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心里,一直储存着一个梦,梦里装着悬挂在“钓鱼台国宾馆”迎宾馆中的国画“黄山迎客松”;还装着我国邮电部于1963年10月15日发行的特57特种邮票《黄山风景》全套16枚的模样;还有那套曾让我爱不释手的《黄山风光——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这所有的一切,都根植于我的大脑之中,久而久之,凝聚成一幅黄山风光的美丽画卷,时不时地跳出来逗你呢,但却只是隐约可见,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今天,5月16日一早,我们来到了黄山,将用一腔的热情、一脸的期待慢慢推开挂轴,让这幅记忆中的水墨丹青一帧一帧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有些迫不及待了。</p> <p class="ql-block"> 早上出门时,天阴着个脸,预报,今有大雨。怎奈票已订,只得前往。转而又想,何许雨中黄山更有独特之处,说不定收获不比晴天小,正思纣着,雨点噼噼啪啪打下来,将我等赶进缆车里。</p><p class="ql-block"> 缆车擦着岩石上的树枝向山上爬行,密密麻麻的雨点匐在缆车窗上,瞪着晶亮晶亮的小眼睛向缆车里窥视,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狂笑着聚合成一条条亮晶晶的水丝,将缆车窗挂上了水帘子。</p> <p class="ql-block"> 青山墨染,雾气笼罩,似乎飘飘然从洁白无瑕的薄纱中穿行,下意识地伸出手,想摸一摸它柔软的身体,却被玻璃窗挡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只见青山移步,白纱飘渺,飘飘欲仙。</p> <p class="ql-block"> 雨丝织就蝉翼帘幕,我们步入黄山的梦境。</p><p class="ql-block"> 霎那间,云蒸雾缭的天地泼墨成卷,每缕烟霭都蘸着雨的清润,每道峰影都晕着梦的幽茫,将磅礴与诗意,揉进水墨长轴的年轮里。</p> <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间,净黑白两色。</p><p class="ql-block"> 白之如宣纸,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千。</p><p class="ql-block"> 黑之如徽墨,色泽黑润,丰肌腻理,香味浓郁,经久不退。</p> <p class="ql-block"> 一白裳者,一只宣笔,一张宣纸,一方歙砚,一绽徽墨。</p> <p class="ql-block"> 白裳者乃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渐江,歙县人,原名江韬,字六奇,法名弘仁。</p><p class="ql-block"> 他可是黄山写生第一人,“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并与查士标、孙逸、江三瑞并称“海阳四家”,成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且与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合称“清初四僧”。</p> <p class="ql-block">只见</p><p class="ql-block"> 毛笔先蘸淡墨,起笔侧锋横向刮擦、勾勒出轮廊。</p><p class="ql-block"> 短横与长纵交替,疏密错落,反复皴擦。</p><p class="ql-block"> 干笔渴墨,笔触干燥、枯涩,<span style="font-size:18px;">渴笔与淡墨结合,</span>形成露白枯痕、“淡而不薄”、质感透彻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 寥寥几笔,简约利落。</p><p class="ql-block"> 惜墨如金,淡无可淡。</p><p class="ql-block"> 简淡极致,清新脱俗,冷峻悠远,山水神韵。</p> <p class="ql-block"> 大片留白,淡墨渲染。</p><p class="ql-block"> 空旷、深邃。</p><p class="ql-block"> 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山水世界之中。</p> <p class="ql-block"> 简单勾勒却笔法虬劲,细致描绘却浓淡分明。如此画面的空灵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黄山的静谧与深秀。</p> <p class="ql-block"> 朴素、安静、空灵、柔美。</p><p class="ql-block"> 之静,浸透着空灵与美好,令人顿生感悟。</p><p class="ql-block"> 虚静之美,脱俗单纯,令人心生向往,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笔触苍劲有力,线条流畅,变化奇妙。墨色淡而不厌,清而不薄。</p><p class="ql-block"> 黄山,用此种笔墨语言,不仅表现出它的形态和质感,更传达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黄山,巧妙利用云霭和雨雾进一步衬托,从而增强了画面的寂静空幽感,运用明暗、虚实、疏密等对比手法,使得画面层次分明,节奏感强。</p><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由自然元素侵染润泽而成的黄山山水跃入眼帘,生动而富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 云雾是黄山披的鲛绡,山峦在霭气中半掩眉睫,似藏着千年絮语的隐者。</p><p class="ql-block"> 雾缕如银线缠上松枝,那些倔强的青松,把根扎进云的帷幔,雕成岁月的惊叹。</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险,雨中更惊心动魄。云梯像被云瀑冲斜的天梯,湿漉漉的石阶泛着冷光,陡得要刺破云絮。</p> <p class="ql-block"> 雾气漫过石阶,脚边漾开乳白的浪,每一步都像踩在云的裙裾上,恍惚要跌入天界的柔波。</p> <p class="ql-block"> 这雨雾,给险峰披了层蝉翼纱,嶙峋怪石也晕出朦胧的韵。</p> <p class="ql-block"> 扶栏俯望,云雾从谷底汹汹漫来,把险峰衬得愈发孤绝。</p> <p class="ql-block"> 雄浑与婉约在烟霭里缠绵共舞,惊落松针上的雨珠,碎成满谷的空灵。</p> <p class="ql-block"> 这险峻,是大自然刻在天地骨血里的棱,每道棱、每道壑都藏着风雨啃噬的力道,让人望时心颤,行时魂惊,恨不能把脚步钉在石阶上,又忍不住探看雾后更惊心的景。</p> <p class="ql-block"> 游人相携而上,喘息混着笑语,和雨声在山谷里碰撞、回旋。</p> <p class="ql-block"> 松盖崖石,人声喧杂成暖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彩衣人点缀在山岩上,像揉碎的云霞落进雾里——紫的、粉的、蓝的雨衣,以及墨色的松冠,泼溅开鲜活的色。</p> <p class="ql-block"> 长者拄杖徐行,目光里盛着对山川的敬畏,每一步都踩得郑重;孩童蹦跳叫嚷,把好奇撒成石阶上的露珠,滚进青苔的梦里。</p><p class="ql-block"> 这喧杂,不是扰了山林清寂,而是人间温热与天地幽寂的和鸣,让黄山多了缕烟火的呼吸,添了分俗世的生动。</p> <p class="ql-block"> 险峰林立,危崖突兀,怪石嶙峋,或矗立山巅,或悬挂崖壁。</p><p class="ql-block"> 巨石巍峨,奇石在雨雾里探身,仿佛下一秒就要挣开山峦的羁束,腾跃进云海深处。