写的,有点俄罗斯曲调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唱红了东北、唱响了大江南北。李敏阿姨的老伴是与朝鲜金日成首相为战友的抗联老首长、后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大院的爸爸妈妈们都有他们的红色故事,这让我们对革命长辈更加尊重和钦佩,更加深刻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亲耳聆听长辈们讲真实的故事,孩子们不像看电影那么轻快,他们相信这都是真的。幼小的心灵也有沉重的时候,流着眼泪、握着拳头、下着决心。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5年也近暮年的孩子们怀念父辈,回访抗联老妈妈李敏(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工厂都是大型国有企业。黑龙江省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它为承担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项目而骄傲,在这个计划中应运而生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成为全国工业的辉煌,哈尔滨市也因而组建了一个动力区。三大动力厂厂区宽阔,厂房高耸,机器轰鸣。好气魄!一部电机几层楼高,焊接的工人钻在里面,就像蚂蚁。我们惊呆了,人真伟大。稚嫩中闪着灵气的孩子们,也能体会出,什么是强大、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听国企工程技术人员讲解</span></p> <p class="ql-block"> 组织我们自己讲革命故事活动是别具匠心的。那时马伯伯就注重锻炼我们参与、自信、能力。选择故事由自己定,大家讲,大家听。当然上台讲的都要经过挑选。我没有被选上,属于肚里有货倒不出来的那种。可妹妹媛媛被挑选上台了。媛媛讲的是《鸡毛信》的故事,童声童气,活灵活现的,博得满堂彩。孩子们鼓掌是自发的,不会假惺惺地献媚。媛媛得意了好几天呢。我没有懊丧,也不嫉妒他人,能听讲故事就高兴,享乐其中。但是,可但是,我心里不服,攒足一股心劲,练!后来的我,上台次数频频,再后来的学生会、共青团、知青团体乃至工作单位中,“善于表达、善于演讲”竟成了我工作的得力之长。文艺演出是我们自编自演的。编,动脑,七嘴八舌,发挥特长;演,大家参与,集体排练,学习技艺。慢慢的形成了歌咏小组、舞蹈小组、木偶剧小组。张罗排练的领头人,由各自特长脱颖而出。歌唱小组是邹延延;舞蹈小组是大丽丽;木偶剧小组是刘燕玲。舞蹈组和木偶组闹起了矛盾,排节目各自逞强不服对方,还闹出个人意气七七八八的事。小孩子气说气就气,说发就发,毫无顾及,有时还闹得不可开交,好像不闹就排练得没动力了似的。我是木偶组的,排练可卖劲了,小猫、小狗都演过。在大院俱乐部演出时,省委办公厅的两位干部撤一块大布,我们“猫”在布后,撑木偶的手在幕布上方按情节摆动,嘴里的“台词”配合得惟妙惟肖。我“立场”也不坚定,几个组的演出都参合,也没有顾及组长的面子,看人家唱歌的跳舞的穿那么漂亮的服装,馋死了。我们搞木偶的,把自己藏在幕后哪肯安心。表演唱“手拿碟儿敲起来,小曲儿好唱口难开……”,我喜欢极了,乖乖地听从与我同龄的齐齐编排动作。左手三个指头夹住小吃碟,另两指翘起,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单支筷子,按一套路数敲打碟子正面、反面、蝶边缘,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相当打击乐器。孩子们模仿蜡烛舞、草原轻骑舞有模有样的。在表现儿童团故事的活报剧中,我出演春妮儿,还是个主角呐。我们的活报剧参加了哈市工人文化的联欢演出;省委书记王鹤寿的小女儿王言的独唱“池塘里有个小青蛙”,是争台自编自导的,参加了市少年宫的汇演。大院孩子演出的锻炼,让王言成了花园小学校文艺队的台柱子。自编自排的文艺节目发挥了孩子们的天赋,提高了他们的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的确如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辅导员教孩子们排练舞蹈</span></p> <p class="ql-block"> 在37号院里俱乐部顶层开辟的书法绘画室,是孩子们校内校外相得益彰的好环境。马伯伯挑选省委机关幼儿园的马老师作辅导员,孩子们在校学习的基础在这里得以尽情发挥,又在辅导员的提示下提高,回到学校“显摆”,上了一个台阶。那些年,我们融在快快活活的学习乐趣中,好好玩啊。爸爸和马伯伯更有“绝招”,在家里一阵策划,出了一张时事测验试卷,还请来了花园小学老师监考,考场就设在吉林街22号小俱乐部。在家里能经常看到报纸杂志、在大院经常看记录片和电影、又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的孩子们,得天独厚的条件,答时事题不很为难。那位监考老师是媛媛的班主任,她也很想让本班学生“近水楼台”优于其他班,于是把试卷拿到班里测试。遭啦!竟然有的学生把填空“巴基斯坦”写成“吧唧吃饭”;把世界五大洲胡诌成“大米粥、小米粥、高粱米粥、大查粥”,最后加了一个高档的“八宝粥”。老师这个气呀,冒火的两束目光从讲台穿透整个教室,射向后墙又反射回来,同学们前脑门子和后脑勺都嗡嗡的。老师狠狠地卡擦那些同学。还好,教师的特质让她转而露出微笑,大大地表扬了媛媛、铁军和忠源三位答卷最好的干部子女。诶呦喂,这仨孩子那脸上的表情、说话的动静、走路的姿势......。干部子女的这点优越性不算特殊化吧?这三个干部子女竟然有两位成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外交官,日后他们风尘仆仆的脚步都留儿时考卷上的“洲”里啦! “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引发的校外教育活动,尤其注重下乡实地参加劳动。