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学的美篇

李德学

球友同游中国亭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美丽的哈尔滨,有一个以“亭”为主题的大型公园_中国亭园。它位于该市香坊区油坊街1号,占地72.9公顷,是国内同类主题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园区内按照1:1比例复建了陶然亭、爱晚亭、醉翁亭、琵琶亭等34座著名的亭、廊、榭、阁,同时辅以山、水、花、木,形成了“湖光山色,树影重重,亭亭相望,人现花中”的独特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6月21日,在中国亭园建成10年的时候,我们十位球友,乘坐由小久和陈伟驾驶的两辆车,兴高采烈地来亭园打卡啦!所拍所思、所学所想,与君分享,愿君吉祥!</i></p> <p class="ql-block">园区广场上的盘龙柱和巨型毛笔,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盘龙柱和巨型笔特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中国亭园的亭子是其最大的特色,这些亭子不仅是园林中休息、赏玩的场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们或依山傍水,或临湖而建,或立于峭壁之上,或隐藏林间深处,形态各异,风格独特。每一座亭子都有自己特有的风采和历史故事。漫步其中,既可感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又可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会联想到建筑美学、自然哲学、诗意中国和不同时代的风流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一角</p> <p class="ql-block">陶然亭,原位于北京陶然亭公园,建于康熙年间。亭名取自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此处进行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原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源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现在匾额上的三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1952年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原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命名者欧阳修,他所写的《醉翁亭记》,以二十一个“也”,说明了此亭的由来,表达了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名句,家喻户晓,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鹅池,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鹅池碑是一座三角形石质建筑,碑上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写。由此,使此碑身价百倍。</p> <p class="ql-block">滴翠亭,原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即园中湖心亭,薛宝钗的扑蝶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冠云亭,原位于江苏苏州留园,为观留园三宝之一冠云峰而设。</p> <p class="ql-block">濠濮亭,原位于苏州留园。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魚之地。此亭借以为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词亭,原位于湖北省武汉黄鹤楼东南侧,该亭中央矗立一块大型青石碑,南北两侧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所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九二七年所作《菩萨蛮•登黄鹤楼》。狂草书法,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魚。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_摘自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词亭局部</p> <p class="ql-block">五松亭,又名憩客亭,原位于山东泰山中天门北,因亭前有秦始皇册封的五大夫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燕喜亭,原位于广东省连州市燕喜山上,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当时为地方官员设宴消闲的场所,称作“宴喜亭”。后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于古今。</p> <p class="ql-block">凝香园中的问月亭。</p> <p class="ql-block">凝香园中的悦心亭。</p> <p class="ql-block">凝香园的茶香榭。</p> <p class="ql-block">凝香园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凝香园远眺。它始建于2018年。实现了园中有园,亭亭相连,山水相依,仿佛江南的美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清介亭,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公祠中,亭内有古井一口,名为“廉泉”,取清正廉洁之意。</p> <p class="ql-block">影香亭,原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始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影香取自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原位于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属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北宋。造亭者苏舜钦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扬四海,千古留芳。</p> <p class="ql-block">琵琶亭,原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大桥东侧,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多年。亭旁的雕像为白居易。他的长篇诗作《琵琶行》,堪称千古绝唱。此亭前方一侧,有石刻全文,诵读一番,心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东坡亭,原位于杭州花家山庄,亭内安放着高2.3米的苏东坡石像,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苏东坡古代石雕像。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处赏景赋诗,周恩来总理也曾到此处考察调研。</p> <p class="ql-block">兰亭,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原亭建于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原位于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东岸边。据传“知春”二字原于宋代苏轼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是由此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可亭,原位于江苏苏州留园。可亭,取白居易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p> <p class="ql-block">荷风四面亭,原位于苏州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初年。“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说出了亭名的由来,以及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美景。</p> <p class="ql-block">扇面亭,建于乾隆六年,是乾隆为母祝寿而建在中南海内的,1997年迁入天坛公园。此亭造型奇特,前窄后宽,呈古代摺扇的扇面形态,其寓意是福寿绵长,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水流云在亭,原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是“康熙三十六景”中最后一景。此亭形制独具一格:主亭为方亭,四面加突出的附间。造型精巧,比例完美,是清代木构建筑中的精品。题额取自诗圣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p> <p class="ql-block">饮绿水榭,原位于北京颐和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月老广场及其围座上的两幅雕塑_拜天地和入洞房。</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之局部绘画</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它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上有14000余幅精美绘画,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于此。这里的长廊仅仅是复刻了北京颐和园长廊中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与亭子这个主角相配合,园区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小桥流水,高山奇石。这些元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中。</span></p> <p class="ql-block">凝香园内外,姐妹显风采。</p> <p class="ql-block">山水花木与名亭和谐统一,滿目皆美景,处处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互助讲团结,无处不和谐。</p> <p class="ql-block">触景生情,处处芳华。</p> <p class="ql-block">看似一幅画,听是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美丽花卉,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人在景中漫游,像风一样自由!</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前,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主席诗词,意境高远。</p> <p class="ql-block">笔者心语:漫步在中国亭园,真切地感到,应该早些来,多次来。这不仅因为景区“蓬门今始为君开”,更重要的是园区真正实现了历史文化与北国风光、建筑美学与休闲养生的有机统一。与友人一起到亭园看亭看景、互拍互助,切实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感受文化,浓厚友谊,激荡情怀。 </p><p class="ql-block"> 亭子未看全,一些解读材料据网络整理,不当之处,请予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