</p><p class="ql-block"> 以奇取胜,形态各异,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以及仙人晒靴、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等等经典怪石构成黄山四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梦笔生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卧睡,故游人称此景为“梦笔生花”,为黄山胜景。</span></p><p class="ql-block"> 传说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p><p class="ql-block"> 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p><p class="ql-block"> 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p><p class="ql-block"> 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p><p class="ql-block">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p><p class="ql-block">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p><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石不仅有神话的飘逸,更有历史的沉积。</p><p class="ql-block"> 黄山摩崖石刻群保存较好的有350多处(含碑刻40余方)。</p><p class="ql-block"> 题刻年代自唐代延续至近现代,内容丰富,涉及品评咏叹、哲思粹语、礼教风物、历史事件及名人纪游等。</p><p class="ql-block"> 题字书艺水平较高,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印证了历史发展的痕迹,荟萃了历代中国书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风景如画:1963年,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在北京观赏黄山风最摄影展后题此四字行书。1978年,黄山管理处刻于玉屏峰石上,字径一米余。</p> <p class="ql-block"> 观止:“薄海内外无如微之黄山,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p><p class="ql-block">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刻于民国时期,是黄山最大的题刻,单字字径约6米,“平”字系达9.4米。</p><p class="ql-block"> 郑玉游记: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题刻,是现存已知具明确纪年款署和字数最多的摩崖刻石。</p> <p class="ql-block"> 玉屏峰卧佛下和狮石上,共有石刻31处、碑刻3处,既有明清时代的。</p><p class="ql-block"> 民国之前的题刻有“岱宗逊色”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题刻的“此山尊”,作者韩延秀。</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江苏如东人顾子槃等来黄山时,镶嵌了一块题名碑刻。</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收藏家许汉卿与书法家郑诵先等来黄山时,在此题写碑刻“气象万千”(实际完成题刻稍迟于这一时间)。</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岱宗逊色”下面又刻写了“奇观”二字。北侧的“不愧好山”“造化独钟”“花藏西来”不能确定具体题刻时间。</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批石刻。</p><p class="ql-block">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的“云海奇观”“云海大千”。</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颖刻的“黄山第一处”“奇松怪石”“古黟松石”“宇宙大观”“别有天地”“天地自丽”“佛”“佛陀境”等,虽未署明时间,也是这一期间题刻的。</p> <p class="ql-block"> “无石不松,无松不奇。”</p><p class="ql-block"> 黄山松,以石为母,扎根于巨岩裂隙,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千姿百态,每一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山松生命之倔强。</p><p class="ql-block"> 它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靠着分泌一种酸性物质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峭壁夹缝中,不怕严寒,四季常青。</p><p class="ql-block"> 石缝间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p><p class="ql-block"> 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一切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逊色。</p> <p class="ql-block"> 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长出来,向上,向上。</p><p class="ql-block"> 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转地,旋转地,每一寸树皮都结着伤疤。</p><p class="ql-block"> 每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p> <p class="ql-block"> 然而,它们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p> <p class="ql-block">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盘根错节地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栖身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 有时,一株松柏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强紧紧缚住,由此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 痴迷那些生长在绝壁上的无名松,虽叫不上名字,也许它们从来就没有名字,但它们却在这崖上生存了上百年上千年。</p><p class="ql-block"> 扎根于悬崖裂隙,枝桠向深渊伸展,仿佛要触到云海下的波涛。</p><p class="ql-block"> 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虬曲苍劲,蟠屈缭纠地仰天长啸,似乎要摸到天上的云朵。