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对抚顺站老站舍的思考

作家李想

<p class="ql-block">站前广场上的大棚终于拆掉了,抚顺站老站舍的正面露出来。这个大棚建成十多年,用途是地下水城的南入口。实话实说,大棚由钢架和双层钢化玻璃组成,设计得并不丑陋,也很结实,但问题在于建错了位置。大棚的高度是老建筑的一半,长度超过了老建筑,导致老建筑给人一种藏猫猫的感觉。大棚在抚顺来说算得上豪华,正中间玻璃下有宽阔的大厅,行人可从两端入口进去,入口处还配备四部滚梯和两座楼梯。令人遗憾的是非施工人员根本没机会下去,因为大棚从竣工到拆除一直没对外开放,这期间水城开业又倒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棚的存在一直饱受诟病,外地人把这里当成笑话,说抚顺火车站没脸见人。不论怎样,如今大棚已经拆除,广场正在恢复,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建大棚的巨额资金成为沉没成本。大棚拆除后,原址有两种选择,一是建成透明广场,就是由玻璃大棚改成玻璃地面,或是建成不透明广场,地面用钢筋混凝土修筑。两种方法并无优劣只有利弊,前一种更漂亮,但成本高且需要定期维护,后一种简单耐用,但没有特点。我觉得两端电梯和楼梯应该保留,可以在上方建不太遮挡老建筑稍微低矮的防雨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广场如何改建并不重要,重点在于抚顺站老站舍作为文物如何再利用。在考虑利用之前,先要了解它的价值,如果不能发现它的价值,就不能做到合理利用,甚至对建筑造成破坏。抚顺站老站舍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老建筑,它的价值量与煤都宾馆等同。现在煤都宾馆被评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而抚顺站老站舍只是区级文物,有历史原因,更关键的是没有发现它的价值。衡量一座文物的价值量,要从它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质量价值考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苏抚铁路改造,这是我国首条在既有普速线路上实施改造的城际铁路,抚顺老火车站暂时关停。由于客流量增加,站舍需要扩大,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新建成为讨论话题。另外,老站舍是保持现状,还是平移成为又一讨论话题。抚顺晚报刊登了多期征求市民意见的报道,一时间老站舍的去留问题在坊间议论纷纷。最后,时任文化局副局长佟达力排众议,强烈呼吁保留老站舍,获得了时任市领导的肯定。那时我还在上学,但已经对研究老建筑感兴趣,每天回到家翻开报纸就期望看到老站舍的新消息。现在来看,佟达副局长很有眼光,他看到了抚顺站老站舍的价值,并且预判了未来。假如原址重建新站舍也避免不了苏抚铁路停运的命运,新站也会成为摆设,老站舍就会和已拆除的抚顺城、永安桥一样成为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老站舍的历史价值在哪呢?许多人会认为它是日本侵华罪证。这并没有错,但我认为平顶山馆、警察署旧址都比它更有说服力,而老站舍比日本侵华罪证渊源更深的是抚顺城市地标。它是外地人认识抚顺的大门,也是抚顺人的集体记忆,堪称“抚顺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老站舍建于1934年,5月7日开工,11月10日竣工,工期历时半年,是抚顺苏抚线上的第四代火车站站舍,也是苏抚线的终点。这座火车站被称为永久式站舍。日本人只使用了不到11年就投降了,中国人却从1945年用到了2008年。老站舍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很少有人没在这里乘过车。网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自1948年抚顺解放后,旧抚顺站每年发送旅客约85万人次,每年将131331吨的货物发向全国各地。虽然我没找到数据的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老抚顺站以前是全市唯一一个一等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数不清的外地人从这里来到抚顺,数不清的抚顺人从这里离开抚顺。