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1945年那条奄奄一息的上海弄堂里,陈可辛野心勃勃,试图讲一个“女性觉醒”的故事: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从被冠夫姓的无名妻子,到血溅酱园的杀夫犯,再到法庭上坚定地说出“我没有杀人”,表面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轨迹;再搭配赵丽颖、杨幂等人的角色呼应,导演看似想拍出一幅时代下女性的群像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但讽刺的是,真正占据画面与节奏的,却是群像下的乱世众生相:赌徒、汉奸、贪污、枪决、虐囚……女性议题在这种杂沓混响的背景音里被压成背景板。偶尔几句对白试图批判千年封建压迫,却只像隔靴搔痒。观众走出影院只记得“上海滩真乱”,却不知导演到底想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好在张叔平的美术造型撑住了体面,上海虹口弄堂1:1实景搭建、327套服装、煤油灯下的阴翳质感,拍出了那个年代的湿冷与窒息。章子怡破相化妆,赵丽颖、杨幂一改时尚形象,装扮粗粝,全员都沉得住气,这让影像有了留存价值,只是,这价值更多属于画报,不属于电影。</p> <p class="ql-block">影片将一个案子拆成上下两部来讲,上片仅96分钟,观众掏全票却只买到半部戏。如果是为了结构断代,分上下也未尝不可,但导演既然舍得把故事拆两段,能不能也舍得把主题理清楚一点?到底是拍悬案?拍觉醒?还是拍时代?现在却是想拍什么都拍了,结果什么也没拍清。</p> <p class="ql-block">镜头在庭审、牢房、妓院、舞厅之间来回跳转,节奏像被剪刀追着跑。特写乱飞,气氛堆得高,却撑不起逻辑。观众被强行裹挟在陈导“你看到什么就是我想说什么”的惯性之中——从《甜蜜蜜》到《夺冠》一直如此——但这次,连“看到什么”也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问题就回来了:这部片子到底是不是一部献礼片?献给谁?献的又是什么?如果真是献给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观众等着看的是信念、转折、希望,而不是一部明星堆砌、主题漂移、结构残缺的历史拼图;如果是献给女性觉醒平等,可观众听着的也只是章子怡,杨幂,赵丽颖这几位北方女演员错配演上海女性念的几句台词啊!说到底,如果导演自己都说不清这片子想表达什么,那又凭什么要求观众替他感动?</p> <p class="ql-block"><b>这不是献礼,这是借壳卖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