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书

心莲

<p class="ql-block">学国学经典要用生命去体悟,体验其中的义理;读西方哲学先得去弄清楚五花八门生编硬造的各种概念。国学经典培养能见的心智,西哲阐释所见外物、概念。学习在西哲那儿是领会理性的意思,在我们的古圣先贤运用理性。一个向内求,另一向外找。</p> <p class="ql-block">他究竟在说什么(事实)</p><p class="ql-block">他想要说什么(事实的逻辑)</p><p class="ql-block">他能够说什么(人性的逻辑)</p><p class="ql-block">他应该说什么(你的判断)</p><p class="ql-block">西方:诠释学</p><p class="ql-block">中国:以经解经、经典跟经验结合</p> <p class="ql-block">第三,定期回顾并优化认知结构。你学习的内容,如果不定期回顾,它只会变成无用的碎片。每隔一段时间,你要回头重新整理和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问自己:“哪些知识点需要深化?哪些部分有重复或者冲突?我可以在哪些方面重新构建?”每次回顾,都是对认知系统的一次优化,让它变得更加紧密、高效,不断完善你的“认知树”,让它根深叶茂,强大到足以承载任何挑战。这时,成长就不再是靠累积,而是靠联动,系统之下,碎片化信息也有价值。你可以看10节风格各异的视频,看5位老师的观点,只要他们最终都被统一接入认知地图,这些碎片就会变成养分、结构、能量,而如果你一直按来源分类,按顺序堆叠,它们永远只是浮在表面的信息泡沫,而不会成为真正的认知主干。 所以,请记住一句话:成长,不是你拥有了多少信息,而是你有没有一套系统,可以让一切被你所用。最终你会发现:不管学什么、不管听谁说,不管灵感来自何处,它都逃不出一个终点:这是否能接近你构建的认知结构中?你不是缺知识,你缺的是一套让知识变成力量的结构,当这套系统真正建立、成长,不再混乱,不再焦虑,不再靠运气,你会清晰的知道,这一页知识该归在哪一支?这个新观点如何更新旧模型?这段内容能补哪一个空白?那一刻,成长就从被动记录,变成了主动生长,你不再在知识海洋里漂浮,你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大陆。 这,就是认知跃迁的起点,你学的越多,系统越强;你结构越清,成长越快。不是获取得多,而是组织得深,不是努力去记,而是建立得住。当你的认知之树,终于长出根、干、叶、花,你会发现,你所学的一切,正在结出真正属于你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这个思路很好玩,万物皆在实现价值互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