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向大荔县进发,去看看著名的丰图义仓。</p><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坐落在陕西省大荔县城正东17公里处。这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仍能发挥储粮作用的粮仓。现主要作为一个侧重粮食储藏方面的博物馆,以教育、警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义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p><p class="ql-block"> 义仓最早由长孙平创立于隋代。义仓制度是古人应对自然灾害,发扬社区互助精神的一种社会制度创新。</p><p class="ql-block"> 义仓,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千多年的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朱熹和范仲淹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朱熹被封为仓神,范仲淹的范氏义庄,一直正常运转了八百多年,堪称奇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人口众多,解决吃饭是首要的大问题。因此,对粮食丰时储,欠时用,是历届执政者关注 的大事情。古时候是这样,现代依然是这样。青年时代毛泽东的一篇论文就开宗明义地写到,“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他还在特殊年代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著名的国策;多少年来颁发的“红头一号文件 ”,必定都与农业有关,说明了农业和粮食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四年(1888),朝邑人阎敬铭因反对重修清漪园(颐和园),被革职留任,四次上疏辞官,才获允准,同年八月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阎敬铭回陕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p><p class="ql-block"> 有粮食的地方就会有“蠹虫”,虫食、吏贪、賊惦记,匪强抢……。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如何防范?丰图义仓可说是树了一个典范。</p><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建造在关中平原东部黄河岸边老崖上,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区。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连八百里秦川。北与岱祠岑楼(宋)、金龙高塔(唐)遥相呼应。南临五岳之一华山。所处地势高峻险要、通风干燥,的确是个储存粮食与军事要塞相结合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座城堡。城墙、城壕、城门、门楼、垛口,瞭望口等军事设施一应俱全。城堡内部主体建筑是一座规模巨大的以砖结构为主的窑群式仓城。环内城一周排列窑洞58孔,每窑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整个仓寨占地4.5万平方米,均为光绪年间所建。</p><p class="ql-block"> 独到的兼具军事防御系统,科学严谨的仓储防潮防虫措施,严密的出入库管理制度,体现了储粮和安全防御的双重功能。就这一点而言,在我国古代粮仓建筑史上,丰图义仓确是综合功能利用较好的典型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有备无患”,阎敬铭的先见之明挽救了无数生灵。 丰图义仓投入使用10多年后,在1900年关中大灾荒中第一次派上了用场。大灾荒发生后,朝廷下令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据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p><p class="ql-block"> 人们感恩戴德,将倡议建设丰图义仓的阎敬铭奉为“救时宰相”。在丰图义仓前的广场上敬立阎敬铭塑像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采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