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本篇图片和文字由周闻亲属提供,致谢!)</b></h1> 周闻(1928.6-2015.1),曾用名周开聪,笔名吉耳。1949年9月入伍,1984年7月离休,军旅35年主要从事宣传文化和教学工作。1949年6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6月加入共产党。荣立两小功2次、三等功1次,多次受嘉奖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参加全军炮兵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88年荣获胜利功勋荣誉章。<br> <b>十四年寒窗苦读。</b>1928年6月19日,出生在江西省上犹县寺下乡周屋村。6岁起读书,村私塾2年,乡中心小学6年,赣省初中3年,上犹县立高中3年,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br> <b>迈出军旅生涯第一步。</b>1949年9月经团组织介绍,到赣州报考第四野战军48军军政干部学校并被顺利录取。在干校6个月主要学习革命理论,重点是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同时进行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初步确立了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具备了军人基本素质。干校结业分配到142师425团,3个月后选调到师宣传科,均担任文化教员。 <b> 炮兵宣教事业耕耘二十七载。</b>1951年1月,142师奉调北上至锦州,改编为锦州炮兵第五训练基地,在基地战斗报社当记者。同年5月基地整体编入东北军区炮兵(1955年改为沈阳军区炮兵),在政治部宣传处任干事。撰写的数十篇通讯报道、评论、学术文章,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前进报》、《旅大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编辑的《炮兵战训政治工作资料汇编》,出版的《介绍写作方法》专刊,对部队相关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br><b> 传道授业梦想终实现。</b>1977年12月,调入新组建的沈阳炮兵学院,在政治教研室任教员,并担任哲学教学组长。学生时代的理想是当中学老师,届知天命之年登上大学讲台,也算如愿以偿。带领教学组,在深入研究哲学教学特点上下功夫,在把深奥道理讲通俗、把枯燥定义讲生动上求突破,使哲学课成为学员愿听乐学的一门课程。总结的经验在全军炮兵院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分享交流。参加过总参组织的院校哲学教材编写。哲学教学组两次被评为先进教学组。<br> <b>离休赋闲诗词为伴。</b>1984年7月,在副师职教员岗位上离职休养,安置在总参兵种部沈阳东陵干休所。卸却了事业压力,终结了工作忙碌,开始研习旧体诗词。撰修《旧体诗词漫谈》系列34篇,主要内容是格律、声韵及古为今用研究。创作诗词700余首,结集《吉耳诗词集》,其中50多首在《中华诗词》、《诗词月刊》、《诗刊》、《晚晴报》、《辽宁老年报》、《老同志之友》等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诗词形式以七言为主、五言为辅,间或填词。内容多为颂扬党、国家、军队的大事喜事,讴歌改革开放成果,勉励青少年奋进向上,吟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等,亦抒思乡情怀。