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渐冻症患者及其家属在与病魔的漫长抗争中感到疲惫时,医学领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又一个渐冻症“潜在治疗靶点”被发现!这一突破如同在黑暗中亮起的一盏灯,给无数人带来希望。但在激动之余,我们也不禁思考,从发现靶点到真正攻克渐冻症,究竟还有多少路要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靶点发现:渐冻症研究的“新希望”</p><p class="ql-block"> 2022年,英矽智能与中外科研团队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平台“PandaOmics”分析了大量渐冻症患者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发现了28个潜在治疗靶点,其中18个在果蝇模型中验证有效。这些靶点涵盖8个此前未报告的基因(如KCNB2、KCNS3、ADRA2B等),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加拿大科学家揭示了通过靶向两种蛋白质(RGNEF和TDP-43)的相互作用,可阻止或逆转渐冻症的进展。在果蝇和小鼠模型中,该方法显著延长了寿命并改善了运动功能。</p><p class="ql-block"> 2025年,北京生命科学园企业神济昌华启动了全球首款以TRIM72为靶点的基因疗法SNUG01的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其安全耐受性良好,且在疗效指标及生物标志物改善方面呈现积极信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新靶点的发现,标志着渐冻症研究从“盲人摸象”转向“精准打击”,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靶点的治疗机制:从理论到实践</p><p class="ql-block">1、TRIM72靶点:膜修复与抗氧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NUG01疗法以TRIM72为靶点,通过重组腺相关病毒9型(rAAV9)载体将TRIM72基因递送至神经元。TRIM72蛋白具有膜修复功能,可减少神经元损伤;同时,它还能通过抗氧化和修复线粒体功能,延缓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临床前研究表明,该疗法显著改善了渐冻症模型动物的运动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RGNEF与TDP-43: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TDP-43蛋白在渐冻症患者中异常聚集,形成毒性团块,导致神经元死亡。而RGNEF蛋白的功能与TDP-43相反,两者相互作用可消除TDP-43的毒性,减少神经细胞损伤。加拿大科学家的研究显示,通过调控这一相互作用,可显著延长渐冻症模型动物的寿命并改善运动功能。</p><p class="ql-block">3、SOD1基因突变:反义寡核苷酸疗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10%的渐冻症病例与SOD1基因突变有关。针对这一靶点的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ASO药物能够特异性地结合SOD1 mRNA,抑制其翻译,从而减少有毒蛋白的积累,延缓疾病进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的“三座大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新靶点层出不穷,但将其转化为临床可用的药物仍面临巨大挑战。</p><p class="ql-block">1、药物递送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渐冻症的病变部位在大脑和脊髓,药物需穿越血脑屏障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基因疗法常用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存在免疫原性和潜在致癌风险,非病毒载体虽安全性较高,但转染效率较低。例如,SNUG01疗法通过鞘内注射将TRIM72基因递送至神经元,但如何确保药物精准到达目标细胞仍是技术瓶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临床试验的“样本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渐冻症属于罕见病,患者数量少且异质性高(不同患者的遗传背景、病程阶段、临床表现差异大),导致临床试验难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足够样本量。例如,FB1006项目通过构建“临床试验就绪病人队列”(TRC),将病人的病史、血液生化、脑电/肌电、影像学、基因组等数据整合,从而精准筛选入组患者,但仍需全球范围内科研团队、医疗机构、患者组织加强合作,建立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网络。</p><p class="ql-block">3、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监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渐冻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2至4年,药物研发需在短时间内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例如,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的新方法在小鼠模型中仅在注射后5-6周有效,其疗效的持久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此外,药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如免疫反应、器官损伤)也需长期监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