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三一一踏秋而来,寻访古都的千年秘语:钟山风景区

青青河边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30日我们去了钟山风景区。坐二号线从南1门进入,在景区景观车的带领下来到金水桥畔。被那满园的秋色惊艳到了:扑面而来的是那满眼的橙色水杉,犹如一幅绚烂的绝美画卷铺展眼前,那热情似火的水中倒影如同大自然精心点缀的红妆,林间的光影交错如梦似幻,从橘红,锈红到暗红的渐变,让穿梭其中的我们心醉神迷,不能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这如痴如醉中,狂拍一气,怎么也装不下它带给我的震撼!沿着小路穿过梅园我们就来到明孝陵的石象神道,这里的秋色同样绚烂,虽不及水边的杉林那么的浓烈,但这如火如荼的红枫照样亮瞎你的眼!站在树下你会发现红枫并不只是单纯的红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枫叶的颜色从浅橙到深红层层递进,形成了丰富的色彩过渡。听,每一片枫叶都是秋天的信笺,写满了季节的诗意与温柔;又像是时间的碎片,带着过往的记忆,轻轻落在心底。当秋风与树叶酬唱时,那是行吟如歌,温婉的爱的赤诚,而当其萧疏时又像是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和不在意世俗繁花的秀逸,让每一个到访的人都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明孝陵神道也是梦中的情景,石像生隐匿在红叶与黄叶之间,那气势磅礴的石象路长约 600 米,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神兽,石兽都是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它们个个栩栩如生,不仅造型精美,而且神态各异,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瞧,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饱经沧桑的双眼看透了世间的花落花开与人世沧桑,只是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span>物换星移几度秋,现在的神道与石像生一如从前,伫立在陵墓之前,守卫皇陵,不同的是,如今的他们,已经站成永恒,称为一道风景。我们就这样默默地走,静静的看,时不时摸摸这静卧或站立的神兽,或许是尊重也或许是赞叹,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可以恣意的游玩,静静的欣赏!因为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文化的芬芳,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四方城,进入大金门,参观完明孝陵博物馆来到了梧桐大道。两人合抱的梧桐树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每隔十来米就有一棵。最奇特的是这些树长到三层楼高时,枝杈竟齐刷刷向两侧伸展,在半空中编织出连绵的网,树干高挺笔直,树冠宽广而优雅,它们挺拔的身姿似乎在向天空述说着岁月的故事。当微风吹过,那些优雅的叶片仿佛舞动着金色的芭蕾,轻轻地摇曳在空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下来,投下斑驳的光影,漫步片片落叶铺就的小径上,脚步声渐渐轻柔,仿佛在和大自然共舞。它是秋日里最美丽的诗篇,是大地对生命深情的赞颂。很多人不远万里来这里拍照留念,如今也是必去不可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往前行来到了美龄宫。这里原为国民政府主席寓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蒋介石和宋美龄常在此休息礼拜,共三层,负一楼为侍卫室和厨房,如今还有展出宋美龄个人画展;一楼为接待室及秘书办公室;二楼为会客餐厅和书房;三楼为卧室、私人饭厅、基督凯歌堂。</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梧桐叶影斜落在美龄宫的廊柱间,藏着民国未说完的情书。走进二楼蝴蝶窗棂筛落的光影,在旗袍摆动的弧度里拼凑出半个世纪的浮光掠影;阳光散落在彩绘玻璃上,恍若那年舞会散场时遗落的水晶鞋,正在等待着一个华丽的转身;我们随着观光路线认真的观看了宫里的每层展品,这时塔楼钟声惊起的鸽群,使整座宫殿在时差里轻轻摇晃,我们也在现实与从前之间绯徊。到达三楼有个咖啡厅,找了个位置点了杯咖啡,体味一下当年的韵味,在这里呆了好久好久,休息好之后出发去音乐台!</p> <p class="ql-block">‌从美龄宫出来,沿着景区规划路线走,到了音乐台‌。音乐台平面为半圆形,半径为56.9米,状似卧睡之山,以半圆展开的阶梯结构形成天然的扩音器,圆心处建造舞台。台背部建弧形大壁,以汇集音浪。台前边缘有三层波纹形层梯。台下紧围前沿,有一汪月牙形睡莲池,与台面的阶梯状梅花瓣种植槽相呼应,有“月牙伏泉水清浅,芙蓉苔绿入碧池”的记述。这座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荷花池上空,排排鸽子盘旋于场地之中,增添了独特的韵律与动感。鸽子有和平之寓意,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放鸽子,鸽子在音乐台的任意空间里自由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驻足观看!我们也不例外,喂了些吃食给它,拍了些照片就走了,人太多。</p> <p class="ql-block">与明孝陵相呼应的便是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它位于明孝陵的西侧,与明孝陵隔山相望,共同构成了南京紫金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由于姐姐姐夫膝盖有点疼,他们说让我自己上去祭拜,我就快速的通过博爱门楼,一口气爬上三百多级台阶,想尽快的走完行程,以免他们等我,结果等我排队进入陵寝时,姐夫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艰难的也爬上来了,此时落日余晖映照着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人一种莫名的伤感!尽管景观看起来大气磅礴,但是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我坐在台阶前回首俯视,群峰皆居脚下;举目远眺,远景尽收眼底。瞭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不知为何脑子里闪出李清照的残花: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花舞花落泪,花枯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历史总是风云变幻,岁月却又温柔以待,多少岁月风雨中!</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p><p class="ql-block">博爱坊位于陵前广场以北,置于广场台阶顶处的长方形石座之上,为一座三阙门花岗岩牌坊,因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得名。</p><p class="ql-block">墓道位于博爱坊以北,是一条长480多米、宽约40米的缓坡墓道。墓道分为三道。中道为宽约12米的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为宽约4.2米的柏油路面。中道和左右两道之间由南向北对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绿化带,绿化带各宽9米,里面栽植了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碑亭位于陵门以北的石阶之上,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由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碑亭内竖立一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中山陵,时间己来到半晚,今天一天也走了不少地,明孝陵后半部就暂别了,留到下次再来吧,姐说直接回去吃好吃的,开心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冷知识:朱元璋对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他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它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在典礼规制上更加完备。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集大成者,阐释了封建国家晚期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