</span></p><p class="ql-block"> 或两株并立,枝干相缠,如恋人相依,历经风雨仍不肯分离的连理。</p><p class="ql-block"> 或繁叶茂盛,留给世人以一片荫凉。</p> <p class="ql-block"> 松与石的博弈,是黄山最动人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一株松树从整块岩石的顶端生长出来,根系如铁爪般扒住石面,岩石被生生撕裂出一道缝隙,露出内部苍白的肌理。</p><p class="ql-block"> 枝干直指苍穹,仿佛在与天地较劲。</p> <p class="ql-block"> 或许,黄山松的灵性正在于此——它不是温室里的盆景,而是与山风、雨雪、岩石搏斗千年的战士,每一道树疤都是岁月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那伸出的两大侧枝,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着海内外宾客。</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松树是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你看迎客松,那枝桠横空而出,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姿态早已成为黄山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就如一位文质彬彬,儒雅斯文,成竹在胸,彬彬有礼,谦逊和蔼,真挚诚肯的雅士。</p> <p class="ql-block"> 那黢黑的松冠,平展如席,如蒲苇磐团。恍惚之中,仿佛黄帝还在此蒲团上打坐炼丹。</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黄山并不叫黄山,而是被称为黟(yī)山 。</p><p class="ql-block"> 黟,本意是黑木,在这里指代黑色 。黟山之名,源于其山体的颜色 。</p><p class="ql-block"> 远观黟山,峰岩青黑,遥望一片苍黛之色,仿佛是被岁月染上了深沉的色彩,故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崇尚道教,对道教文化深信不疑 。</p><p class="ql-block"> 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轩辕黄帝在黟山炼丹成仙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 相传,轩辕黄帝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带着他的左右丞相来到黟山,在山中采集草药,用温泉水炼制仙丹 。</p><p class="ql-block">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最终黄帝成功炼丹,服下仙丹后,在温泉中沐浴,随即得道升天 。</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说在民间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p> <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听闻这个传说后,深信不疑 。为了表达对轩辕黄帝的尊崇,同时也希望借助黄帝的仙威,为自己的统治增添祥瑞之气,他在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下诏将黟山改名为黄山 。</p> <p class="ql-block"> 从此,黄山之名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黄” 字,指代黄帝,“山” 字则表示这座巍峨的山脉 。</p><p class="ql-block"> 黄山,寓意着黄帝曾经栖息、炼丹的神山 。</p> <p class="ql-block"> 雨丝吻过面颊,凉丝丝的,带着山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云雾漫过眼眸,软乎乎的,裹着峰的魂魄;</p><p class="ql-block"> 险峻撞进心底,颤巍巍的,刻着天的筋骨;</p><p class="ql-block"> 劲松植根脑海,雄纠纠的,站成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黄山四春皆有不同景色,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一月、一日之内,都会有不同的惊喜等着你。</p> <p class="ql-block"> 黄山,对天下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是公平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它以雨雾之中的朦胧美呈现在我的眼前,赐予我这幅水墨丹青,于我而言,如获至宝,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这雨中之行,让黄山的诗画,沁入每寸呼吸。</p><p class="ql-block"> 这雨中之行,是与天地的呢喃私语。</p><p class="ql-block"> 在云蒸雾霭之中</p><p class="ql-block"> 撞见雄浑与柔美的缠绵</p><p class="ql-block"> 撞见险峻与倔强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撞见一场属于水墨世界、属于天地灵魂的盛大梦境</p><p class="ql-block"> 醒来时,心尖还沾着雾的潮、松的香、雨的韵。</p> <p class="ql-block"> 黄山市,简称“黄”或“徽”,安徽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4月,黄山市辖3个区、4个县。</p><p class="ql-block"> 分别是: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歙(Shè)县、黟(yī)县、休宁县、祁门县。</p><p class="ql-block"> 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屯溪区天都大道1号。</p> <p class="ql-block"> 黄山市历史悠久,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p><p class="ql-block"> 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p><p class="ql-block"> 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p> <p class="ql-block"> 徽州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p><p class="ql-block">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span></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后一直沿用此名,历经宋、元、明、清四代。