曾经,站前广场上停靠着3路车,雨搭下挤满了避雨的人,站舍一楼开着带有公共电话的超市,考到外地的抚顺大学生站在站台上与父母挥手告别,接站的亲人堵在出站口注视着一列又一列飞驰而过的火车……一看到老站舍上挂着的毛体“抚顺”二字,抚顺人就充满了安心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它是抚顺最精美的建筑之一,与煤都宾馆、抚顺博物馆并称20世纪30年代的抚顺建筑杰作。一些抚顺市民不理解,这座老房子和周围建筑比起特别低矮,外墙看着斑驳陆离,为什么说老站舍精美呢?这要从它的设计理念和选用材料上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舍并非日式风格的建筑,而是外观融合了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古典主义的折衷主义建筑,内部为具有古典主义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外部没有复杂装饰,以简洁规整的几何形体为主,体现内容大于形式。整体采用不对称、方圆线条结合方式,房顶高低错落,造型灵活多变。墙面上线条感明显,窗户多,且排列整齐。室内天花板为拱顶,表面的几何图案采用红、绿、黄颜色搭配,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门厅上方有黄色的金属框架结构,具有工业风。大厅内壁及柱子镶嵌土黄色瓷砖,柱头与拱顶采用相同配色,也有古典建筑装饰的影子。整体来看,老站舍在具备现代感的同时,又不失历史的厚重和典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站舍女儿墙及装饰线由水泥勾边,其他外立面整体镶嵌褐色长条陶土面砖,360度全覆盖,包括已经拆掉的西侧大烟囱也有镶嵌面砖,这在当时的建筑中非常少见,抚顺消费组合旧址只有270度面砖,炭矿俱乐部旧址外墙只用面砖勾边,只有老站舍是抚顺当时唯一一座整体镶嵌面砖的建筑。这种面砖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采用特殊的工艺技术。坎墙及大门的位置两侧采用抚顺西露天矿开采的砂岩石,与抚顺炭矿事务所旧址、抚顺消费组合旧址、抚顺炭矿殉职碑风格相同,就地取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抚顺建筑的一大特色。大厅和柱子上的瓷砖茶色四方陶土面砖质地细腻,较厚,面砖之间用水泥勾缝,刷成蓝色,柱子上是特质的曲面面砖。有明确记载,老站舍所采用的砖都由日本伊奈株式会社生产,从海运过来,这在抚顺乃至东北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老站舍非常坚固,建成至今经受几次巨大考验。除了海城地震,老站舍在停用后经历了2014年建设威尼斯水城打地基的持续振动,2021年对外出租被砸掉承重墙两次破坏,如今依然安然无恙。不仅与质量上乘有关,也与建筑为框架结构和墙体厚有关,建筑内基本采用三七墙砌法。后来我听说,对外出租时,店主为了扩大面积砸承重墙和窗改门,雇佣的力工砸不动墙,就用砂轮切割机才把墙切开后推倒。即使这样大厅里的瓷砖也没脱落,力工硬把瓷砖砸烂。这次破坏对老站舍来说是第一次破坏,也是最强的破坏,多堵承重墙被拆,承重柱差点被放倒。</p> <p class="ql-block">说完这些,最关键的是如何做到不再破坏老站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我有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站舍由售票室、候车处改为其他用途,属于功能转换,就房屋格局更适合作为作为酒吧、咖啡馆、展厅,而不适合当做饭店。有人说把万达广场里的星巴克迁过来,我觉得比较适合,但能否能实行还有待商榷。也有人说把老站舍改为博物馆的临时展厅,我觉得也不是坏事,但这座建筑并不适合做博物馆,由于天棚有艺术装饰,不适宜安装吊顶和中央空调,房间门窗较多,不能保证恒温恒湿,因此不能存放文物,只能放置展板。老站舍面积不小,将一座建筑用作整体使用难度很大,我认为可以尝试分租使用。建筑地处抚顺市中心,近邻抚顺年轻人的聚集地——万达广场,可以将公益与商业联合,让文化与娱乐并存,把整个建筑根据房间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建筑内开设水吧、文创店、艺术展厅、广告基地,使这里成为抚顺对外的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