每逢暑假马伯伯都委派省委办公厅的干部带队,组织我们去香房农场参加除草劳动,每回农场都奖励我们煮熟又染得红红的鸡蛋,嗯,香!劳动过后吃什么都好吃。有的孩子舍不得吞掉鸡蛋,爱不释手地揉搓,知道什么叫物力维艰喽,格外爱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辅导员马老师(右二)辅导孩子们绘画</span></p> <p class="ql-block"> “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引发的校外教育活动,尤其注重下乡实地参加劳动。每逢暑假马伯伯都委派省委办公厅的干部带队,组织我们去香房农场参加除草劳动,回回农场都奖励我们煮熟又染得红红的鸡蛋,嗯,香!劳动过后吃什么都好吃。有的孩子舍不得吞掉鸡蛋,爱不释手地揉搓,知道什么叫物力维艰喽,格外爱惜,有的还带回家向爸妈显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5年的一次下乡锻炼</span></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当属那一次:马伯伯曾亲自带着近百名干部子女来到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柳河省委农场。上世纪60年代的乡道,没有柏油马路,沙石路也很少,更少有客车。我们下火车只能换乘马车,路太泥泞,马车陷进了沟里,马伯伯调来附近农村的拖拉机把我们拽出深沟,甜甜地睡在马车上的这帮孩子竟然什么都不知道。第一次住土炕,细皮嫩肉的我们被蚊子、跳爪、臭虫当做夜宵轮番袭击,身上 到处是红包,奇痒。抗美、平平和迎迎住一铺炕,帮迎迎数身上的包有90之多哟,哇哇,谁让她大个头高大喽,表皮也多与他人;媛媛、长虹那铺炕只顾自己,呲牙咧嘴翻胳膊掰腿属大包;来给大家擦碘酒的穆军叔叔举着小棉签不知从何下手。然而,出发前动员时就告诫大家,我们是来体验农村生活,体验抗联战士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所以大家都咬牙忍着。徒步爬山数十里,找到抗联战士的窝棚遗址时,童稚的心里烙下一个明快的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这种感悟不同于书本上虚拟世界的想像,直面真实场景,单纯的心田立马植入一粒种子,生成最初的时代信念----“我们要继承革命遗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由于儿时的纯真,这粒种子会扎得很深,日后长出的树木必然会很挺。到了傍晚的篝火晚会,孩子们又彰显天性,大家团团围绕火堆。“......,愉快的跳舞歌唱。谁给我们金色的童年,谁哺育我们成长……”。噼噼啪啪的火苗蹦出飘飘悠悠的火星,嘹亮的歌声环绕山谷,与眨眼的星星遥相呼应。在校教育、校外教育相得益彰。学校学到的知识,在校外教育实践中也用的上,倒逼在校好好学习的心劲。在校考试前三名的,马伯伯就召开全体大会给予奖励,配合学校搞好教学。我得过两次奖励,心里很美,甚至陶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农民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爸爸的“串连”,惊动了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1961年12月省委常委接见了我们干部子女代表。是在当时省委核心活动场所和平邨接见的。书记爸爸很亲切、随便地讲话,赞扬我们的活动,鼓励我们在校要好好学习,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做合格的接班人。参加接见的领导都是在场孩子的爸爸,如在场的有欧阳钦和两女儿、李剑白和三个子女、陈雷和儿子、陈剑飞和女儿、杨易辰和三个子女、于杰和两个女儿、谭云鹤和两个儿子、张瑞磷和五个子女、陈元直和两个子女、邹问轩和两个子女、马俊和儿子、我爸爸张向凌和两个女儿等等(当然,还有几位省委常委:赵去非、谢云清、谢增林、李瑞、王一仑、王鹤峰、张世军、张开荆、任仲夷)。尽管领导是爸爸们,但是接见的场合带有政治性,孩子们还是拘束一些,合影照片的小脸蛋抿住笑,但怎么也掩盖不住总是灿烂的目光和荡漾在春水里的心情。省委的校外教育活动搞出了名堂,《黑龙江日报》、《中国青年》杂志都作了报道,并发社论。时光疾步50多年,物是人非,当年的孩子们身手不凡,天各一方。但是这暂短的儿时“别样的活动”却深深根植于他们心底,不仅仅是怀念,它管事的,伴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年代:文革中的遭难,让他们挺住,一如既往坚信父辈的革命选择;上山下乡的艰苦日子,他们不拒磨砺,让自己长大;市场经济的风生水起,他们略知深浅,负面效应的“泥潭”中,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欣慰啊!点赞我们这一代!</p><p class="ql-block">省委办公厅颁发的省委机关子弟课外活动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1年黑龙江省委常委接见省委机关子弟代表(哈尔滨和平邨宾馆)二排中: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一排左8起:欧阳晓光、张利利、欧阳晓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黑龙江日报》对省委干部子女课外教育活动的报道及社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青年杂志刊发黑龙江</span>省<span style="font-size:15px;">委干部子女课外教育活动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黑龙江省委干部子女课外教育活动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