</p><p class="ql-block"> 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p><p class="ql-block"> 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p><p class="ql-block">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亦被称为歙县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它曾被赞誉为新安郡,如今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齐名,被誉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城坐落于安徽黄山市的歙县徽城镇,其广阔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4.7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的诞生之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span></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一面依山,三面临水。东倚问政山,问政山的山脊为东部“城墙”,形成东面屏障;南、北、西三面有练江环绕,是天然的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宋至明清时期,徽州古城多次扩建和修缮。</p> <p class="ql-block"> 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p> <p class="ql-block"> 这座被誉为“活着的明清文化博物馆”的古城,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中唯一完整保存府县同城格局的活态遗产地,它以一种“一城看尽八百年”的时空穿透力,成为了徽文化的核心体验区。</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座古城,你仿佛能穿越到那个繁华的明清时代。</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衙门(徽州府衙)</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的核心地标。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被誉为“徽州故宫”。</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末(公元888年),宋徽宗时期(1121年)随歙州改称徽州而成为府治所在地。明代中期是其格局最完整的时期,与南谯楼、许国牌坊等共同构成徽州古城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徽派建筑,冬瓜梁、穿斗式构架及插栱斗拱,色彩以青碧、黑色为主,符合《明会典》规定。</p><p class="ql-block"> 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著称,中堂月梁粗硕,体现徽州木构技艺。</p> <p class="ql-block">谯楼</p><p class="ql-block"> 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所以也称鼓楼。</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内现存两座重要的谯楼建筑——东谯楼和南谯楼,是体现古代徽州城市规制与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俗称24根柱。</p><p class="ql-block"> 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宋宣和年间重建,明弘治十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中辟方形门阙(宋代风格),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高台建筑,二层楼阁,副阶周匝,悬山顶,型制奇特。</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p> <p class="ql-block"> 东谯楼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系徽州府衙附属建筑,现存主体为清代重修遗构。</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八角牌楼,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是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表彰内阁大学士许国的功绩而建。</p><p class="ql-block"> 许国(1527-1596)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平定云南叛乱有功,获明神宗赐建此坊。</p><p class="ql-block"> 坊名“大学士”源自其官职,而“八脚牌楼”的俗称则因其独特的八角结构得名。</p> <p class="ql-block"> 四面雕饰丰富,如“鱼跃龙门”(象征科考)、“三报喜”(喻仕途升迁)等,均与许国生平相关。</p><p class="ql-block"> 题字“大学士”“上台元老”等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之手。</p> <p class="ql-block"> 采用八柱四面围合的口字形布局,东西两面为四柱三楼冲天柱式,南北两面为二柱三楼冲天柱式,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p><p class="ql-block"> 石料为青色茶回石,单块重达4-5吨,柱高逾7米,展现了明代高超的石雕技艺。</p> <p class="ql-block"> 石坊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 许国牌坊综合体现了明代石坊建造的最高水平,是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作为封建社会旌表功勋的建筑,承载了古代科举、忠孝等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p><p class="ql-block"> 于1908年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p><p class="ql-block">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7年起创办晓庄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29年被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陶行知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1年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p><p class="ql-block"> 1933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4年,发起大众语运动;</p><p class="ql-block">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25日因长期劳累过度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以“爱满天下”为核心,构建了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行——知——行”的教育路径,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立足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理论至今仍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去世后,毛泽东亲自题写悼词“痛悼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也为其题词“万世师表”。