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

二哥

<p class="ql-block">  侨批,又称银信,是历史上海外华侨通过海外民间机构寄至国内的一种集“信件””汇款单”于一体的邮传载体,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p> <p class="ql-block">  游览了洛阳桥后,来到了洛阳桥旁边的“洛江侨批馆”。</p> <p class="ql-block">  为保护和传扬象征侨情侨谊的“世界记忆”桥批精神、展示海外侨胞家国情怀,洛江区档案部门在融合“侨与桥”双世遗文化,以“侨”为桥,毗邻世遗点洛阳桥建设“洛江侨批馆”,作为泉州市侨批档案展览展示“1十8”网络布点之一,为海外侨胞和归侨眷打造记忆之窗。</p> <p class="ql-block">  著名诗人余光中为洛江侨批馆题词</p> <p class="ql-block">  侨批馆的墙壁上有“侨与桥”,形像逼真、可爱。</p> <p class="ql-block">  侨批的花码对照表</p> <p class="ql-block">  侨批的“封”</p> <p class="ql-block">  各种样子的“封”</p> <p class="ql-block">  洛江侨批馆内收藏的样品不多,在参观时,突然想起我第一次知道“侨批”是读到了一篇文章。看完了之后不仅知道了侨批,还对真实的故事情节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回家之后,凭记忆找到了所看过的文章。在此把文章的部分内容转发一下,供大家拜读,更深刻的了解侨批……</p><p class="ql-block"> 并向文章的作者岳勇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难以送达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岳 勇</p><p class="ql-block"> 2020年冬天,我在做完一场关于侨批的公开讲座后,遇到一个40多岁、脸庞黝黑的中年汉子。他拿出一个已经泛黄的旧信封,封皮上用繁体字写着“寄美国罗省技利埠华仁堂大宝号收交邝中元先生启”,旁边是英文地址,右上角贴着一枚印有孙中山像的邮票,盖着几枚字迹模糊的邮戳。信封的边角已经被磨破,露出里面的信纸和照片的一角。还没看内容,我已经凭经验判断:“这应该是一封回批吧?”</p><p class="ql-block"> 所谓“回批”,就是乡人收到外洋来银后,通过原渠道寄给对方的回信。他点头说是,然后告诉我一个关于这封回批的故事。</p> 1 <p class="ql-block">  中年汉子的曾祖父名叫徐吉春,曾经是台山邮政局的邮递员。这封回批正是他曾祖父经手办理的一封“死信”。</p><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下旬,数千名日军和日伪军从新会、开平分3路入侵台山县境,6月29日,台城沦陷。</p><p class="ql-block"> 众多侨眷因邮路中断、侨汇不通,本就生活困苦;再加上日军经常破门入户搜掠钱物,生活更难以为继。</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国航空公司开辟的“驼峰航线”,成了抗战时期五邑银信出入境的最后一条邮路。这一天,一封银信从美国罗省辗转寄到台山邮政局,收信人写的是“台城永安村伍美桃”。但此时台城已经被日军占领,邮政局的工作早已瘫痪,邮差们根本就不敢出门送信。</p><p class="ql-block"> 这时徐吉春站了出来,说:“我去送吧!”他当年当过巡城马,后来入职邮政局成为一名正式邮差,对台山城乡都比较熟悉。他知道,如果这封信能及时送到,也许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徐吉春来到永安村,只见刚刚被日军扫荡过的村子一片狼藉。伍美桃家大门紧闭,他敲了敲门,无人应声。徐吉春大声问道:“请问伍美桃在家吗?我是邮差,来送信的,有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里面好像夹着仄纸(银行的汇票、支票——编者注)。”大门这才打开,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后面跟着一男一女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大小三口全都面黄肌瘦,估计很久没有吃过一餐饱饭了。</p><p class="ql-block"> 徐吉春拿出签收簿让她签名后,说:“你赶紧给丈夫写个回批,我正好给你带回去。”</p><p class="ql-block"> 伍美桃点点头,拿出纸笔,伏在桌子上给远在美国的丈夫写了一封短信,装进信封后,又说:“等一等,我丈夫来信说想要一张全家福,正好家里有一张,我一并给他寄过去吧。”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合照,塞进信封。她解释说,丈夫5年前出外洋,那时她刚生下最小的女儿。两年多前,丈夫回来过一次,那时候大儿刚好10岁,跟父亲一起去了美国。他们临出发前,一家人去照相馆照了这张全家福,可惜没等照片冲冼出来,父子俩就离家前往美国了,所以照片一直放在家里。</p><p class="ql-block"> 回到邮政局,徐吉春把伍美桃写的回批发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可没想到几天后信被退回来了,因为广州沦陷,寄往外洋的信件已经无法通行。徐吉春无奈,只好将信退回给伍美桃。