“万世师表”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拼凑在一起,它告诉所有人,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个大写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p><p class="ql-block">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延续先生的光,去点亮学生心中的亮。从此在知与行之间,重温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墙,泼墨山水、纵横阡陌、粉墙黛瓦……</p><p class="ql-block"> 一片徽派建筑静静地卧在青山之傍,伏在天空之下。</p><p class="ql-block"> 不由得感叹,千百年来,就在这广袤的徽州大地上,孕育出多少绚丽多彩的文化,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凝固的历史,流转的文脉,<span style="font-size:18px;">宛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历史长河、一条滔滔不绝的长河——徽州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之地,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坐标。它不仅是一座古城,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徽文化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p><p class="ql-block"> 徽州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县、黟县、婺源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六县。</p><p class="ql-block"> 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这在中国政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p> <p class="ql-block"> 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艺文、新安画派、徽州雕刻、徽派建筑、文房四宝、徽菜等。</p> <p class="ql-block"> 徽州文化,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即为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p> <p class="ql-block"> 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p><p class="ql-block"> 它是炎黄文化新阶段的袖珍版本,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沉淀,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p> <p class="ql-block"> 徽州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儒家思想和丰富的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 古城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走在古街上,您可以看到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感受到那份古老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正如《礼记》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在徽州古城,您可以感受到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例如新安理学</p><p class="ql-block">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篁墩。</p><p class="ql-block"> 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纲常,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p> <p class="ql-block">又例如新安画派</p><p class="ql-block"> 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p><p class="ql-block"> 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p><p class="ql-block"> 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新安画派得以丰富和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再例如徽剧</p><p class="ql-block"> 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p><p class="ql-block">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p><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p><p class="ql-block">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徽文化形成的背后,是徽州盛行的读书风气和徽商亦贾亦儒的品性。在外的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特别是热衷于开学堂、办试馆,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同时自唐代以来一千余年稳定的“一府六县”格局,也为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仅有六个县城、人口最多时不过七十万人的徽州府,就出现了1136名进士,因而造就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一榜十九进士”,“四世一品”的逸事。</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惊叹的是,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一千三百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八百多名,平均三个县才有一名。而历史上人口长期不过十七、八万人的休宁县,却拥有十九名状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状元第一县。</p><p class="ql-block"> 更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黄庚、黄轩、黄思永三位黄姓状元都来自于休宁县五城镇的黄氏宗族,可谓“一镇三状元”。</p> <p class="ql-block"> 盛行的诗书礼仪之风,孕育了瑰丽而鲜明的徽文化,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p><p class="ql-block"> 若论古城里最有特色的小巷,非斗山街莫属。</p><p class="ql-block"> 斗山街因背靠斗山得名,建于明清时期。只有500米长的斗山街,其实就是一条狭长的巷子,巷子两侧却是高墙大院。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老巷。走进古巷,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古风扑面。</p><p class="ql-block"> 这是巷中的斗山街牌楼。</p> <p class="ql-block"> 斗山街与我们所认识的古街稍有不同,这里没有店铺,没有餐馆,更没有小商贩的骚扰,低调谦和,深藏不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幢幢相连的古建筑目不暇接,具有商贾大院,又有达官府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在古徽州时是真正的“高档住宅”区,原汁原味的古街巷,难得一见。</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很多精美的徽州人家,墙壁斑驳,台阶上长满了青苔,但房屋设计、结构、用料、装饰的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处处渗透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反而让人体验到历史的沧桑厚重,不难想象当年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 巷子里两边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深宅大院昭示了主人显贵的身份,但门脸却开得很小,尽显低调,门楼上精美的石雕也“泄露”了主人不凡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这些典型的徽州民宅,每一处都是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小巷里最豪华的宅子当属官府人家“杨家大院”,据传始建于先祖杨宁。杨宁,歙县城中人,字彦谧,明宣德五年进士,历任江西巡抚、礼部尚书。杨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蛤蟆井</p><p class="ql-block"> 是斗山街的特色景点,街边的一口老井,因使用久远,井口已经被磨得光滑可鉴。</p> <p class="ql-block"> 这口古井可是有来历的,传说建于唐代,当时这里没有水源,生活不便,有人发现此处有许多蛤蟆聚集,推测下面必有泉水,经深挖不歇,果然清水冒涌,因此取名蛤蟆井。</p> <p class="ql-block">叶氏贞节木门坊</p><p class="ql-block"> 宽约4米,高约6米,始建于1391年。此坊是双柱一间三楼,横枋以上为木制,顶覆小瓦,额题有“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字样。</p><p class="ql-block"> 据说,现存的牌坊为清乾隆年间重修,龙凤板上原来还有“圣旨”两字。横枋以下为砖砌,门是假门,但刻画得非常逼真。</p><p class="ql-block"> 此牌坊是旌表主人叶氏25岁丧夫守节,尽心侍奉婆母,抚养继子。</p><p class="ql-block"> 元末兵乱时,叶氏携婆母避难山中,于极端困苦中侍奉在侧,极尽周全。数十年下来,不仅将继子抚育成人,婆母也身体康泰寿高百岁,叶氏自己也得高寿,可谓善有善终。为此,她的后人便禀明圣上,为她修建了这座节孝坊。</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当地还有一种传说称,这位叶氏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命人为叶氏建立了这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黄氏节烈坊</p><p class="ql-block"> 整座牌坊中间的门全部用砖封砌卡在了居民的墙壁里。</p><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四柱三间三楼式,水磨青砖砌筑,在古代牌坊中这样的形制是比较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座节孝坊。童生吴沛,英年早逝,妻黄氏夫亡绝食以殉,以示节烈。</p><p class="ql-block"> 从现场来看,石质龙凤板已经严重剥蚀,中部“圣旨”二字难觅踪影。两侧字板题款也已风化难辨,但额题“旌表清故儒童吴沛妻黄氏孝烈之门”仍清晰如故。</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内的400余座牌坊不仅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变迁,更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与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歙县的牌坊群不仅反映了古城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这些牌坊自唐宋以来矗立在古城中,成为徽州古文化的实物见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从斗山街上遗存的官宅和民居中可以窥见这里“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充满故事和历史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与山西平遥古城的晋商大院相比,它少了几分豪气,多了几分书卷气;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木府相比,它少了几分奔放,多了几分内敛。</p><p class="ql-block"> 这种“外简内秀”的气质,恰是徽州人“贾而好儒”的写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青瓦白墙在烟雨里晕染,石板路蜿蜒成一首宋词,古城墙上拓印着商帮传奇,马头墙里藏着未说完的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 让人心生敬畏,魂牵梦萦。</p><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皖风知我意,吹梦到徽州。</p><p class="ql-block"> 一半人间烟火,一半诗画梦境。</p><p class="ql-block"> 怱怱而来,又怱怱而去,没能仔细看看,更谈不上品味。</p><p class="ql-block"> 没顾得上在“徽园”的得月楼眺望玉带桥,享受置身“徽州三雕”之中的特殊氛围;也来不及漫步“渔梁坝”,静静聆听哗哗作响的练江吟唱一曲徽商迈出第一步的脚步声;就连那座殿堂式徽派古典楼——太白楼都未曾到访……</p><p class="ql-block"> 只能等下次,定要留宿一晚,以弥补些许遗憾。</p><p class="ql-block"> 耳旁萦绕着一首悠扬的古曲,古老而深沉的韵味长存。</p><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