谁知当他再次来到永安村时,却发现大半个村子都被日本人的炮弹炸没了。伍美桃一家三口都没能逃出来。</p><p class="ql-block"> 他只好又把信拿回邮政局,后来又尝试邮寄都没有成功,这封回批就成了一封“死信”。</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山邮政局和电信局合并为台山县邮电局,徐吉春成了一名光荣的邮递员。这时候,他又想起伍美桃那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信封里装着的也算是这个女人对丈夫的遗言。他便将这封信重新封装,再次寄出。不想几个月后信件被再次退回,原因是收件人“迁移新址不明”。</p><p class="ql-block">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徐吉春从单位退休,就将这封“死信”交给了同在邮电局上班的儿子,希望他能想办法将这封信寄达收信人手中,完成伍美桃最后的心愿,也算是了结自己的一桩心事………</p> 2 <p class="ql-block">  我眼前的汉子说:“徐吉春的儿子就是我爷爷。我叫徐则。爷爷直到去世,也没能找到线索把这封信寄出去。后来,这封信传到我父亲手里,他也是一名邮递员,他想了很多办法,多次到永安村打听,可惜邝中元及其后人之后一直没有回来过。他甚至托移民美国的朋友帮忙,也没有找到信封上写的那位邝中元先生的半点线索。”</p><p class="ql-block"> 徐则说,这封没有送出去的信,是曾祖父、祖父和他父亲三代邮递员心中最大的遗憾。徐则并没有在邮政部门工作,所以也帮不上老人家什么忙,他是看到我的讲座通知,觉得也许可以找我试一试,这才拿着信来找我。</p><p class="ql-block"> 我提出能否看看这封回批的内容,徐则说可以。我打开封口,里面装着一封信和一张老照片。伍美桃在信中先是告诉丈夫银钱已收妥,家里一切平安,然后又说了一些家中事务,最后嘱咐丈夫和大儿子在外洋要照顾好自己,文字简短,却饱含深情。照片上一对中年夫妇端坐中间,两男一女3个孩子站在身侧,个头儿最高的男孩10岁左右,应该就是后来被丈夫邝中元带去美国的大儿子。我端详着照片,点头说:“时间已经过去七八十年,收信人邝中元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但这封家书和这张全家福对他的后人来说,是份难得的传家宝,可以让身居美国的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见我答应帮忙,徐则站起身来,朝我鞠了一躬。</p> 3 <p class="ql-block">  我把这封信拿回去,先仔细检查了一遍,除了信封上的地址、姓名,再也找不到收信人的任何信息。我又前往永安村,倒是有两位百岁老人对邝中元一家有些印象,但打听不到他有任何至亲在乡下老家,根本无法联系上这位远在美国的邝中元或者他的后人。</p><p class="ql-block"> 我将这封回批用手机拍成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请银信研究会的同人一起帮忙查找,并无结果。信封上写的“美国罗省技利埠”,即今天的美国洛杉矶。我便又托住在美国洛杉矶的朋友帮忙打听,终于得知,信封上所写的“华仁堂大宝号”,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一家兼营银信业务接收侨汇的商号。但在20世纪50年代,该商号已搬迁新址,后因经营不善,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关张歇业,当年的经营者,如今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查找一圈,毫无线索,我未免有些气绥。</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当地的银信博物馆要举办一个银信展,银信研究会号召会员踊跃送件参展,我就想到了这封没有投递出去的回批。征得徐则同意后,我将这封回批的来历写了个简要说明,连同原件一起,送去参展。不想这个展览竟然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专栏节目,许多海外华人看了节目,一时间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 银信展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我,那封回批,在央视节目中有个特写镜头,正好被远在美国的一位叫邝华的老华侨看到。这个邝华,正是收信人邝中元的大儿子,也就是那个刚满10岁就被父亲带去美国的孩子。他现在已经90多岁,身子却还算硬朗。他从孙女传给他的网络视频里认出这封信正是他母亲写给已故父亲的。那张已经有些模糊的合照,是他离开家乡前全家人去照相馆拍的全家福。但老人年事已高,不便回国,已委托孙女赶回国。</p><p class="ql-block"> 银信展的工作人员最后问我,能不能把这封信交给这位老人?我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徐则,他高兴地说:“完全可以!”</p><p class="ql-block"> 3天后,邝华的孙女来到台山,在银信博物馆里签收了这封迟到近80年的回批。孙女拿着这封信跟她祖父视频通话时,老人在镜头里早已泣不成声。</p> <p class="ql-block">  一纸侨批越重洋, </p><p class="ql-block"> 满腔相思盼重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